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時代,筆記本電腦在工作、生活的很多環節的作用都越來越突出,擁有一臺趁手的筆電對用戶而言更加重要。
也由此,大眾對這個身邊使用最勤快的「生產力工具」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更多人開始關心筆電產品每一代的更新到底有哪些技術上的革新和創新,如同對手機產品每年都會隨著心儀的產品更新而狂熱一次那樣。
而由於從用戶體驗角度思考不足等原因,筆電產品「掉鏈子」的機率也越來越大。是時候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當下的職場環境中,筆電產品究竟需要帶給用戶什麼樣的體驗,面臨著哪些必須注意到的痛點問題,它們又能否被有效解決?
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一個經歷過產品踩坑,後來又找到適合的筆電產品的現實案例更有參考價值。
筆者的朋友——也是我們的忠實讀者小A,28歲,女,一個朝氣蓬勃的網際網路營銷策劃從業者,就職於北京一家營銷公關公司,由於常常奔波於各大城市之間的「空中飛人」工作特徵,筆電是她不可或缺的電子產品。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她在筆電產品方面的經歷,就是一個電腦小白在經歷種種波折後終於選擇到合適產品的典型過程。
懷著對筆電市場真實用戶體驗探查的目的,我們對小A的那些經歷進行了一次系統訪談,希望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不著地的日子裡,原本要做幫手的筆電卻成「麻煩製造者」?
作為一個非電子產品愛好者,小A與很多人一樣被筆電產品複雜的技術參數嚇住,在正式開啟不著地的飛人生活前,只在某品牌促銷活動下為自己選購了一臺據稱「顏值在線」、十分輕薄的筆電產品。
「我的訴求很簡單,總是在路上,自己又不是『習武之人』,要薄要輕巧;而且面對客戶還得代表職業態度,在外表上拿出去得有足夠的品位,足夠的職業感。」在談到當初為何買了那臺價值不菲的筆電時,小A回答說,「薄,輕,外表也比較沉穩但是不廉價,其他的我也沒怎麼關心。」
讓小A沒想到的是,自己當初的那些選擇標準,回過頭來看,根本就沒有照顧到工作中的很多需要,坐在公司的工位上尚且還好,一旦出去跑會議、採訪,這臺筆電暴露出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
首先是讓人心裡始終「懸著」的電量。
續航是需要經常出差的職場人最首要關切。由於輕薄產品能夠提供給電池的位置和重量有限,在電池技術沒有根本突破前,一般不會配備太大的電池容量,這時候,通過對硬體功耗的限定以及軟體系統的優化,來使得同樣電池容量下獲得更長的續航,就成為保證續航體驗最重要的技術措施。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過來看,如果一臺輕薄本產品沒有進行相關的軟硬體優化而「強行輕薄」,往往會在續航上出現不足,於是,輕薄的實現就意味著續航的犧牲。
小A最首要感受的問題就來自於此。
她給我們計算了她每次出差所需要的大略時間:從位於北京東城區的公司出發打車到大興機場1個半小時,等待值機1個小時,飛行時間2-3小小時不等,到目的地後約1個小時的打車時間,總共約6個小時,必須依靠筆記本完成「不可能停下來」的工作。
宣稱可以支持6個小時續航的筆電,這時候只能說將將夠用。每次「標準飛行流程」下,到最後電池發出低電警告時,小A就不得不又一次正視這個現實:這臺電腦在實現輕和薄的同時沒有保證足夠的續航。
很明顯,市面上很多輕薄系列筆電產品都是如此,電量總是在夠用與不夠用的邊緣徘徊。
而更有甚者,如果出發時筆電沒有滿電,或者面對北京機場習以為常、難知深淺的延誤時,低電自動關機就成為讓小A抓狂的事——而這並不是偶然現象。
「飛機上沒電不用想了,在機場我也面子薄,插座被一幫大老爺們佔用了也不好意思請別人通融一下。」訪談中,小A無奈地說。
而被「低電量」折磨的小A,面對的麻煩還遠不止於此。
例如網絡的問題。由於長期旅行辦公,小A為自己準備了一個借移動4G信號轉化的隨身wi-fi,想著告別機場那龜速wi-fi、瀟灑連接網際網路,但事與願違,「總感覺不好用,有時候一起坐飛機的同事接我的無線網很流暢,我自己接上去斷斷續續,查個資料網頁刷新要半天,消息也發不出,大好時光浪費在了盯著電腦屏幕發呆這件事上。」
又例如連接的問題。到異地與客戶、受訪者溝通,小A的筆電除了office辦公,還有很重要的連接需求,要連接投影設備展示,要連接印表機輸出紙質材料,要連接移動硬碟拷貝一些體積很大的視頻宣傳資料等等,但筆記本有限的幾個接口根本就不夠用,要麼功能不符合,要麼傳輸速度太慢,「接線一團亂麻,好像凡是我要的接口都沒有,傳個大文件像烏龜在爬。」
更例如卡頓問題。在展示一些文件時,遇到文件內容太大,電腦會直接卡死,留下一段小A與客戶、受訪者都很尷尬的「小時光」。雖然小A已經習慣了幾秒甚至幾十秒的「無響應」,但每次要在電腦上打開一個超大文件分享時,她還是會不自覺地先難堪起來,有一次客戶甚至直言不諱讓她換個電腦,「太耽誤事兒了,卡了一分鐘,客戶直接懟到我臉上了。」
窘境經歷得多了,小A越發覺得,自己選擇的這個輕薄電腦「只有個好看的樣子,裡邊什麼都沒有。」在與電腦「戰鬥」的那些日子裡,小A手裡的「生產力工具」變成了「麻煩製造者」——事實上,這些經歷很多有類似工作經歷的人都或多或少感受過,在小A身上,它們只是做了一個集中展現。
巨頭出手塑造「體驗品牌」,這回終於可以放心帶上筆電了?
