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本草之【黨參】圖文

2021-02-07 科普本草

黨參

【歷史沿革】

黨參之名始見《本草從新》,謂:「按古本草之參須上黨者為佳,今真黨參久已難得。肆中聽頭黨參種類甚多,皆不堪用;唯防黨性味和平足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黨參品種有黨參、川黨參和素花黨參。

【別名】

上黨人參《本經逢原》,黃參、防黨參、上黨參《百草鏡》,獅頭參《綱目拾遺》,中靈草《青海藥材》。

【來源】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乾燥根。

【植物特徵】

黨參  莖基具多數瘤狀莖痕,根常肥大呈紡錘狀或紡錘狀圓柱形,較少分枝或中部以下略有分枝,花果期7-10月。

素花黨參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僅僅在於本變種全體近於光滑無毛;

川黨參  植株除葉片兩面密被微柔毛外,全體幾近於光滑無毛。花果期7-10月。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500-3200米間的山地林下、林邊及灌叢中。

【主要產地】

素花黨參  產四川西北部、青海、甘肅及陝西南部至山西中部。

川黨參  產四川北部及東部、貴州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以及陝西南部。

 流通產地為: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武都區、定西市渭源、岷縣、隴西縣、臨洮縣、隴南市文縣、宕昌縣、漳縣、天水市甘谷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威遠縣;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平順縣;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野);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長治市壺關縣(野、家);湖北省恩施等。

【採集方式】

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炮製】

黨參片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狀】

黨參 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35cm,直徑0.4~2cm。表面灰黃色、黃棕色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根頭下有緻密的環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和散在的橫長皮孔樣突起,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稍柔軟或稍硬而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棕黃色至黃棕色,木部淡黃色至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素花黨參(西黨參) 長10~35cm,直徑0.5~2.5cm。表面黃白色至灰黃色,根頭下緻密的環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斷面裂隙較多,皮部灰白色至淡棕色。

川黨參 長10~45cm,直徑0.5~2cm。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明顯不規則的縱溝。質較軟而結實,斷面裂隙較少,皮部黃白色。

 【習用分級】

1.西黨規格標準:

一等:乾貨。呈圓錐形,頭大尾小,上端多橫紋。外皮粗松,表面米黃色或灰褐色。析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糖質多、味甜。蘆下直徑1.5cm以上。無油條、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乾貨。呈圓錐形,頭大尾小,上端多橫紋,外皮粗松,表面米黃色或灰褐色。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糖質多、味甜。蘆下直徑1cm以上,油條、雜質、蟲蛀、黴變。

三等:乾貨。呈圓錐形,頭大尾小,上端多橫紋,外皮粗松,表面米黃色或灰褐色。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糖質多、味甜。蘆下直徑0.6cm以上,油條不超過15%。無雜質、蟲蛀、黴變。

2.條黨規格標準:

一等:乾貨。呈圓錐形,頭上莖痕較少而小,條較長。上端有橫紋或無,下端有縱皺紋,表面糙米色。斷面白色或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有糖質、甜味。蘆下直徑1.2cm以上,無油條、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乾貨。呈圓錐形,頭上莖痕較少而小,條較長,上端有橫紋或無,下端有縱皺紋,表面糙米色。斷面白色或黃白色,有放射狀紋埋。有糖質、味甜。蘆下直徑0.8cm以上,無油條、雜質、蟲蛀、黴變。

三等:乾貨。呈圓錐形,頭上莖痕較少而小,條較長,上端有橫紋或無,下端有縱皺紋,表面糙米色。斷面白色或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有糖質、味甜。蘆下直徑0.5cm以上,油條不超過10%,無參秧、雜質、蟲蛀、黴變。

3.潞黨規格標準:

一等:乾貨。呈圓柱形,蘆頭較小,表面黃褐色或灰黃色,體結而柔。斷面棕黃色或黃白色,糖質多,味甜。蘆下直徑1cm以上,無油條、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乾貨。呈圓柱形,蘆頭較小。表面黃褐色或灰黃色,體結而柔。斷面棕黃色或黃白色。糖質多,味甜,蘆下直徑0.8cm以上,無油條、雜質、蟲蛀、黴變。

