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水線到日結工,不穩定勞動,青年農民工為何淪落至此。
截止2018年,我國農民工的總量高達2.88億左右,而外出的農民工達到1.7億左右,這種龐大的勞動力群體,讓人難以想像的。而在就業崗位上,年紀大點的農民工都是選擇在建築類行業,而年輕點的都是在我國工廠,還有一些從事與服務業等。
其中就拿我國農民工們從事的最多行業工廠而言,在過去的這些年一直都是處於勞動力過剩,這點從我國早年步入全球化開始,就已經埋下了因,大量農村人口步入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帶,因為便利於出口,所以聚集了大量的勞動力,不過也造成了勞動力廉價的問題。
而在工廠中,這些人大多都是從事流水線工作,不過如果現在你去沿海城市的話,你會發現,很多青年農民工們已經淪落成日結工了。大多都是拿著日結的工資,或者是一些短期的小時工,哪裡需要去哪裡。勞動力極為不穩定,他們為何會淪落至此?
在2012年清華大學對於就業短期工的趨勢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青年農民工們工作極為不穩定,更換頻繁,一般持續時間較多,而另一方面這些青年從事的都是低技能工作,工資增長有限,技能也得不到提高,難以在勞動力市場上向上湧動,導致超過60%的新生代農民工對於工作環境和職業前景不滿意而主動辭職。
其實主要就是對於超時流水線工作的強度不滿,職業技能無提升可言,而且對於未來看不到希望。加上廉價的學生工投入,還不需要為其承擔社會保障,企業自然更樂意讓他們進入,從而導致企業對於廉價勞動力的深深依賴,並且習以為常,有的中介直言,寒暑假期間,這段時間招工價格低是規矩,讓新一代青年農民工完全找不到歸屬。
當然如果說這是我國目前的國際形勢如此,為了提升競爭,所以才出現這種現象。可是如今企業本身沒優勢,賺不到錢,就會選擇選擇另一條路,就是使用廉價勞動力了。這種深深地依賴,在沿海一些企業中已經習以為常,是否需要改變,是否能改變。
這種模式只會讓新一代青年農民工們對於工業厭惡,長期以往,只會加速我國年輕人去工業化,不利於工業的發展。可是工業本身就是職業重要的一環,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如今的年輕男女卻大多都不再願意進入工廠,也不認為這是可以幹一輩子的職業,女性比例能達到三分之一的都不多見。而大多工廠更是樂見其成,因為流動性大,他們才能更大的獲益,不僅可以不用為其考慮社會保障,而且薪資也能少發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