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網
原標題:時速高達3700公裡,傳奇富豪布蘭森要造一款超音速客機
▲ 圖源:維珍銀河
「設計目標是時速3700公裡」「從美國紐約飛到英國倫敦只需要大約2個小時」……當地時間8月3日,英國維珍銀河公司宣布,與英國發動機企業羅爾斯羅伊斯建立「初步合作關係」,將合作開發能以超音速進行航線飛行的民航客機。
消息一出,引發國際輿論關注。維珍銀河要打造出這樣一款超音速客機,真的靠譜嗎?
載客量少得可憐
在新聞發布會上,維珍銀河拿出了一組超音速新客機效果圖:這是一架流線型機身、採用無尾三角翼的雙發噴氣式飛機,兩臺型號不明的發動機對稱安裝在經過修形處理的翼下短艙內。
維珍銀河表示,新客機升限為18000米,大約是目前主流民航客機的兩倍,最大飛行速度達到3馬赫(即音速的3倍),而現役噴氣式客機的最大飛行速度一般控制在0.9馬赫以內。
這並不是個「大傢伙」:別說和A-380這類越洋大型客機相比,就算和波音-737甚至「龐巴迪」、「恩博威」等「小幹線」、「大支線」客機相比,「維珍銀河」也要小得多,載客總人數只有9-19人,這差不多是稍大些的商務機、通用機載客數。
儘管未披露更多細節,維珍銀河稱新型超音速客機「可利用現有民航機場的設施,像任何一架普通客機那樣起降」。
儘管載客量少得可憐,但「維珍客機」的體型看上去不算太小,這是因為它是個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這款客機只考慮設置商務艙和頭等艙座位,全商務艙載客數是19人,而9人則是全頭等艙的座位。眾所周知,座位等級越高,佔用的客艙面積也越大。
遠去的超音速客機夢
超音速客機曾經紅極一時:上世紀50-60年代,英國飛機公司(BAC)和法國南方航空公司(Sud Aviation)分別推出無尾三角翼超音速民航驗證機「布里斯托223」和「超快帆」。
當時正處冷戰時期,得知英法超音速客機計劃後,前蘇聯政府決策為自己的超音速民航客機計劃提速,於1968年12月31日搶在「協和號」之前首飛了圖-144客機。
這兩種超音速客機都比「維珍客機」大得多。例如「協和號」載客數100人,均為「高級經濟艙」;速度慢得多,如「協和號」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但升限則三種超音速客機幾乎完全一樣(18000米)。
上世紀60年代的「超音速客機夢」,是希望獲得一種更快速的越洋客運工具。
但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這種高耗油量客機運營成本大增,加上出人意料的高噪音,導致大多數訂單被取消,甚至3大啟動航空公司之一的美國泛美航空公司也臨陣退縮。
最終,僅有英航、法航這兩個聯合研製國的載旗航空公司看在「支持民族工業」份上各訂購了7架,由於各國考慮到噪音等因素紛紛禁止「協和號」起降,這14架「協和號」僅飛過倫敦-紐約、巴黎-紐約和巴黎-墨西哥城三條航線。
到了21世紀初,僅剩的倫敦-紐約和巴黎-紐約航線也難以為繼。
2000年7月25日,法航4590航班「協和號」客機在起飛過程中墜毀,儘管這是「協和號」唯一一次致命空難,且事故和飛機本身無關(輪胎被其它客機留下的碎片劃破),但兩家航空公司還是以此為藉口讓尚「年富力強」的「協和號」退役。
至於圖-144的命運則更糟:由於經濟性更差且投入使用不久後就發生空難,這種超音速客機只載客飛了55次航班就退役,總載客數不過3284人。
「協和號」和圖-144的慘澹歷史,讓此後任何「超音速客機計劃」都令拍板者談虎色變,並被一一束之高閣。
技術與現實
儘管除了一套構想圖外,「維珍超音速客機」尚一無所有,但業內人士認為,技術上讓這樣一架超音速客機飛上藍天並無難度。
但除此以外,就沒什麼可以樂觀的了。
如前所述,「協和號」的失敗,根本原因不是技術,而是運營經濟性和噪音。
如果使用傳統燃料,「維珍客機」將遭遇和「協和號」同樣的高油耗問題,儘管目前油價已從高位回落,但也不算太低,而「維珍客機」可憐的載客數,則會令運營成本更加不堪。
針對此,維珍銀河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努力嘗試開發新能源」,但這種說法可謂蒼白無力。人們普遍相信,當前任何一種具備實用性的「新能源」,價格都要遠高於普通航空燃油。
至於噪音問題,更是「無解」:維珍銀河在發布會上簡單表示「會和波音及美國宇航局(NASA)一起想辦法」,但目前被MAX等型號搞得焦頭爛額的波音,並沒有多少開發商用超音速客機的經驗。
至於NASA,其「低噪音超音速飛機計劃」——洛馬X59(X-59 QueSST)本身是個低載軍用機計劃,且即便美國人「慷慨解囊」,這個神秘計劃的首飛也至今尚未完成。
或許人們更應質疑的,是維珍本身。
維珍銀河是英國億萬富翁布蘭森2004年註冊成立的一家公司,「主打項目」是所謂「亞軌道商用航宇」,即通過為普通旅客提供大氣層邊緣的「準宇航體驗」牟利。
去年10月28日,維珍銀河高調和投資公司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合併,並在紐交所上市;今年7月29日,它又展示了「將在2021年首飛」的亞軌道商用航宇旅遊機「太空船2號」內部構造圖。
這款原定2009年首飛、2011年使用的「亞軌道太空船」因種種劫難至今「舉步維艱」,而「每次載客6人,單價213000歐元」的宣傳票價,也無論如何讓人覺得不靠譜。
或許「維珍客機」不過是布蘭森為炒熱「太空船2號」這鍋「回鍋肉」,製造的又一個噱頭?
畢竟,民航客機領域早已高度壟斷,「菜鳥」從高端切入的難度眾所周知,且維珍銀河的母公司維珍集團同樣讓人提心弔膽。
維珍旗下公司多達41家,門類覆蓋廣泛,卻大多數「虎頭蛇尾」。其經營的幾家民航公司都業績平庸。維珍美國2018年已被阿拉斯加航空吞併,維珍澳大利亞疫情期間申請破產且遭惡意併購,維珍航空則在今年5月被迫裁員1/3。
誰敢相信,擁有這般「黑歷史」的「維珍系」,能完成這項難度超高的超音速民航客運壯舉?
□陶短房(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