國慶節後,小A終於下定決心要換一臺筆記本。然而,雖然遭受「折磨」,但她並沒有變得對筆電產品有更多的理解,反而更加迷茫,不知道參考什麼樣的標準。這次,小A打算到網上找找看有沒有什麼靠譜的推薦,在搜索中,她看到了很多營銷宣傳,尤其是來自英特爾Evo的宣傳鋪天蓋地到處都是。
「面向高端輕薄本,倒是很符合我的需求。」 被英特爾Evo的營銷宣傳不斷灌輸後,小A還是很困惑,擔心這是一種營銷套路,「看了下,不直接賣電腦,但說是一種認證,貼了標就有各種體驗優勢,但還是拿不準。」
最終,小A帶著自己的困惑找到一個平時不怎麼交流但聽說對電子產品很在行的隔壁部門同事,對方的建議是放心買那些「帶Evo標」的電腦,「沒什麼套路,用戶想到沒想到的它都幫你想到了,通過Evo認證的筆記本電腦尤其適合像我這種「空中飛人」,而且每臺通過Evo認證的電腦都經過了一系列嚴苛的測試的檢驗,絕對不會買錯。「同事這樣說。
小A這次選擇筆電的策略,其實也符合了當下很多筆電消費者的心態,既然自己不太懂,那業界權威的科技大牌站出來整理一些體驗要點和標準,並進行了認證,那麼直接接受就好。
事實證明,小A這次的選擇並沒有錯,英特爾推出的這個體驗品牌面向高端輕薄本市場,直接解決了她使用筆記本時的諸多痛點。
而英特爾Evo平臺之所以能讓小A滿意,從整個筆記本產品理念和設計全局上,無非在於它針對性地滿足了幾個層面的體驗需求。
首先,在最直接的電量方面,不光要續航長,還得支持快充。
給予足夠長的續航,筆電產品才能讓人安心,不用看著電池圖標見底而「心慌」。尤其是在輕薄系列產品上,單純為了輕薄而犧牲電池容量,已經被小A這樣的用戶證明是個徹底的偽命題,奈何很多筆電新產品還是這個思路。
回頭看英特爾Evo平臺,目前該品牌主要面向高端輕薄本進行標準制定和認證,要求續航在9個小時以上(典型使用環境),幾乎可以應對大部分情境下的移動辦公需求。「月底飛了一次喀什,路上花了整整一天,到酒店電池還沒有見底。」對於新電腦的續航,小A顯然很滿意。
而值得一提的是,對任何帶電池的電子產品而言,除了存電量能夠支撐的時間,充電的效率也是普遍的關切,面向移動辦公場景的筆電產品不應該例外。所以,可以看到,英特爾Evo平臺就為9小時長續航這個指標配套提出了半小時充電、續航4個小時的能力要求。
這種筆電領域較少提及的能力一旦被加入,將會帶來十分直接的體驗提升,正如小A在換新電腦後所說的,「出門前忘了給筆記本充電,到機場找個肯德基充了半個小時,它馬上又活了,和手機充電一樣便捷。」
其次,在性能方面,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作為傳統的電子產品,筆電幾乎所有的性能要求,都可以且必須用「快」來進行衡量。從小A的經歷看,無論是應對繁重的計算任務做到響應快,還是網絡連接穩定而快速,亦或是接駁其他電子產品時傳輸快,已經成為職場筆記本產品的必然要求,為了輕薄犧牲性能的做法也必須被摒棄。
這時候再來看英特爾Evo認證的一些體驗標準,就更容易理解。
例如,基於11代酷睿處理器能做到快速處理各種複雜任務,讓輕薄的筆電產品也可以做到響應快,等待的尷尬成為過去時,按小A的說法,是「終於可以坦然地打開一個200多M的PPT了」;
搭載Wi-Fi 6則使得上網速度更快更穩定,尤其是在多個設備連結時,依然能做到高效輸出,網絡「掉鏈子」的事不會再發生,尤其在今年特殊情況下,視頻會議變得更穩定;
此外,Thunderbolt 4則同時解決了面向多設備一線接入的「清爽」體驗問題,以及快速傳輸問題(例如支持4K雙屏顯示)等 。
