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畫石頭我是認真的,因為那裡有我的人生格言

2021-01-07 騰訊網

《清平樂》中只說了蘇東坡的入世,說他在嘉祐二年的那一場科考中一鳴驚人,沒說的是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

蘇東坡這一生不是被貶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貶官的路上。所以我猜想,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喜歡上了石頭。

對,就是普普通通的石頭,還是那種被遺棄在荒野上無人管顧的石頭,一年年一歲歲,佇立在那裡聽蟬噪蛙鳴、風聲鳥聲,看日月流轉、人事紛紛,外表粗糙任憑風吹雨淋的石頭。

在《蘇軾全集校注》中有一首《詠怪石》,講述他年輕時,疏竹軒前有一方怪石,有一次它來到蘇東坡的夢中,一開始還被蘇東坡誤以為是厲鬼。那怪石在夢中對蘇東坡說「或在驪山拒強秦,萬牛汗喘力莫牽。或從揚州感廬老,代我問答多雄篇」,將那個寫過很多關於石的唐代詩人廬仝引為知己。

元 趙孟頫《畫蘇東坡像》局部

蘇東坡說,山石竹木,就像水波煙雲一樣,漫漶無形,但它們都有靈魂。畫出它們的靈魂,比畫出它們的外形更加重要。

什麼才是石頭的靈魂?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風花雪月、梅蘭竹菊這許多看似無生命的物體,都與歲月、情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而這石頭,又是極為特殊的一種,無論是開創夏朝的大禹,還是一統江山的秦始皇,都要把自己的豐功偉績鐫刻在石頭上,讓它帶著自己的歷史記憶,穿越到未來,可以說石頭是記錄歷史的最佳載體。

所以,蘇東坡筆下的石頭,旋轉扭曲的筆觸,自有一股放縱狂野的不羈。一如他的人生宣言:絕不苟且地生活。

蘇東坡說:要得意,要忘形

蘇東坡的繪畫作品,傳到今天,只有兩幅。其中一幅叫《枯木怪石圖》。

在故宮博物院書畫鑑定大師徐邦達先生《古書畫過眼要錄》中,記有一幅蘇東坡《怪木竹石圖》,「坡上一大圓石偃臥。右方斜出枯木一株,上端向左扭轉,枝作鹿角形。右邊有小竹二叢,樹下有衰草數十莖。無款印。」這很可能就是《枯木怪石圖》,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這是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曾親往蕭縣聖泉寺時所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透過藏印和題跋,徐邦達先生梳理了這幅圖卷的流傳脈絡:它最初是蘇東坡贈給一位姓馮的道士的,這位道士給劉良佐看過,不過劉良佐的真實身份湮沒在歷史中,只有他在接紙上寫下的那首詩,清晰的留到了今天。再後來,米芾看到了這幅畫,用尖筆在後面又寫了一首詩,是米芾的真跡無疑。在紙的接縫處,還有南宋王厚之的印。

不過米芾沒想到,王詵(shēn,娶了宋英宗的女兒賢惠公主,成了駙馬,是蘇東坡的鐵粉)跑到米芾那裡,死皮賴臉借走了這幅畫,從此再也沒有還給米芾。對此,米芾一直耿耿於懷,在《畫史》中特別加了一筆:「後晉卿(王詵)借去不還」。

它的流傳史,線索分明。

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吳佩孚的秘書長白堅夫在北京風雨樓古玩店中買走了蘇東坡的兩幅傳世珍品,其中一幅就是《枯木怪石圖》,白堅夫想把《枯木怪石》賣給大收藏家張蔥玉,張蔥玉出9000大洋,最終沒有成交,後來以一萬多大洋賣給了日本藏家阿部房次郎的爽籟館。一轉眼就來到2018年11月26日晚,蘇軾《枯木怪石圖》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4.636億元港幣的高價成交,刷新中國字畫拍賣成交紀錄。

一幅集合了蘇東坡四愛的畫作

蘇東坡除了喜歡畫石,也愛畫竹。

蘇東坡最喜歡的紙是澄心堂紙,最喜歡的筆是宣城的諸葛筆,最喜歡的墨是潘谷、李廷邦的墨,最喜歡畫的植物是竹。這四樣東西相遇,就成了今天世上留存的另外一幅蘇東坡繪畫真跡——《瀟湘竹石圖》,無論怎樣,蘇東坡都不忘他的石頭。

