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點擊播放 GIF 0.0M
1
女朋友和老婆的差別
又消息稱,美國專家說瑞德西韋,是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記者在採訪張文紅醫生的時候問到此事,想看看他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
很多記者都是想要在一個當紅風口人物嘴裡,套出那麼那麼一兩句權威的話,好馬上發稿,類似於:鍾南山說了......
張文宏說,到底是不是神藥,要等所有臨床結果出來,不能用醫生的個人經驗判斷。
緊接著,他用一句話解釋了這個觀點:除非這個人成為你老婆,否則一直是你女朋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經過實踐檢驗,千萬別說實錘。
研究結果沒有出來前,不要亂宣傳神藥。
結婚證沒有拿到手之前,不要亂喊老婆。
2。
媒體不亂幫忙,就是在幫最大的忙。
這次肺炎疫情中,誠如第一點所講,很多媒體抓住某一個醫生的一個點,就開始大肆片面宣傳。例如前兩天浙大屠幼英教授接受專訪的時候說,經常喝茶能預防肺炎,也又科學道理,有的媒體直接放話說,教授說了,喝茶能夠治療肺炎。
搞得屠教授其人不堪其擾,也不敢再發聲。
可以傳播,但是不要片面。
醫生的專業是救治患者,媒體的專業是報導真相,各司其職,尊重邊界。
不幹越俎代庖的事兒,敬畏自己的專業,就是最大的負責。
3。
不要用神劇,來想像複雜救治。
治病救人是一項及其複雜的工作,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網上有人就腦補神劇的劇情,輸點血清,換換血就好了。確實是有作用。但是血清只是解決病毒陽性的問題,但對於危重症病人,不僅僅是病毒陽性的問題,而是多臟器衰竭的問題。
茶姐在之前楊文醫生遇害的文章裡面講過:醫生治病就是把病人一個一個的背過河。人體實在是一個太複雜的機器,即使是現代醫療這麼發達了,我們解開的秘密仍然是一點點而已 ,所以一個病人一旦交到醫生手裡,事實上,兩個人的命運綁在了一起。你隨時可以丟掉的是一條命,我隨時要斷送的是我的職業生涯。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就能解決問題。
悶在家裡很難受,但不能電影看多了,就開始急於求成,用腦海中的畫面想像一線醫護的工作。
當下,中國醫護承受的壓力和風險,超過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的演繹。
4。
我們的火還在燒,不好意思指責別人防火不嚴。
過外感染案例日漸增多。有人就指責外國防空不力,要他們抄中國作業。
還提到,要不要禁止別國疫區來的人們入境?
張文紅說,你自家的火還沒有撲滅,也不好意思嫌棄別的國防火不嚴,何況還總有人指責我們是放火人。我們疫情稍微好轉,但還沒有清零,每天都有數百名病例在增加,不讓別國入境,無論從事實還是從道義上說,都說不過去。
所以,國家採取的方法,是所有從他國疫區來的,進入中國都要隔離14天。
別一刀切,「一切按規矩辦事,就好了。」他說。
5。
用力過猛,走不了遠路,不管是人類還是病毒。
關於新冠病毒到底是被人類徹底剿滅,還是從此後像流感一樣,和人類和平共處,張文宏說,這取決於病毒本身的演變:
傳染性越強,致死率越高的病毒,越不容易成功進入人類。因為,聰明的病毒,是找到宿主後,存活下來,而病毒如果一上來就來勢洶洶,要把人類殺死,那麼它註定被人類消滅。
所以,新冠病毒,最後到底是成功潛伏,還是像SARS那樣消失不見,取決於它「夠不夠溫和」。
點擊播放 GIF 2.0M
沒有人歡迎病毒,但張文宏極富哲理性的論述,卻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相:
不管是人類還是病毒,用力過猛,都走不了遠路。勇於平和,敢於妥協,才是一切生存之道。
6。
不在災難中重生,就在災難中死亡。
這是張文紅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的一句話。
不儘快復工,死亡率將高於新冠肺炎。
如果經濟停滯,大家沒地方買菜、買藥、謀生、謀出路,因貧困和病患死亡的人口,可能要高於新冠肺炎。
儘管,這個發言很快被刪帖了,但它是一句真話。
7。
濫用藥物,其實是偽治療。
之前茶姐在非典的文章中講過:它帶來的傷害,也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得多。 因為當時並沒有特效藥,抗生素對非典病毒無效(和目前的新型冠裝病毒類似),為了搶救生命,激素類藥物被大量用於非典緊急治療,激素的副作用導致部分患者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又被人稱為「不死的癌症」。
留給非典「倖存者」的,是伴隨一生的痛苦,和更加持續和致命的的身心雙重擊。 還有很多患者,呼吸系統留下了不可逆的傷害,比如肺纖維化。 更悲慘的是,有的患者出院返鄉,不被親人、朋友、鄰居、同事接受,最終,非典沒能殺死的人,選擇了自殺。
很多人因為嚴重的後遺症,失去了工作能力。
重度抑鬱症、狂躁症、自閉、敏感、焦慮,漸漸成為非典後遺症患者生活的常態。
抗生素和抗菌素的濫用,一直是醫學界的痛點。
人們為什麼懷念那個感冒發燒不需要輸液的年代?
