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的人想進來,圈裡的人想出去。
作者 | 王君齊
編輯 | 吳婷婷
來源 | 券業觀察
近日,一位擁有9年銀行從業經驗、1年基金創業經歷的金融老人,摒棄了從業近10年的金融行業,轉行做了外賣配送員,引起業內熱議,卻也讓眾多行外人不解。
但事實上,金融行業的人員流動性很大,尤其是行情波動的時候,選擇出走「金圈」的並非少數。而出走後投身的新領域更是五花八門,養豬的、種菜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這些前金融精英們做不到、做不好的。
1
9年銀行從業人員轉行做外賣小哥
近日,廣州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轉行做外賣小哥的新聞刷爆金融圈。
不過,據澎湃新聞報導,這條新聞的當事人梁智俐並非私募基金經理。梁為廣州人,2009年畢業後進入廣州農商銀行工作,後擔任天河區多個營業網點項目負責人,早些年月收入已經能高達1.5萬元。2018年,梁辭職與朋友創業,成立對衝基金投資公司。
據說行情好的時候,梁的創業公司一個月有30多萬元的盈利。但後來受行情影響,資金鍊斷裂,梁智俐和朋友虧損200多萬元。
需要養孩子、還貸款的梁智俐決定轉行做外賣小哥。入行僅僅2個月,梁憑藉出色的工作表現,晉升為管理60人的副站長。
金融從業者轉行送外賣的消息一出,引來大量網友關注。其中,有網友調侃道「說明送外賣回本比股市快」「各位買基金的都長點心吧,管著你錢的,也許本來該去送外賣」。
(圖片來源於微博評論)
2
金融從業者的花式轉型
事實上,金融圈裡的非主流轉型早有先例。
2019年8月24日,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告,公司基金經理肖志剛因個人原因離職。同日,這位在基金圈擁有超高人氣的網紅基金經理肖志剛對外發布告別信,稱將要開書店,並想把過去零星撰寫的投資心得整理成書,在自家書店出售。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1年前後,基金業發展滯緩,眾多基金行業「老兵」開始轉型,董黎明便是其中之一。2011年3月,擔任了6年華夏基金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的董黎明正式向公司提交離職報告,回山東老家種菜養豬。
不過,董黎明的種菜養豬頗有技術含量。曾有當地媒體實地深入到董黎明的公司,並報導了其特殊的養殖方式。
公開資料顯示,董黎明為復旦大學數學博士,是中國基金業最早的從業者之一。在華夏基金任職時,每年薪資達上百萬。
前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經理張曉東則是離職進入了影視行業,還參與製作了一部名為《基金經理》的話劇,據說話劇裡不少角色都是同行友情出演......
在不少人看來,金融圈就是高逼格和財富的代名詞,圈外的人擠著腦袋想進來。而事實上,這個圈子裡的人頂著多亮的光環,也相應承受著多大、甚至更大的壓力。在操盤過巨額資產,經歷了市場和業績的各種起起伏伏後,不少人選擇遠離資本江湖,投身實體經濟。
此次金融從業者轉行做外賣配送員之所以在業內引起如此大的討論度,或許就是在此輪行情波動之際,觸碰到了諸多從業者的情緒和敏感點。關於金融民工的花式轉行,你有什麼見聞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