咱們先來一一看下蘇東坡的四愛有何特別。

澄心堂紙。是五代十國南唐徽州地區勞動人民所產的一種名紙,因其卓越的品質被評為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它是南唐文房三寶之一,以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著稱。南唐後主李煜視這種紙為珍寶,贊其為「紙中之王」,並特闢南唐烈祖李節度金陵時宴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澄心堂」來貯藏它,還設局令承御監製造這種佳紙,命之為「澄心堂」紙。

諸葛筆。出自南唐制筆高手諸葛氏。諸葛氏制筆有術,技藝精湛,鋒毫尖銳,外形圓潤,鋪下不軟,提起不散。李煜的妻子娥皇生前專用諸葛筆,特命名為「點青螺」,李煜弟從前亦用諸葛筆,每枝酬價十金,並把此筆定名為「翹軒寶帚」。據說,宣城特產的諸葛筆,筆頭是用鼠須製成,故又稱「鼠須筆」。

說潘谷墨前,先得說說宋之前的墨,都是以松木燒出菸灰作原料,所以也稱松煙墨,這種制墨方法,要選肥膩、粗壯的古松,尤以黃山上的黃山松為上好原料,所以後果就是致使許多古松遭到砍伐,對自然資源破壞極大。

於是到了宋代,出現了一項了不起的發明:用油煙制墨。所以宋代制墨大師輩出,《墨史》中記載的宋墨名家就有170人。潘谷與蘇東坡同時代,他制出了很多名墨,如「松丸」「狻猊」「樞庭東閣」「九子墨」,皆為「墨中神品」。他制的墨,「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以至於蘇東坡得到潘墨都捨不得用,甚至還專門給他寫了一首讚美詩。

說完了四愛,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畫。

上文提到白堅夫在北京風雨樓古玩店中買走了蘇東坡的兩幅傳世珍品,一幅是《枯木怪石圖》,另一幅便是《瀟湘竹石圖》。白堅夫把《瀟湘竹石圖》賣了給《人民日報》社長鄧拓,鄧氏後來贈予中國美術館,這也是國內僅存的一幅蘇東坡的繪畫作品。

它以長卷形式,描繪了瀟江與湘江在湖南零陵的匯合處的蒼茫景色。畫面上一片土坡,兩塊怪石,幾叢疏竹,左右煙雲山水,涉無涯際,令人心曠神怡。在這幅畫的卷末,蘇東坡親筆寫下了「軾為莘老作」五個字,由此可以推想,此畫是蘇東坡在黃州時畫的,因為「莘老」是蘇東坡的童年進士孫覺的字。熙寧四年(1071年),蘇東坡往杭州的那一年,孫覺遭迫害,自湖州移守吳興,這幅畫,就是在那時贈他的。

木石組合成為經典主題

其實在蘇東坡畫《枯木怪石圖》前,五代宋初的李成曾畫過一幅《讀碑窠石圖》

幾株木葉盡脫的寒樹,像一團彎彎曲曲的血管。透過樹枝的縫隙,可以看見一座石碑,靜靜地佇立在荒寒的原野上。石碑前有一人戴笠騎驢,靜默的注視著荒野上的巨碑,在他身邊,有一位侍童,正持韁而立。

人們一直猜想那騎驢者的名姓。有人說那是曹操,那古碑是他與楊修在南行途中見到的「曹娥碑」。還有人說騎驢者是孟浩然,那塊古碑是唐代詩人陳子昂詩中提到過的「墮淚謁」,是為紀念西晉開國元勳羊祜(hù)而修建的。

不過,蘇東坡畫上的怪石沒有那樣顯赫的身世,只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怪石上畫滿圓形弧線,彷佛在快速旋轉,怪石右側穿出的那一株枯樹,虯曲之樹身,到上方竟然轉了一個圓圈,再伸向天空,這樣的枯樹造型,在中國畫中很少見到。