三等:乾貨。呈圓柱形,蘆頭較小。表面黃褐色或灰黃色,體結而柔。斷面棕黃色或黃白色。糖質多,味甜,蘆下直徑0.4cm以上,油條不得超過10%,無雜質、蟲蛀、黴變。

4.東黨規格標準:

一等:乾貨。呈圓錐形,頭較大,下有橫紋。體較松質硬。表面土黃色或灰黃色,粗糙。斷面黃白色,中心淡黃色、顯裂隙、味甜。長20cm以上,蘆頭下直徑1cm以上,無毛須、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乾貨。呈圓錐形,蘆頭較大,蘆下有橫紋。體較松質硬。表面土黃色或灰褐色。粗糙。斷面黃白色,中心淡黃色,顯裂隙,味甜。長20cm以下,蘆下直徑0.5cm以上,無毛須、雜質、蟲蛀、黴變。

5.白黨規格標準:

一等:乾貨。呈圓錐形,具蘆頭。表面黃褐色或灰褐色。體較硬。斷面黃白色,糖質少味微甜,蘆下直徑1cm以上,無雜質、蟲蛀、黴變。

二等:乾貨。呈圓錐形具蘆頭,表面黃褐色或灰褐色。體較硬,斷面黃白色,糖質少,味微甜,蘆下直徑0.5cm以上。間有油條、短節。無雜質、蟲蛀、黴變。

【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脾、肺經。

【功能與主治】

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用於脾肺氣虛,食少倦怠,咳嗽虛喘,氣血不足,面色萎黃,心悸氣短,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含量測定】 

水分 不得過16.0%(通則0832第二法)。

總灰分 不得過5.0%(通則2302)。二氧化硫 殘留量照二氧化硫殘留量測定法(通則2331)測定,不得過400mg/kg。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通則2201)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45%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55.0%。


免費領【歷年(1953—2015年版)中國藥典版本】共10版 書籍!你沒有聽錯,真的免費領

全套《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共20本)免費領?你沒有聽錯,真的免費領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18本全套】免費領取