最後,還有外觀上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系列要求。
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好的外觀仍然是所有筆記本產品的必要,不說滿足虛榮心,起碼要能保證基本的「調性」,這也是小A這樣的消費者為什麼非要買個「樣子好看」的產品的原因。
從英特爾Evo認證來看,外觀也被其納入到體驗體系當中作為重要的因素,它要求通過認證的筆電產品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做到輕薄時尚、擁有炫彩視界,按小A的說法,是經過Evo認證的電腦「很拿得出手,很有檔次」。
顯然,英特爾Evo認證在嘗試兼顧外在的感性印象,與內在的理性價值的統一,而這,原本就是電子產品強化與消費者心智聯繫的一種必要方式。
「有時候,還能幫助做一些額外的事,例如做視頻渲染。」談及換購電腦後的其他感受時,小A還分享了視頻組的同事在電腦出現故障後借她的筆電工作的事,「沒想到一個輕薄本也能搞視頻創作工作,同事說CPU和顯卡能力很強,而屏幕色彩也很真實。」
小A提到的所謂額外能力,其實是英特爾Evo認證要求筆電產品必備的視覺能力,高性能CPU以及英特爾銳炬Xe顯卡帶來的獨顯級性能(高擴展性的Xe圖形架構做到了與CPU的完美融合)提升圖形處理能力、強化設計工作效率,真實還原色彩的屏幕。
事實上,由於小A後來換購的是一臺翻轉本,這種創新設計理念還帶來了兩點很多人不親身感受難以想到的體驗:一是在飛機經濟艙座位等狹小空間,筆記本可以秒變平板,操控很方便;二是在與客戶、受訪者溝通時,筆記本的屏幕也更容易實現共享。
由此可見,在筆記本行業,由產業鏈巨頭出面推動的體驗革新,在根本上也是針對用戶日常使用的痛點而來,它不僅是一種主觀的市場進取,也是一種客觀上的行業必然。
由「生產力工具」到「成長夥伴」,筆電產品在升級
在問及日常使用最直接、最強烈的產品體驗感受是什麼時,小A說,「任何時候,我想要用它的時候,只要用食指碰一下指紋識別,一秒鐘就進入了之前暫停下來的工作界面。」
小A的這種體驗,來自英特爾Evo平臺的超強秒速喚醒能力,翻譯成產品的語言,即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提供隨心所欲的服務。
曾幾何時,筆記本電腦一直作為一個工具存在於我們的工作生活當中,而當我們在職場生活中面臨各種壓力,急切需要實現工作效率再提升時,優質的筆電產品站了出來,讓所有不必要的等待、掉鏈子、心慌、尷尬、難堪……全部煙消雲散,當我們想要它時,召之即來、隨時待命,當我們暫時休憩時,合上蓋子,下次再打開瞬間回到之前的工作界面。
這時候,一臺好的筆記本電腦,就成為了一個奮發進取的職場人不斷前行的夥伴,而不是經常出問題、用不順手的工具,筆電的產品屬性在不斷升級,不斷貼近工作生活的需要。
我們常常從市場銷量的角度談論筆電市場的回暖,這些數字確實證明了筆電產品在工作、生活場景中的滲透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購買筆電產品。但是,數字背後,更應該看到,筆電這一次的復甦不只是數量上的,在英特爾Evo認證這樣的體驗品牌推動下,更有產品定位的逐步升級,這是根本性的演化。
「工作肯定一直離不開筆記本電腦,但過去是為了工作必須得用,現在是這臺筆記本讓我很想去用,這是最大的區別。」在問及更換電腦的總體感受時,小A最後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