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一塊神奇的土地,與世隔絕,偏安一隅,直到1788年英國艦隊來到此地,它才成為世界版圖的一部分,也成為了英屬殖民地,用來流放囚犯,仿佛是一處罪惡都市。
隨著澳大利亞脫離殖民,當地的囚犯和其他來到此處的人,便在此繁衍生息,直到1859年,澳大利亞農場主託馬斯·奧斯汀將29兔子帶入澳大利亞,用來打獵,兔子才第一次出現在澳洲大陸的土地上,就像魚躍龍門,兔子自此便無法無天,澳洲大陸徹底成了兔子的法外之地。
澳大利亞的兔子
兔子在澳大利亞為何如此猖獗?
在億萬年的地理運動中,澳大利亞逐漸離開熱鬧的北半球,孤獨地飄在太平洋裡,隔絕的地理環境、溫暖的氣候、豐富的資源,使得澳大利亞的生物競爭並不激烈,甚至十分和諧,很多動物遲緩且遲鈍,最出名的大概就是渡渡鳥。
這就導致澳大利亞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甚至沒有兇猛的野獸。而與此同時,其他大陸上的生靈還在天災人禍的壓迫下,不斷地進化。
在其他大陸只能充當食物的兔子來到澳大利亞,突然發現這裡竟然沒有天敵,如果上帝是只兔子,那他一定對這29隻兔子愛的深沉。
澳大利亞的冬天溫暖滋潤,兔子本就有著非凡的繁殖能力,在此更是如魚得水,沒過多久,兔子便開始幾何增長,澳大利亞人的噩夢也開始了。
澳大利亞的兔子
雖然我們常常調侃:兔兔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兔兔。但是還有一句話我們也常聽——兔子急了會咬人,說明兔子並不是人畜無害。
泛濫成災的兔子成片地破壞草場和農作物,使得當地的農場主們苦不堪言,當年是一位農場主把它們帶來澳大利亞,而今深受其害的也是農場主,很多事就是巧合的想讓人發笑。
迫於無奈的澳大利亞人,就像當年面對匈奴的秦始皇,修築了長達3000公裡圍欄,這圍欄看起來像長城,實際上倒像當初的馬奇諾防線,想像得很美,可只是個很美的風景。
是因為這道圍欄不夠長嗎?是因為不夠高——兔子是會跳的,當然,它也不夠深——兔子還會打洞。1950年兔子達到了數量的峰值,6億隻,而不是傳言的100億隻。
圍欄
對兔攻防戰
二戰後的世界,大部分地區,迎來了久違的和平,舔舐著傷口。當時為了解放全中國,國內戰爭正逐漸白熱化,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也在進行一場另類的戰爭——對兔攻防戰。
澳大利亞使出的力氣不比真的打一場戰爭要小,一開始就派出了全副武裝、荷槍實彈的軍隊,尖銳的子彈可以輕鬆奪走兔子的生命,可是兔子瘋狂的繁殖能力,就像對抗子彈的盾牌,軍隊的剿殺並沒取得理想的效果。
很快,政府就轉變了思路,畢竟,軍隊不能真的變成專門處理兔子的部隊吧。1951年,澳大利亞從殲滅戰變成了病毒戰。
如果這是對人類使用的,自然罪大惡極,罄竹難書,還好,這是專門針對兔子的,也由此看得出來,澳大利亞是下定決心一定要消滅兔子。
澳大利亞的兔子
假如還對初中政治有些印象,就會記得一句經典的話:「世界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些病毒一開始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就像人類對青黴素會產生抗藥性,兔子很快就對這種病毒產生了抗性,更快的是,它們不一會就恢復到了4億隻。
澳大利亞人並未就此放棄,也許,他們是在研究兔子來到這裡的歷史中找到了靈感,兔子的泛濫成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天敵可以制衡它。