就連對蘇東坡不大待見的朱熹,在友人張以道收藏的蘇東坡這幅《枯木怪石圖》上寫下題跋時也承認「蘇公此紙,出於一時滑稽詼笑之餘,初不經意,而其傲風霜、閱古今之氣,猶足以想見其人也。」

蘇東坡不是一個畫枯樹與怪石組合的,但是蘇東坡自負「古木竹石」一派畫格,是他的創造。也確實,自蘇東坡起,繪畫中的「木石組合」在以後的時代裡延續,成為中國繪畫的經典格式之一,也在後世繪畫中被一次次重述。不止繪畫作品,曹雪芹的《紅樓夢》不是也為寶黛安排了「木石前盟」的姻緣嗎。

宋徽宗《祥龍石圖》局部

僅在故宮博物院,就可以找出很多由石頭與枯樹組成的圖像,宋元明清,八個世紀裡不曾斷流。蘇東坡的石頭情結,後來演繹成宋徽宗對「花石綱」的變態迷戀,作為這份迷戀的見證,宋徽宗親筆繪製的《祥龍石圖》至今也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

北宋郭熙《窠石平遠圖》

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巖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幹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元趙孟頫《古木竹石圖》軸

古木叢篁,散布於大石旁側。近似於蘇軾《枯木竹石圖》,雖木石無似蘇畫的虯曲和怪異,但畫法構思顯然皆從蘇畫變化中來。畫石富於篆書的趣味,畫竹、樹的運筆也頗有書法用筆的味道。

元李衎《四清圖》卷

此圖原為長卷,約在明代中期時被分割為前後兩卷。前卷畫慈竹、方竹各一叢,現藏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艾特金斯美術館。故宮所藏為後卷,圖中所畫蘭、竹、石、梧名「四清」,意喻君子的高潔品性。此卷亦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畫二石、叢竹和蘭,取由右向左的斜勢,後段畫二梧桐和叢竹。畫家於物造型,以實為主,竹樹皆節葉具備,蘭石亦轉疊多姿。

元倪瓚《梧竹秀石圖》軸

圖中繪湖石挺立,高梧疏竹映帶左右。樹幹和秀石行筆匆匆急就,以闊筆溼墨描繪梧葉,雖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之作,卻頗得蒼潤淋漓之墨趣,別開生面。

元顧安《幽篁秀石圖》軸

一坡上立湖石,玲瓏剔透,石後數杆秀竹,挺拔勁發;新篁數根、茁壯成長,一派春意盎然景象。

在蘇東坡眼裡,赤壁,就是一塊大石頭

對於赤壁,大家都不陌生,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都曾是語文課本的背誦全文。

蘇東坡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周瑜在赤壁一戰成名,名垂千古。蘇軾在黃州一詞絕唱,唱響千秋。這首詞無論何時讀來都覺氣勢雄壯。

蘇軾書法作品《赤壁賦》,臺北故宮藏

蘇東坡到的是黃州赤壁,也叫「赤鼻磯」,並不是湖北赤壁。

沒有赤壁,就沒有今日熟悉的蘇東坡,沒有蘇東坡,赤壁永遠只是一塊石頭。

元豐三年(1080年),初到黃州的蘇東坡,在兒子蘇邁的陪伴下第一次奔向赤壁。元豐五年,訴訟片寫下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之後的某一天晚上,蘇東坡邀約了幾位友人,乘月泛舟,前往赤壁。

無論蘇東坡是否畫過赤壁,但因為有了蘇東坡的「開光」,成為後代書法家和畫家反覆表達的經典形象。

南宋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局部,北京故宮藏

元代趙孟頫行書長卷《前後赤壁賦卷》,臺北故宮藏

明 張瑞圖行草書《前赤壁賦》,北京故宮藏

各式各樣的東坡夜遊赤壁圖

繪畫方面,至少從南宋馬和之開始,畫家們就開始痴迷於這一題材的創作。之後南宋李嵩、喬仲常,金代武元直,明代的仇英,都畫過「赤壁圖」。他們筆下的東坡夜遊赤壁,皆從蘇軾《前赤壁賦》中這一段化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所以月朗星疏,一葉小舟是標配,水流或湍急,或平靜,或舉頭望月,或回首赤壁。