張文宏的這個解釋,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
過度治療,就是謀財害命。
8。
總是強求他人理解,其實是一種病。
博士生導師張文宏,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也是上海救治醫療專家組組長。
所以,關於上海這種超大體量都市的治療核心內容,也是媒體感興趣的焦點。
對此,張文宏直言不諱地說:
「我跟你講你一定聽不懂的,因為我們讀的書不一樣,我講的每一個漢字你都能聽明白,但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
點擊播放 GIF 1.6M
這種以專業精神,不討好大眾和媒體的做法,霸氣側漏中透著對彼此的尊重:
術有專攻,不必強融。
9。
不美化災難,也不好大喜功。
疫情在全世界爆發後,我們總會看到一種觀點,就是嘲笑別國的做法,覺得別國都應該來抄中國的作業。
我們前期的失誤,其實是需要反思的。而我們後期的有效,別的國家也是學不來的——體制和國情不同。
何況,這是場災難。
不管是嘲笑別國疫情蔓延,還是猛誇自己國家棒,其實都是對災難和逝者的褻瀆。
張文宏一開始就反對「抄作業」的說法。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談到新加坡和中國防控模式的不同時,他說:
「我們屬於少林派,乾淨利索,社區防控強大無比!新加坡屬於武當派,看起來很佛系,但內功非常厲害!」
點擊播放 GIF 0.9M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看見每個國家都是受害者,看見每個國家都在努力,這不僅是客觀,而且是慈悲。
10。
凡事打著愛的名義,更要警惕。
張文宏的這個論述,和疫情沒有關係,但我覺得對年輕人特別有用。
不加防護的性愛導致的愛滋病,之所以對年輕人傷害這麼大,就是因為它打著愛的旗號。
「任何東西,一旦打著愛的旗號,就很可怕了。
我告訴你B肝是傳染病,你就會去打疫苗,就知道防護,但愛滋病也是傳染病,它隨著愛而來,你就不知道防護。」
點擊播放 GIF 1.2M
對愛保持警覺,不是不相信愛,而是為了永遠愛。
多少人吃過虧後,才能明白這一點。
11。
淡化個人,方成大家。
有記者問他:「你作為主任的華山醫院感染科,有著中國最強的傳染病團隊,您當初上大學為什麼選擇了感染病學?」
搞過新聞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挖掘個人血淚史和苦難史的典型套路,張文宏也一眼看穿了這一點:
「採訪我個人就沒有意思了,我就一個鄉下人,跑到上海,讀完書留下來工作而已。但你說到傳染病,我覺得這個可以好好聊聊……
不給自己加戲,不在憶苦思甜中變相販賣成功,不凸顯個人削弱專業和疫。
更讓人明白,張文宏緣何是張文宏:
他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當初逃離故鄉不過是為了謀生。
但不斷鑽研和奮鬥,又讓他超越我們大多數人,惠及了很多人和一個時代。
12。
尊重常識,就是最好的共情。
一位女記者正在採訪張文宏時,張文宏的手機響了,來電顯示是他媽媽。
女記者當即開心地說:我們還沒有見過張主任和媽媽通話的樣子。
張文宏哼了一聲,說了4個字:
「我偏不接。」