就像狼太多會吃光羊,羊太少又會餓死狼,雙方重新回到一個和諧的數量上,假如我們引進兔子的天敵,那這裡就是這些天敵的天堂啊,幾乎數不清的兔子,足以供養龐大的天敵種群。
逐漸,兔子就會用自己的血肉滋養起自我滅絕的屠刀,到時候,稀少的兔子又會使得大量天敵餓死,兩者達到完美的平衡關係,澳大利亞也將徹底擺脫毒瘤。於是,興奮的澳大利亞人決定引進狐狸。
狐狸
生物防治是一個幾乎完美的治理手段,衛生、安全、無汙染,包括我國也在使用此法,比如說利用鴨子來壓制蝗蟲。
所以我們必須承認,當時的澳大利亞人想出了一個完美的主意,除了狐狸不吃兔子以外,一切都很完美。
初到澳洲的狐狸們,大概還是淳樸的,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地抓著兔子,從過去被狗攆、被人捉的日子裡來到這個滿地兔子的地方,確實就像是來到了天堂,後來他們才發現,他們低估了神靈的慷慨。
傳說《聖訓》裡寫:「聽到先知穆罕默德說:『給天堂中的人們的最小獎賞,是一座有8萬名奴隸和72位妻子的住所。』」
狐狸的神靈們也並不吝嗇,它賜予了狐狸們行動遲緩的有袋類,比如說考拉,於是,狐狸放棄了幾千年的對頭,開始偏愛起這些有袋類。
考拉
為了拯救這些珍貴的有袋類動物,澳大利亞人又多了一個對手。更有趣的是,本應大打出手的狐狸和兔子反倒逐漸相安無事,也許,瘋狂動物城裡的故事也不是假的?
後來,澳大利亞還是找到了最有效的武器——粘液瘤病毒,1990年,兔子只剩下3億隻了,然而這場戰爭似乎還沒結束,因為粘液瘤病毒毒性正在減弱,不知道兔子們還有沒有機會捲土重來。
患粘液瘤病的兔子
生物入侵是全世界的災難
世界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生物災害,美國的鯉魚,丹麥的生蠔,非洲的蝗災,中國的小龍蝦,澳大利亞的海鬣蜥。
每到這個時候,網上總會有一批人提出一個主意:「吃!」他們說:「小龍蝦是最沒地位的入侵物種,被吃的只能靠養殖生存。」他們說:「你們不會做鯉魚啊。」他們說:「生蠔竟然都不吃?」他們說:「蝗蟲油炸之後很好吃啊!」
這麼能吃的他們,卻沒能解決任何一項生物災害,包括小龍蝦,尤其是小龍蝦。19年5月20日,《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發布,其中小龍蝦和牛蛙都屬於二級嚴重入侵。
野生小龍蝦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入侵物種保守估計有754種,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200億元。
12年,元陽縣的3萬畝哈尼梯田被小龍蝦入侵,在這場「人蝦大戰」中,元陽縣清理了370萬隻小龍蝦,費用達100萬,而且治理效果並不理想,根本無法根除小龍蝦。13年,政府不得不再次投入110萬來進行治理。
那些說靠吃解決了小龍蝦的人在哪呢?我國確實每年都要消費掉大量的小龍蝦,但那些都是養殖的,而真正作為生物入侵的小龍蝦可都是在野外,你吃的每一隻小龍蝦對於生物防治都毫無意義,甚至某種程度來說,是在助長小龍蝦的氣焰。
同樣的道理,牛蛙也是如此。如果本國的小龍蝦都不能靠吃解決,那美國的鯉魚、丹麥的生蠔就可以了嗎?
美國鯉魚
解決生物入侵真的只靠一個好不好吃決定嗎?吃除了解決生存問題,似乎什麼也解決不了,有句古話說:「病從口入。」
最近的例子可能就是新冠肺炎(疑似因食用野生動物),我們普遍都知道愛滋病來源於非洲黑猩猩,可能是因為有人對黑猩猩色膽包天,但其實更可能的原因是由於部分原住民有捕食猿猴的習慣,愛滋病毒更有可能是在屠宰或食用過程中被感染。
所以吃不光解決不了問題,更可能造成問題。思考應該用理智,而不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