南宋 馬和之《後赤壁賦圖》,北京故宮藏

南宋 李唐《赤壁勝遊圖頁》

金 武元直《赤壁夜遊圖》,臺北故宮藏

超長赤壁圖

在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裡,收藏著一幅傳為北宋畫家喬仲常所繪的《後赤壁賦》手卷。他將蘇軾的《後赤壁賦》用小人書的方式都畫了出來。

一個童僕正從漁夫手中,接過一條魚

蘇軾提著酒和魚離家

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夢二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但不知何故,後來行文只說「夢一道士」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蘇東坡,是一副溫婉可愛的世俗形象,面龐飽滿,目光柔和,透過寬鬆的衣袍,還可以看見他微微隆起的肚腩。他挽著袖口,一手提著一壺酒,另一手拎著一條魚,站在一個庭院裡。此景應和的正是《後赤壁賦》中「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這幅畫在辛亥革命後,被溥儀攜出,抗戰勝利後,被香港王文伯所得,轉手售予美國顧洛阜,後轉美國納爾遜一艾金斯美術館收藏。全卷以八幅紙相接,押縫處鈐有北宋徽宗時期權勢顯赫的宦官梁師成的收藏印。圖中群峰高聳、幽澗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樹以至溪橋陂陀、橫江闊水等的景色變化,卻讓我們領略到了赤壁一帶的佳勝,感受到了當時東坡與客同遊的心情。

仇英的三幅赤壁圖

仇英的兩幅《赤壁圖》一幅藏在遼寧省博物館,一幅藏在上海博物館。畫面上斷岸千尺,白露橫江,東坡與客泛舟中流。還有一卷是紙本,2007年在嘉德秋拍上創造了當時中國繪畫拍賣成交價的世界紀錄,以7952萬元成交,也使中國繪畫作品的拍賣成交價首次超過1000萬美元級別。

