華為年薪201萬的27歲張霽高考復讀一年後,考至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學武昌理工學院,再到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
完成學業後,先入職騰訊再成功入選於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取得豐厚的年薪報酬,這裡面的努力方向起到了決定性意義。
關於張霽的成長經歷,小施想說三點:
首先,目標清晰才能堅定自己的選擇。知道自己往哪裡走,世界都會給你讓路。看一下張霽所做出的選擇,曾拒絕了360萬的offer,離開了騰訊公司,這些對大部分職場人來講,都是夢寐以求的事情,但在張霽眼裡卻並非如此。
他看重的是高於金錢之上的「靈魂」,選擇與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和與自己專業更匹配的研究方向,不是「靈魂伴侶」卻勝過「靈魂伴侶」。
支持這一選擇的背後,就在於張霽始終持有清晰的就職目標:強大華為,報效祖國。
其次,少有一錘定音的事情。錘終究還是攥在自己手裡,能否定音,定什麼樣的音,最終還是取決於自己怎麼敲。沒能考上大學或者僅考上一般的大學,是不是就意味著今後的人生沒有精彩,不起「波瀾」呢?張霽的高考復讀、考取普通大學與博士畢業,給出了實實在在的答案。
高考雖不是那麼重要,沒有高分,但可以讓自己「高能」,也就是失意不失態,落榜不落志。或許,高考的結果也是一種提示:你可以選擇更好的大學或者還可以變換一下人生賽道。
還有,凡事皆有彎道超車的可能。一般來講,進入一所普通大學的大學生,它的下一站就是選擇一家普通的公司,拿著普通的薪水,開啟普通的職場人生。
而張霽卻為何能「出於藍而勝於藍」,就在於他雖然出身於普通大學,無論是在起跑線還是在賽道上,均不佔優勢。
但他卻能做到學歷與能力雙升級,不但是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生,而且是8篇論文作者。結果,成功入駐華為公司,獲得高額年薪。
使得別人在職場中需要奮鬥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達到的,而張霽通過讀研、讀博3年、5年左右的時間便可以搞定。
總之,若人生是場全馬拉松,職場至少是半馬。需要做的是,盯著遠方並始終堅持努力,能讓你堅持一路跑下來的,終究還是心中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