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獲得更薄的皮瓣,葉信海主任醫師及其團隊利用顯微鏡分離皮瓣。
中新網給上海新聞7月14日電 (何愛娟)在不同尋常的2020年上半年,6月30日可能是李先生最難忘的一天。因罹患巨大鼻部惡性腫瘤而飽受身心折磨的他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接受了根治性腫物切除和鼻、唇再造手術。手術歷時超過十二個小時順利完成。目前李先生正在康復中,「舊貌換新顏」的他恢復了生活的信心。
大約一年前,李先生的鼻子長了個腫物,腫物逐漸增大而且出現了疼痛、鼻塞等不適。於是他在當地醫院進行了腫物切除並作病理檢查,結果是鼻部惡性腫瘤。術後不久,腫瘤復發,而且生長速度很快,侵犯了整個鼻子,導致外鼻極度變形,加之鼻塞、疼痛等症狀更甚,使他無法入眠,嚴重影響生活。腫瘤的快速生長更讓他十分驚慌與恐懼。
李先生慕名來到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耳鼻整形外科葉信海主任醫師門診就診。經過仔細檢查後發現他的腫物範圍很大,幾乎累及整個鼻子、鼻中隔以及上唇組織。葉醫生建議作切除腫物同期行上唇成形術,然後觀察半年到一年,腫瘤無復發再行二期鼻再造術。然而,李先生表示無法接受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沒有鼻子的外貌,這將會給他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壓力。了解到他的顧慮後,葉醫生決定在切除腫物的同時進行全鼻再造外加上唇再造術。但是,這樣的設計方案將會給手術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困難。
第一大難題是鼻子切除後能用什麼材料來搭建鼻部支架?因為李先生已經61歲,如果用他的肋軟骨組織,質量很差。第二大難題是切除後大面積的皮膚覆蓋和鼻腔黏膜襯裡的缺損如何重建?移植組織來自何處?第三個難題是術中將切除大量上唇組織,如何修復才能使唇部不變形?儘管諸多難題擺在面前,但為了讓患者術後能有質量、有尊嚴地生活,葉醫生決定排除困難,進行大膽嘗試。
經過術前周密的準備,葉醫生在術中將腫物累及的整個鼻部(包括皮膚、軟骨組織、大部分鼻中隔)及三分之一的上唇組織全部切除。切除腫物後,患者面中部留下了深坑樣的巨大缺損。經過病理檢查證實無瘤殘留後,重建工作開始了。在這場長時間的「攻堅戰」中,手術團隊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面對第一大重建難題——支架搭建,術中選取患者的右側第六、第七肋軟骨作為支撐材料。與術前的評估一樣,老人的肋軟骨基本已經骨化,質地又硬又脆,可塑性差,操作稍有不慎就會使支架斷裂崩散。葉醫生憑著精湛的雕刻技術構建出了精緻的鼻梁和鼻小柱支架。接下來的關鍵一步是雕刻鼻翼支架,其難度在於鼻翼支架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厚了不易彎曲成拱狀,薄了會使支架斷裂,這個度的把握難度極高。經過精雕細琢和反覆調整,終於為患者搭建成了精緻的拱形鼻翼軟骨支架。
葉信海主任醫師和助手術後訪視患者
第二大難題是鼻部皮膚覆蓋及鼻襯裡的重建。傳統的鼻再造通常用額部皮瓣作為鼻部覆蓋。對李先生而言,單純的額部皮瓣僅僅夠鼻部覆蓋。那麼,鼻腔內的黏膜面(襯裡)怎麼辦?由於他的腫瘤範圍太大,不得不超範圍切除周圍組織,因此其鼻部及鼻旁沒有任何可用作襯裡的組織。好在他的年齡偏大倒有助於解決這個難題——因為鼻唇溝皮膚較鬆弛,可用於鼻腔黏膜內襯裡的重建。儘管解決了鼻襯裡的供區問題,隨之而來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襯裡皮瓣厚度。基於通氣功能的需求,黏膜麵皮瓣一定要薄,因為皮瓣過厚就會造成鼻道狹窄,影響日後鼻通氣。但是如果過薄,皮瓣存活就會有問題。如何權衡?傳統的鼻唇溝島狀瓣過厚顯然不適合,可喜的是用穿支皮瓣可以減少厚度,能有效解決術後通氣問題,因此選擇雙側鼻唇溝穿支島狀瓣翻轉作為鼻腔襯裡再造的材料。經過巧妙的設計和近八個小時的奮戰,手術團隊終於將鼻部的支架結構、外部皮膚及內部黏膜全部重建完畢。一個「無中生有」的結構逼真、鼻孔對稱且通暢的再造鼻展現在大家面前。
最後的難題是唇部重建。在腫瘤切除後,患者大部分的上唇組織及雙側鼻基底都缺損了。面對如此大的缺損,手術團隊一時一籌莫展。葉醫生經過一番精細測量與設計後,決定利用缺損雙側的面部皮膚和雙側殘留的唇紅來重建上唇組織,上唇與鼻基底之間的缺損通過植皮來解決。經過這樣的綜合設計,最終為患者重建的上唇不僅有精緻的唇珠結構,還有流暢的唇線,更令人驚奇的是上唇唇形幾乎恢復原樣。
當天手術從下午一點開始,直至次日凌晨一點半結束,手術團隊用十二個半小時給李先生的「難題」交出一份滿意的「答案」。「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葉信海主任醫師如是說:「滿足患者的需求,能幫助他們以更好的狀態享受美好生活,就是實現了一個醫者的自我價值,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