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脂代謝紊亂與肥胖、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疾病,如何通過運動進行有效幹預?怎樣給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群體開具運動處方?
從11月29日開始,來自上海市各區72家單位的100名全科醫生、社區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康復工作者參加了運動處方師培訓班(上海地區)開班儀式。
「10天的培訓,有14名專家的30餘堂授課,這次真的是乾貨滿滿。」一位基層體育工作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全部脫產培訓,內容非常硬核。」
精挑細選100名學員第一天開班儀式在上海體育學院交流中心舉行,會議室裡,學員身著統一服裝,現場座位全部坐滿,後面還加了幾張椅子。前來採訪的記者一看沒有空座,只能在教室外面等候。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院長高炳宏介紹,2012年我國引進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是良醫」的理念後,提出「體醫融合」方針,旨在使臨床醫生或相關健康從業者能夠為患者提供科學正確的運動處方服務。
「近幾年,大家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運動的積極性逐年提高,大家看一看市民運動會的參與人數、每年上海馬拉松的報名情況就知道。」
他表示,這幾年跟健康相關的培訓班,報名情況都很火爆,「這一次也不例外,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康復工作者都來報名。但考慮到有一些實操課,人數太多的話,專家教授沒辦法進行具體指導,最後進行了人數限制。」
參加培訓的康復師徐敏就職於尚體健康科技開發的老年人專屬健身房「樂活空間」,這次他和兩位同事一起參加培訓。
「我們以前主要是學習針對不同人群的慢性病,如何給他們開運動處方。但這一次的學習更為系統,涵蓋了運動處方理論知識,實用的運動風險評估篩查,多了很多運動評估測試方法,即學即用,操作性比較強。」「樂活空間」在上海已經有20家門店,是最早一批運動處方和運動幹預慢性病的實踐者之一。至今,他們已服務超過14萬餘人次老年人,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1095份——72%的老年人堅持鍛鍊後,失眠、便秘、高血壓、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得到明顯改善。
上海市體育局一級巡視員趙光聖。
運動處方開給兩類人群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以及《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體育運動指導,推廣運動處方,發揮體育鍛鍊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份前期調查統計顯示,我國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亞健康佔到70%左右,導致死亡的比例佔到總死亡人數的87%,心腦血管病人數達2.9億人,糖尿病患者有1.14億人,高血壓患者2.7億人,血脂異常人數超過2億人,脂肪肝和肥胖人數達到2億多人。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運動處方對人類健康發揮的重要作用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可,在我國也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
高炳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運動處方一般開給兩類人群——一類是針對病人,比如說有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通過運動來進行輔助治療。「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久坐、少動、吃得多,導致代謝紊亂,出現慢性疾病。我們提出吃、動、防、調——先吃好,才能科學地鍛鍊好;科學地鍛鍊好,才能防傷防病、防慢病。」
「最高等級的,是通過運動去調節心理狀態,心理愉悅高興了,一切都好辦。」
這會是未來的熱門職業?近年來,上海市衛健委和上海市體育局圍繞建設健康上海和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不斷深化「體醫融合」,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上海市體育局一級巡視員趙光聖介紹,2017年和2019年,上海以糖尿病、高血壓等相關疾病運動幹預為主題,舉辦了兩次「體醫交叉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9年和2020年,上海市衛健委和上海市體育局繼續合作,分兩批建成219家智慧健康驛站,納入年度市政府實事項目,基本實現智慧健康驛站街鎮全覆蓋,上海市民只要刷一刷身份證/醫保卡,在家門口就能獲得自助健康檢測、自助體質檢測和健康量表自評,並得到專門指導。
在全國範圍內,2020年1月和11月,運動處方師培訓班在深圳、廈門創新了全科醫生、家庭醫生與體育社會指導員、運動康復工作者共同學習、相互交流的體醫融合培訓模式。
203名體育與醫療系統學員參加了培訓與考試,159人通過了考試並獲得了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頒發的運動處方師證書,成為運動處方師。
的確,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各地都在力推運動處方師,但直到現在這還是一個相對冷門的職業——「目前拿到這個證書之後去找工作,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高炳宏解釋說,因為涉及到處方兩個字,傳統意義上都需要醫生來開。
「所以,我們現在走的是體醫融合路線,一般是社區醫生、全科醫生來開方子,比如上海體育學院的體育醫院、楊浦區的一些社區醫院。」不過高炳宏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內,處方師會成為一個比較好的職業,他拿體能師舉例道:
「前些年大家對體能訓練師也不太認可,但現在專業隊都有了體能訓練師或者體能教練。老百姓層面也開始聘請私人的體能教練,體能教練已經變成了一個很成熟的職業,甚至可以評職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