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所有青少年自殺事件,人們爭論不休的,永遠都是「被同學欺負」「被老師批評」「被媽媽扇了幾個耳光」「警察沒能及時營救」……
但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卻是這個問題——
1
安徽望江縣17歲高中女生跳河自殺的悲劇,吵吵鬧鬧好幾天了,相信很多朋友也都看到了:
寒風呼呼刮著,穿著棉服的女生,站在水中欲自殺,旁邊圍觀了很多人,拿著手機拍攝錄像。
民警接警後,立即趕到現場處置。
但在民警安撫勸導過程中,女子突然撲入深水區。
周圍突然尖叫起來。
兩名警察也慌了,後面緊跟著來了3名輔警。
5名執法人員試圖手挽手搭成人梯,走向深水區營救女孩,但深水很快淹沒了警察的腰部,他們只好撤回。
這時,一個水性好的群眾跳入河中,快速遊向女生投水自盡的水域。但可惜的是,女生被打撈上來送到醫院救治時,已經溺亡。
據知情人士透露,跳水女子,今年才17歲,是當地一名高二的學生。
一個花季女孩,就這樣凋零在這個冬天裡。
2
這起本是一樁揪心的自殺事件,卻被某些無良媒體包裝成「17歲高中女生在警察注視下溺亡」的新聞後,以極其強烈的警民對立,火速傳遍全網,引發了很多人對民警的辱罵。
警察不是超人,也從來不是神人,事發地水勢異常兇險,民警也盡力的在救援,可是深水區水都沒到腰部了。我們不能因為惋惜女孩的凋零,就提倡或者倒逼任何一種職業,去拿命換命,去無謂犧牲。
在這場網絡的輿論中,大家卻忽略了這些問題:
「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他們處於怎樣的困境裡?
他們遭受了怎樣的折磨?
他們為什麼最後走向自殺?
我們能為他們做點什麼?」
這才是我們最該關注的真相啊。
畢竟,被救,就算得救,也只能救一時;而自救,熱愛生活,才能救一世。
3
17歲的女孩,原本應該無憂無慮,她為什麼會自殺?
她到底經歷了什麼,才一步步沒有回頭,走向了深水區?
媒體的報導,為我們還原了,17歲女孩自殺前的24小時。
這是一個被忽略的晚上。
為了讓女兒更好的學習,女孩的父母,在縣城租了房子,全家陪讀。
事發前一天晚上,小女孩提前回到了家裡。正常情況下,這時她應在學校上晚自習。父親以為她的胃病又犯了,問她是不是不舒服,女孩隨口應了一句。
父親讓她在臥室休息會,然後和她隨便聊了聊最近一次考試的成績,就離開了。
是的,沒有激烈的爭吵,沒有聲淚俱下的傾訴。
只是一次看起來突兀的回家,一次對學習成績漫不經心的交談,悲劇就已經開始潛伏。
自殺當天,有人看到,女孩在事發地點附近徘徊了一個小時,然後才走向深水區。
現在來看,這個17歲的女孩,至少有過三次可能生還的機會。
一次是,父親看到她突然回家,及時和老師溝通,弄清事情原委;另一次是,在和女兒接下來的交流中,耐心詢問,看看她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最後一次,是女孩在事發地附近徘徊時,有人上前溝通,打消她心中越來越濃的自殺傾向。
如果說,最後一次,具有不確定性。那麼,前兩次沒有及時幹預,讓17歲的女孩再也不能回來,實在太可惜。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知道,這個17歲女孩自殺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一點點消磨了她原本朝氣蓬勃的心智?
父母對女孩的自殺完全不能理解:
「學習很好。」
「看起來沒有任何異常。」
「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會自殺。」
這些來自最親近之人的說法,讓我想起11月份的另一起案件:
11月13日,在四川一技術學校讀書的18歲女孩胡秋月,下午3點左右放學還和家人聯繫,但到晚上還沒有到家,就此失聯。
家人報警後,民警通過監控錄像發現,當天下午放學後,胡秋月朝著和家相反的方向行走,走到蘇坡立交橋下面,進入監控盲區。
一個花季女孩,就這樣失聯。胡秋月的父母非常迷惑,根本想不通女兒為什麼會有這樣反常的舉動。
他們說,事發前女兒與家裡沒有發生任何爭吵,他們也沒有責罵過女兒。
胡秋月的班主任也說,這個孩子學習成績很好,平常也愛參加集體活動,看起來是一個愛笑活潑的人。
但胡秋月失蹤後,她藏在好友聊天記錄的另一面,讓人心疼錯愕:
胡秋月的好友小楠說,早在事發前,胡秋月就流露出輕生念頭,已經崩潰過很多次,只是她的父母都不知道罷了。
這才是此類事件中,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我們孩子真實的狀態,和大人們看見的表象,隔著堅硬的壁壘和巨大鴻溝。
4
最近幾年,青少年自殺案件頻發,也都指向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的孩子,正在以我們不敢想像的概率,跌落抑鬱的魔掌裡。
我們的家長,正在以束手無策的焦慮,活成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就仿佛,我們和孩子生活在平行世界。
在生活裡,有多少這樣自以為是的「了解」。父母自以為「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其實,卻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
那麼,我們如何多了解孩子呢。其實,多跟孩子講「廢話」就好。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各種各樣的養分的。絕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給予的「精神養分」太過稀少。
我們想要真正的了解孩子,當然首先得讓孩子開口說。
其次就是好的壞的都說,天上地下,無所不談,不試圖掌控,才能構造最健康的親子關係。
很多父母有一個誤區:聊天就一定要有用,講的話就一定要有意義,有價值。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天裡廢話說越多的人,往往越幸福。越幸福的孩子越有創造力,越優秀。
很多時候,我們過高估計了孩子的內心承受力,也低估了自己對孩子的重要性。
及時、到位且平等的溝通,在任何的親密關係中,都是最重要的,對你和孩子也不例外。
重建一段溫暖且健康的親子關係,就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願所有孩子終將健康成長,終將行穩致遠。
來源:首都教育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