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發布報告《英國高校與中國》,提出英國高校應加強國際交流,持續推進中英學術合作。記者就如何實現中英學術合作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深化中英相互理解
寧波諾丁漢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加裡·羅恩斯利(Gary Rawnsley)表示,當前,民粹主義抬頭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挑戰。展望未來,中英高等教育學術合作蘊含機遇與挑戰。推進中英高等教育合作,英國既需要增進對中國的理解,也需要深入理解國際化的內涵。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克裡·布朗(Kerry Brown)表示,中國是英國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中國學生約佔英國國際學生總數的1/3,深入理解中國和中國學生有利於促進中英學術合作。
近百年來,英國高校一直是英國與世界對話的重要載體。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認為,如何在後「脫歐」時期維持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英國高等教育行業的發展對回答這一問題將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1920—1921年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在北京大學講學,受到了中國學術氛圍的薰陶。同樣,英國的高等教育也對中國思想家產生了影響。如費孝通曾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錢鍾書曾就讀於牛津大學。進入21世紀以來,留學英國的中國學生數量開始出現較大增長。隨著英國與中國交流日益增多,未來中英學術合作這一當今世界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將繼續發展。
增強國際高等教育包容性
就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如何關注各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趨勢、在教學大綱中設置提高學生適應性和技能的課程、為國際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等問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育學講師西爾維·洛默(Sylvie Lomer)認為,在當前英國的學科設置中,相關嘗試比較有限,未來需要採取相關措施提高國際高等教育的包容性。例如,在授課過程中,從行為、態度、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消除文化偏見;推進英國高校就業服務機構與學術界合作,探索提升國際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方法等。當前,不少學校推出了在線學位,但對於如何定位和推廣英國的在線學位,有必要加以重新審視。
英國大學聯盟國際部總監薇薇安·斯特恩(Vivienne Stern)認為,英國高校在提升國際學生包容性方面進行了多項努力,但未來還有提高的空間。國際學生為英國課堂營造了國際氛圍,幫助英國學生客觀了解其他國家,促進了跨文化交流。隨著高校工作方式的改變,英國傳統課堂環境可能轉向線上教學等新模式。羅恩斯利認為,在此背景下,英國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應注重「可遷移技能」的培養,提升國際學生就業能力。
中英科研合作互利共贏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全球事務研究中心主任埃裡克·伯格洛夫(Eric Berglof)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中國經濟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持續向能夠產生更高附加值、更具創新性的經濟模式轉型是必由之路。推進基於學術自由、理性辯論的中英科研合作有益於中英雙方可持續發展。
斯特恩表示,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日益增強。在科研領域,2018年中國投入了約6580億美元資金,預計到2022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科研投資國。中國是英國第三大科研合作夥伴,2013年以來,英國與中國的研究合作增長了115.6%。中國是英國開設海外相關課程第二多的國家。同時,中國大學的國際影響力也在提升,中國正在成為熱門的留學目的地,越來越多的英國學生希望到中國學習。近年來,隨著到中國進行短期交換學習的英國學生人數的增長,漢語學習也被作為優先事項得到推廣。
牛津大學國際高等教育學教授西蒙·馬金森(Simon Marginson)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中國高校與世界其他研究機構的深度研究合作也越來越多。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中西文化得以充分交流,增進了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米特認為,中英學術合作不僅有利於知識的自由流動,也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2019年3月,英國政府發布了國際教育政策,為教育行業設定了發展目標。其總體目標是到2030年將教育資源出口總額增加到每年350億英鎊,國際學生人數增加到60萬人。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榮休教授克裡斯·羅利(Chris Rowley)對本報記者表示,英國將加強教育服務出口作為英國後「脫歐」時期的政策重點,英國政府將確保貿易自由和科研教育合作自由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優先事項。
斯特恩提出,留學生為英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每年國際學生為英國提供約200億英鎊的收入。同時,國際學生的貢獻並不局限於經濟上的即時回報,培養國際學生亦可以為未來各領域的國際合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