看完記得分享和點☞在看喲☞⇩

相關焦點

  • 科普本草之【明黨參】圖文
    明黨參【歷史沿革】明黨參以「百丈光
  • 科普本草之【西河柳】圖文
    西河柳【歷史沿革】檉柳始載於《開包本草
  • 科普本草之【一枝黃花】圖文
    【別名】野黃菊《南寧市藥物志》,黃花細辛、黃花一枝香《廣西中藥志》,土澤蘭、百條根、鐵金拐《泉州本草》,薟子草、小白龍鬚、黃花馬蘭、大敗毒、紅柴胡《湖南藥物志》,黃花仔、紅膠苦菜《閩東本草》,一枝香、大葉七星劍《廣東中藥》,金鎖匙、滿山黃、黃花兒《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科普本草之【牛膝】圖文
    蘇頌《圖經本草》:「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為真。」寇宗奭《本草衍義》:「今西京作畦種,有長二尺者最佳。」《本草品匯精要》。「懷州者為佳」李時珍:「牛膝處處有之,謂之土牛膝,不堪服,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蒔者為良。」清·道光九年《武陟縣誌》:「牛膝以懷慶為佳。」《藥物出產辨》;「產河南淮慶府武陟溫三縣。」可見古今牛膝均以河南為道地。
  • 科普本草之【薄荷】圖文
    蘇敬《新修本草》記載:「溥荷莖方葉似荏,而去長根住冬不死,又有蔓生者。」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薄荷人多載蒔,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後分之,方莖赤色,其葉對生,初時形長響頭圓,及長則尖,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藥以蘇產者為勝。」
  • 科普本草之【千金子】圖文
    千金子【歷史沿革】本品原名續隨子,始載於《開寶本草
  • 科普本草之【青礞石】圖文
    青礞石【歷史沿革】礞石始載於《嘉枯本草
  • 科普本草之【青蒿】圖文
    【歷史沿革】青蒿之名始見於《五十二病方》。
  • 科普本草之【槐角】圖文
    歷代本草均有記載。陶弘景云:「槐子以相連多者為好」。《名醫別錄》載:「槐實生河南平澤,可作神性」。【別名】槐實《本經》,槐子《本草經集注》,槐莢《寶慶本草折衷》,槐豆《本草原始》,槐連燈、九連燈《河南中藥手冊》,槐連豆《中藥材手冊》。
  • 科普本草之【仙鶴草】圖文
    《圖經本草》始有「施州(湖北西部)龍牙草」的記載,謂:「龍牙草生施州,株高二尺以來,春夏有苗葉,至秋冬而枯。」《救荒本草》將龍牙草稱為龍芽草,說「龍芽草一名瓜香草,生輝縣(河南輝縣)鴨子口山野間,……葉兩兩相對,梢間出穗,開五瓣小圓黃花,結青毛瞢葵,有子大如黍,味甜。」
  • 科普本草之【仙茅】圖文
    《海藥本草》謂仙茅「生西域,……·蜀中諸州皆有,粗細有筋,或如筆管,……-黃色多涎。」《圖經本草》載其「生西域及大庾嶺,今蜀川江湖兩漸諸州皆有之。葉青如茅而軟,腹稍闊,面有縱理,又似棕櫚。至冬當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黃,不結實。其根獨莖而直,傍有短細根相附,肉黃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採根暴幹用。」
  • 科普本草之【榼藤子】圖文
    合子《本草拾遺》,榼子《日華子本草》,眼鏡豆《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來源】本品系民族習用藥材。為豆科植物榼藤子Entadaphaseoloides(Linn.)Merr.的乾燥成熟種子。【性味與歸經】微苦,涼;有小毒。
  • 中草藥之6 黨參
    >別名:上黨人參、防風黨參、黃參、防黨參、上黨參、獅頭參、中靈草。上黨人參,雖無甘溫峻補之功,卻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參之性寒專洩肺氣也。2.《本草從新》: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3.《綱目拾遺》:治肺虛,益肺氣。4.《科學的民間藥草》:補血劑。適用於慢性貧血,萎黃病,白血病,腺病,佝僂病。5.《中藥材手冊》:治虛勞內傷,腸胃中冷,滑瀉久痢,氣喘煩渴,發熱自汗,婦女血崩、胎產諸病。6.
  • 科普本草之【三白草】圖文
    《本草拾遺》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侯之蒔田,三葉白草便秀,故謂之三白。」 【別名】 水木通《綱目拾遺》,五路白、白水雞《福建民間草藥》,白花照水蓮《福建中草藥》,田三白、白黃腳《閩東本草》。
  • 科普本草之【女貞子】圖文
    《新修本草》云:「女貞葉似枸骨及冬青樹等,其實九月熟,黑似牛李子……葉大,冬茂。」《蜀本草》:「圖經雲樹高數丈,花細,青白色。」《本草綱目》稱:「女貞、冬青、枸骨,三樹也。女貞即今俗呼蠟樹者……東人因女貞茂盛,亦呼為冬青,與冬青同名異物,蓋一類二種爾。二種皆因子自生,最易長。……今人不知女貞,但呼為蠟樹。」
  • 科普本草之【川楝子】圖文
    《圖經本草》:「以蜀川者為佳。」《本草品匯精要》稱:「道地地蜀川、簡州、梓州。」《本草綱要》謂:「以川中者為兩。」《藥物出產辨》載:「產四川重慶。」【別名】楝實《本經》,練實《本草經集注》,金鈴子仁棗侯寧極《藥譜》,楝子《聖惠方》,苦楝子《本草圖經》,石茱萸《寶慶本草折衷》,楝樹果《外科正宗》。
  • 科普本草之【苦楝皮】圖文
    後《名醫別錄》等歷代文獻,又有記載其根及樹皮,《名醫別錄》載:「生荊山山谷」,《圖經本草》記載:「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又載:「今處處有之,以蜀川為佳。」據查荊山即今湖北漳縣,川鄂一帶是古時楝樹的主要產地,今商品苦揀皮(主要為川楝皮),是來自四川、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南部、雲南也產。
  • 科普本草之【王不留行】圖文
    《本草綱目》:「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衝任之藥……苗高一二尺,三、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稜,殼內包一實,大如豆,實內細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別名】奶米《救荒本草》,王不留《綱目》,麥藍子《甘泉縣誌》,剪金子《新華本草綱要》。
  • 科普本草之【地楓皮】圖文
    【歷史沿革】 本品歷代本草未見記載,解放前在廣西作為提取揮髮油的原料
  • 科普本草之【紅大戟】圖文
    紅大戟【歷史沿革】大戟之名始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