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華夏文明中不止是傳說中的神物,還是民族精神和信仰的一個符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描寫龍,曰:「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它是人們難以企及的神聖物種,行雲布雨、任意變換,只在傳說中有所描繪,卻無人親眼見過。
中國龍的歷史,早在無信史可考的殷商、西周年間就可以追溯,那時出土的器皿中就已經包含有龍的形象。關於龍的起源,有圖騰合併說,認為龍是各個部落圖騰的綜合體,最終演化為一個圖騰神;也有天象樹神說,把龍和雲聯繫在一起,認為盤旋捲曲的龍形就是旋卷狀雲紋的發展。
此外還有外邦傳入說、模糊集合說、神異動物說、恐龍遺蹟說等等,紛繁複雜,莫衷一是。但總的來說,都認為龍並非真實存在,多半是由人的信仰和想像演變而來。
然而在日本大阪有一座名為「瑞龍寺」的寺廟,據說收藏了龍的標本,並且進行了公開的展覽,這一消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瑞龍寺建造於1633年,有數百年的歷史,而這條「真龍標本」,是在明治四年也就是1871年左右在中國發現的。發現者是中國的一位老農,據說當時他經過河邊,發現了這條不知為什麼已經奄奄一息小龍,於是將其打昏,裝進袋中帶到了港口售賣。
一位路過的日本商人剛好經過,大為驚奇,花高價買下了這條小龍,可惜小龍受傷太重,沒多久就死掉了。儘管如此,商人還是將其帶回日本,並獻給了一位叫做明澤的大將軍。將軍從未見過真龍,可惜之餘捨不得將其埋葬,就處理了一番做成標本日日賞玩。
誰知沒過多久將軍就生病了,而且是醫生都無法診斷的怪病,他當即想到這條小龍,認為是龍的靈魂未能安息而降下的懲罰。為了安撫神龍,將軍於是將標本送到了瑞龍寺,希望這條小龍能得到安息。果不其然,送走小龍之後,將軍很快就痊癒了。從此這條小龍標本就留在了瑞龍寺,作為龍存在的證據展出給民眾觀看。
其實在中國古代,亦有「真龍標本」的記載,《史記·封禪書》中曰:「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新唐書·五行志三》中則有展覽龍的記錄:「貞元末(公元805年),資江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燻而死。」此事《太平廣記》中也有收錄。
除此之外《遼史》、《夢溪筆談》、《續夷堅志》等書中都有對龍的目擊和文字記載,不過標本這種東西,目前也只有瑞龍寺才有。瑞龍寺的小龍長約1米,頭上有龍角,龍爪張開,確實和傳說中的龍很像,不過中國有學者提出對標本進行DNA鑑定的時候,寺廟方面卻堅決地拒絕了。
所以至今人們對瑞龍寺的「真龍標本」並不是特別相信,普遍認為是寺廟做出來吸引遊客的噱頭。除了這條龍以外,廟中還展出了河童以及美人魚的標本,當然,這些所謂的傳說生物的標本在專家學者們看來,真實性無限接近於零,不能作為龍或者美人魚真實存在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