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詩詞是高度凝練的文學藝術,是人們心中最美的文學。詩詞之美,美在語言,美在意象,美在音韻,美在情感,美在多意。再美的詩詞,也要從生活中來。要源於詩人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但是,有一類詩詞,卻不一定是詩人自身的經驗和體會,而是藉助前人智慧的結晶、勞動的成果進行加工創作,得到了新的作品。這一類詩詞就是集句詩詞。
集句詩詞中的句子,之前可能是詩句,也可能是俗語熟語。其中本為俗語熟語的句子,一旦集句成詩,也就變成了詩句。之前的句子組合被打破,在詩中有了新的組合。所以,這時候說到上下句的時候,就要明確是詩句還是俗語。這種情況,清代詩人黃增的一首集句詩非常具有代表性。
集杭州俗語詩
清 黃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
有緣千裡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痴。
這首詩大意是:因為愛慕,為情所迷,因而自我陶醉,沉醉在愛情之中的男女,在對方眼裡都是完美無缺的,男賽潘安,女賽西施。如果彼此有緣分,即使相隔千裡,也終會走到一起,因為偶然一笑而神魂顛倒,為之痴迷。
這首詩比較特殊,可以說四句之中有三個名句,而這三個名句卻又都是前人的名句。這首詩與一般的集句詩也不同,一般的集句詩是集前人詩詞中的句子成詩,而這首集句詩,是集俗語成詩,這在題目中已經明確了。而這些俗語,都是有出處的,也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
在俗語中,「色不迷人人自迷」往往是與「酒不醉人人自醉」連在一起的。據考證,它應該是由「花不迷人人自迷」一句化用而來,《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有「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直饒今日能知悔,何不當初莫去為」的詩句。同樣在《水滸傳》第四回中還出現了「酒中賢聖得人傳,人負邦家因酒覆。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詩句。而到了馮夢龍《警世通言》中,就有了俗語: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情人眼裡出西施」,也作「情人眼裡有西施」,原是宋代諺語,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山谷上》有「諺云:情人眼裡有西施」句,意思是在有情人眼裡,意中人像西施一樣美麗。到了明代,西湖漁隱主人在《歡喜冤家》第五回寫道:「他眼也不轉看著元娘,越看越有趣,正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後來,「情人眼裡出西施」更是演化為成語,被人們廣泛使用,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有緣千裡來相會」一句,作為俗語,後面一句是「無緣對面不相逢」。這兩句俗語出自宋人無名氏的《張協狀元》第十四出:「有緣千裡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有緣千裡來相會」後來也演化成為成語和名句,形容兩個有緣分的人,不管相隔多遠,都會相遇的。那麼,在這首詩中,下一句不再是「無緣對面不相逢」,而是「三笑徒然當一痴」。「三笑徒然當一痴」,是化用了唐伯虎三笑姻緣的典故,說的是唐伯虎在蘇州山塘寺遊玩時,遇到無錫華太師的夫人前來進香。華夫人四個貼身丫環中的秋香,姿色豔麗,唐伯虎一見鍾情。進香完畢,秋香隨華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也連忙乘小舟追趕。途中曾得秋香三笑,伯虎如醉如痴,經過種種努力,後來終於與秋香結成良緣。
所以,這首詩的四句不是簡單地集合在一起的,而是共同表達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因情而悅,為情痴迷,有情人終成眷屬。反映了人們情到深處的自然感情表現,表達了對人間真情的美好祝願。這首詩從每個詩句到表達的主題,都傳達出綿綿的情意,給人無限美的感覺。尤其為人稱道的是,這幾個俗語集到一首詩裡,竟然毫不違和,甚至有渾然天成之感,由此可見詩人深得集句詩之妙。這是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原因之一,同時,這首詩又是憑藉前人名句而出名的。但是相較於這些出名的俗語,這首詩的知名度還是小了些。
很多人沒讀過這首詩,但熟知俗語「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所以,如果問「有緣千裡來相會」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無緣對面不相逢」。如果是俗語,這沒問題;如果明確是詩句,估計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答錯,這時就應該是「三笑徒然當一痴」了。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