明 仇英《赤壁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仇英《後赤壁賦圖》卷,上海博物館藏

2007年嘉德拍賣仇英赤壁圖

相關焦點

  • 千萬不要在五月去荷蘭,我是認真的,因為我想獨佔那裡!
    當你漫步在五月的荷蘭,漫步在這個鮮花開的特別爛漫的地方,漫步在這個充滿了田園風光的一地方,一定會在你的人生中留下難以忘卻的記憶。所以,千萬不要去五月的荷蘭,我是認真的,因為我想獨佔這裡!在荷蘭的鬱金香花海中,只要看一眼就足以將你深深的吸引,讓你迷失在這一片浪漫的鬱金香花海之中。多麼想一直呆在這片鬱金香花海中,一直到頭髮變白。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的詩意人生
    我相信海德格爾的哲學思考肯定是有很大價值的,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這種關係到人生觀、關係到生命體認的問題,它必須要結合實際,就是我們中國人主張是知行合一。從這樣一個角度來檢查一下海德格爾這個人,我就覺得可能有幾分遺憾。海德格爾生不逢時,他正好生活在納粹德國時代,他跟納粹之間的關係說不清楚。據說他一心想當弗萊堡大學的校長,所以至少在表面上對納粹人的一套觀念表示認同。
  • 蘇東坡唯一真跡重返中國
    據雅昌藝術網報導,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在拍賣後的記者會上透露,買家「來自大中華區,所以一定是回到中國人手上」,還表示,公眾有可能再見到《木石圖》。也就是說,買家很有可能是藝術機構。高價拍出的背後,這幅曠世之作代表著中國文人畫的新風,潛藏著文人偶像蘇軾的悲欣人生,也飽負爭議,並在千年來幾經易手,甚至遠渡東洋,承載了國恨與家仇。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困境時,學學蘇東坡
    人生在世,沒有哪一個人敢說自己會一直順風順水。順境有之,逆境也會有之,哪有那麼多一帆風順呢,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情非得已或不盡如人意。李嘉誠說,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成功。想要成功,就不要懼怕失敗,而擁有一份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心態則尤其重要。
  • 蘇東坡的竹
    跨入三蘇祠門檻,舉步抬足都是輕輕的,不敢有絲毫的造次。也許,那些竹知道,我是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來拜謁蘇東坡的。  1037年,蘇東坡出生於眉山。21歲時隨父親蘇洵出蜀趕考,憑藉一篇美文一舉中第,名動京城。主考官歐陽修閱卷後,寫下一句話:「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眉山,古稱眉州,山有瓦屋山,水有青衣江,山川靈秀。
  • 1082:從蘇軾到蘇東坡的人生蝶變(三)
    蘇東坡與之交流,往往「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愛說俏皮話的蘇東坡索性說:「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一個妙手回春的聾啞醫生,一個下筆如有神助的被貶官員,因為一次正常的看病,竟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於是龐醫生發招,連比帶劃地邀請蘇東坡一起遊覽他故鄉的名勝古蹟清泉寺。
  • 打不倒的蘇東坡:我太難了,但我一笑而過
    :羅陽打不倒的蘇東坡今天,我跟著「凱叔」穿越到了北宋,認識了大文豪蘇軾。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人們又稱他「蘇東坡」。他不但是文學家,書法家、畫家,還是一名政治家,甚至還是一個著名的「吃貨」。他出生時天露異象,這可是帝王待遇。他被後人稱為「完人」,這可是相當高的評價了啊!他的人生有三個巔峰時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科考全國第二名。當年正好是歐陽修監考,他批改蘇軾的作文說:「他的作文都快趕上我寫的了」。
  • 千年蘇東坡的人生啟示,認同嗎?
    蘇東坡是我最喜歡的一位詩人,我喜歡他的詩詞書法,更佩服他的人生哲學。蘇東坡才華橫溢,卻一生命運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卻能坦然面對,隨遇而安,在挫折中保持樂觀心態,在艱難中保持為民情懷,我常常為他的人生履歷所感動,所折服。
  • 關於讀書,請記住這五句人生格言,很有用!
    讀書,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筆者喜歡讀書,讀史書能讓我明理,以史為鏡,可知興替;讀古詩典籍,能陶冶自己的品格,讓自己也沉浸到古人詩歌的美好意境;讀名著,自己更能感受名著中的金戈鐵馬,關河山嶽……所以,在筆者看來,讀書的好處很多。關於讀書,筆者要給大家分享以下五句格言,希望對您有所啟迪。
  • 我的約旦河石頭
    這樣做好像就可以減輕我們因自己的會眾數目停滯不前而感到的痛苦,而因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也能抱有出一絲希望。  不久以前,我一直在思索著約旦河。  我所思索著的並不是那條屬靈的約旦河,在這條河面前我看到的是許許多多信實的信徒,現在正等待著屬天的「應許之地」的降臨;我所思索著的也不是現代的約旦河,那裡充滿了軍事衝突以及各種潛在的政治因素;我所思索著的也不是那條偉大的約旦河,那裡對舊約時代的以色列國提出了這樣的一個邏輯問題。  事實上,我所思索著的不單單是約旦河本身,反倒是是其中的石頭。對,就是那些約旦河中的石頭。
