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即將結束探月之旅,在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著陸場系統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全力保障「嫦娥」平安回家。記者上午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今天上午9時1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上兩臺25牛發動機工作約8秒鐘,順利完成第二次月地轉移軌道修正,組合體上各系統狀態良好。
目前正值隆冬季節,嚴寒積雪條件下,返回器目標體積小,返回方式特殊,這些都給搜索回收工作帶來很多困難。為此,擔負搜索任務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索回收分隊組織了多次演練。在日前著陸場系統開展的最後一次1比1模擬搜救綜合演練中,接到北京中心第六次預報落點的通報後,空中、地面分隊分別從待命點向返回器落點搜索前進。演練結果顯示,空中分隊到達現場迅速,地面分隊處置工作有序,進一步檢驗了回收分隊夜間搜索處置能力和裝備性能指標。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嫦娥五號任務著陸場區指揮部成員兼技術組組長卞韓城說,返回器採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方式,也就是俗稱的「打水漂」返回方式,這種返回方式控制的難度非常大,導致回收區的範圍也特別大。據了解,和載人飛船相比,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體積只有飛船返回艙的約七分之一,可著陸場面積卻是載人飛船的16倍,在冰天雪地的夜間尋找如此小的目標可謂難上加難。為此,搜救人員從技術上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將雷達的測量數據經過處理送到直升機和搜索車輛上,引導直升機和搜索車輛接近返回器,同時在直升機和搜索車輛上加裝了高功率的探照燈,協助搜索人員快速發現目標。
此次搜索回收是四子王旗著陸場時隔4年後再一次執行任務,區域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新增了大量鐵絲圍網、高壓傳輸線路等設施。為了確保直升機能夠在目標區域安全降落,地面搜救車輛能夠順利抵達,前期搜索回收分隊結合冰雪夜間環境進行了近30次的著陸區地形勘察,主要勘察了回收區內的一些危險的地物和地貌,累計標註通信鐵塔100餘座、測風塔30餘座、牧民點2800餘處。同時,隊員們還對回收區內的溝壑、斷崖以及一些小湖泊進行了標記,為各級指揮員決策提供依據。
截至目前,著陸場系統已經開展了3次夜間搜索回收專項訓練、1次積雪暗夜極寒條件搜索回收演練、1次大範圍著陸偏差和3次全系統綜合演練,搜索隊伍具備空地協同聯合搜救能力。
卞韓城說,如果把嫦娥五號整個任務比作一場接力跑,那麼搜索回收任務就是最後衝刺的一棒,「目前,著陸場系統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圓滿完成此次搜索回收任務。」
相關新聞
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超1億公裡
本報訊(記者張航 通訊員楊璐 戚鐵磊)記者昨天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2月14日21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目前探測器飛行狀態良好。
受天體運動規律影響,火星與地球距離在0.5億公裡至4億多公裡之間周期性變化。天問一號探測器到達火星附近時,距離地球約1.9億公裡。
天問一號自7月23日發射以來,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測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機動、載荷自檢等工作。後續,還將進行數次軌道修正,預計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後,實施「剎車」制動進入環火軌道,為火星著陸作準備。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張航 通訊員 常豔玲 李昀錫 王瑞林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