女記者還不走開,張文宏只好解釋:這是私事,你們記者就愛打探別人的隱私。
女記者馬上問他,這麼久在病房想不想媽媽。
張文宏反問道:
「這個問題問得,我問你,哪個孩子不想念自己的母親呢?」
點擊播放 GIF 0.2M
懟得太漂亮了。
作為一個前新聞記者,我覺得長久以來,我們媒體的弱智問題簡直太多了:
英雄去世了,去問人家的愛人:「你難過不難過?想不想他?」
孩子沒有了,去問人家的父母:「你痛不痛心,這麼憔悴是不是吃不下飯?」
真是夠了。
為了製造煽情和淚點,卻背叛人性和常識的採訪,真的該摒棄了。
將心比心,是最好的共情。這不需要技巧,只需要當個正常人就好了。
13。
本事大的人,更要有骨頭。
懟了那個女記者後,紳士張文宏又怕女記者受不了,索性說出這樣一個真相:
「大家看到的很多醫生都是文質彬彬的,那都是假象,全都是假的,其實,真的醫生實際上,水平越高脾氣越大。」
這段話,放到當時那個語境裡,可以這麼理解:
真正有水平的人,不願盲從,不願說謊,不願低頭,因為有骨頭,尊事實,不諂媚,所以不好惹,有脾氣。
14。
敬重一個人,但不必複製他。
有人說,2003年的非典,讓我們記住了鍾南山。2020年的新冠,讓我們記住了張文宏。
張文宏提到鍾南山,必稱「鍾院士」,看得出來,他非常非常佩服鍾南山。
但他知道,鍾南山只有一個,張文宏也只有一個。
所以,有人問他,鍾南山院士特別注重鍛鍊,80多歲還渾身肌肉時,他說自己欣賞愛運動的院士,但他成不了那樣的人:
「我不能甩一身肌肉給你們,我根本沒有。
我辦過幾次健身卡,有次一年只去了兩三次,有次剛鍛鍊幾個月,健身房就關門跑路了,最後我覺得吃虧的都是我。」
他還不忘補一句,自己極度疲勞時,就會躺在沙發上看非常無聊、不需要動腦的電視劇,比如《羋月傳》。
點擊播放 GIF 2.0M
他太知道公眾和媒體最樂意塑造什麼了——一個完美的英雄或神人。
他不吃這一套,所以故意從神壇上走下來,舒舒服服、真真實實地做自己。
這更讓人覺得他可愛又美好。
15。
喧囂過去,請在悲喜交集處等我。
這段時間,很多人都聽過張文宏那些幹嘣脆又接地氣的段子。
比如,「共產黨員宣誓的時候不是說了嗎,要為人民利益奮鬥終生,我不管你當初入黨時什麼目的,現在就得給我上」;
比如「每個人都是戰士,悶兩個星期,也要把病毒悶死,你現在在家裡,也是戰鬥啊」;
再比如「書讀多了,就知道不能欺負老實人,要善待年齡比你低、權力沒有你大的人……」
和大家分享的一個細節,是他前兩天開玩笑說出的一個真相:
是的。
一切回歸正常後,他終究是平凡的醫生。
就像他今天衝在一線,明天回到繁忙的很多同行,在奇奇怪怪的症狀和各類各樣的病號中,忙忙碌碌,默默無聞。
待疫情過去,萬物復甦,春回大地,萬頭攢動,盛世中國又恢復成一幅流光溢彩的畫。
我們不必尋找那一位位擋過子彈賣過命的人。
但歷經這場穿越暴風雨的歸真返璞,會讓我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和他們相見。
見真實和真誠。
見客觀和慈悲。
見專業和常識。
見理性和邊界。
見尊重和獨立。
見偶像和價值。
見他人和眾生。
見不幸和倖存。
見敬畏和自然。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喜歡,請點下「在看」或者轉發到朋友圈。
點擊播放 GIF 0.7M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