  • 保險人生格言座右銘,保險業務員人生格言
    1、正能量生活的座右銘,激勵自己的座右銘2、在生命的一瞬間,有戰鬥,成功或失敗的機會,結果是結果,享受是過程,沒有風風雨雨不稱命,沒有大風浪不稱命。保險人生格言座右銘3、您害怕從低起點開始做什麼?生活就像一場馬拉松。
  • 蘇東坡: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新黨上臺,蘇東坡罵新黨,王安石不高興;舊黨上臺,蘇東坡罵舊黨,司馬光不開心,最後的結果就是被一貶再貶,他的半生,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生活對蘇東坡一點都不溫柔,但蘇東坡對自己溫柔。縱然生活有一千種挫折,蘇東坡就有一千種對抗挫折的方法。蘇東坡對待生活的態度是:把一切不美好的東西,變成賞心悅目的樣子,即使確實不美好,蘇東坡也能假裝美好。
  • 畫家筆下的「吃貨」蘇東坡
    這次展覽是文化學者、畫家林凱龍歷年所畫有關蘇軾題材畫作的一次集中呈現。出於對蘇軾的敬仰,文化學者、畫家林凱龍多年來孜孜於蘇軾詩文的研讀和思想體系的探究,不但系統考察了蘇軾的出生地和寓跡,對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及傳說佚聞也頗有感觸,並往往形之於筆端,將他心中那個親切的東坡先生描繪出來。
  • 我想去蓬萊山 因為蓬萊山就在那裡
    少女從很久以前就坐在那裡了,少年的平靜也是讓她有些許驚訝。在這漢子抬頭望去之際,少年動了。小小的匕首在他手中竟有摧城之勢,偌大的寒意驚動了這漢子,倉皇間只能一腳向少年踢去。少年用勢過猛,來不及受力,這一腳正中他的胸口,把他踢飛到了幾步外。漢子長噓了一口氣:「我還道是個高手,原來就是個傻子。」
  • 我收藏的白瑪瑙雙眼石頭蛋蛋
    外國佬財大氣粗承擔投資風險,因為也可能鑽探後地下沒有石油,或者產量很低不夠成本;蒙古人賣雖然在自己地下,自己卻不會開採的資源,什麼也不幹就掙到錢;中國人只是扮演打工仔的角色~~好像是三方都得利~~~我在一個長著扁鏟腦袋北蒙古人手裡賣到了一顆石頭(不是歧視人家的外觀缺陷,只是那光溜溜的扁腦袋印象太深刻了),當時在一堆奇形怪狀的石頭中
  • 我畫莨山,我畫清江橋雜記
    每畫一個地方好神啊。每畫一個地方人民好純情啊。是她們給我帶來激情,帶來了靈感,帶來了快樂。    我畫莨山,《莨山雄風》,我畫清江橋,《清江甜美》。仔細觀察這些石頭中有石頭,真像澆鑄的混凝土,不是人造是天造,太奇了!    沒有這些險,奇,美,我沒有那樣有激情,那樣有力量。上山很辛苦,衣服脫了一件又一件,想儘量地保持不出汗,不可能,提前做了準備帶了毛巾,停下來就擦擦保持身體乾燥。
  • 女教師戀上石頭畫 全國石頭迷紛求私人定製
    在玉環雞山鄉,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因為在石頭上畫畫而出了名。  如果你到雞山鄉打聽哪裡可以定製石頭畫,村民們準會告訴你:「找陳怡。」因為不適應,她寧願起早貪黑來回趕。  「不知不覺有一天,我就在雞山找到了樂趣。」這事兒還得回到去年六一兒童節,雞山鄉幼兒園舉辦了一個活動——教小朋友們畫石頭畫。那也是陳怡第一次與石頭畫結緣,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迷上了。  海島上最不缺的就是石頭,那之後,陳怡一有時間就去海邊走走,撿些形狀各異、表面光滑的石頭帶回家。畫石頭畫成了她海島生活的寄託。
  • 石頭上的天牛雞蛋青菜和真的一模一樣!開救護車和畫石頭畫,杭州有...
    村裡至今仍完好保持著田園風貌,畫畫用的石頭,小溪邊也能撿到。不過,要在石頭上作畫,石頭表面要越光滑越好。金爸去過餘杭百丈和臨安找石頭,但和長江、黃河一帶的石頭比起來,還是要粗糙一些。畫石頭畫用的顏料是丙烯。
  • 在人生的坐標中 我畫出了幸福的弧線 因為我相信愛情
    那些不期而遇的窘迫,那些不請自來的糾結,在我的日子裡,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了苦澀的記憶,也留下了記憶的斑駁。沒有背景,沒有靠山,獨立行走,天地人間。苦了,累了,沒有問候,沒有安慰,只能一個人,沉默無言。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卻可以,從過去的陰影中,找回曾經的自己。曾經的理想、曾經的追求、曾經的奮鬥、曾經的信念。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如果你不快樂,讀讀蘇東坡吧!
    詩人余光中曾說:「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杜甫太苦哈哈了,恐怕太嚴肅;可蘇東坡就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個很有趣的人。」(詩人:余光中)在林語堂先生筆下,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似乎曾國藩也曾經說過:「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這個我記不清了,前天有朋友說是林語堂說的,我沒有查到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