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吃,對於老百姓來說,算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更何況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對吃的要求,不再停留於吃得飽,更要追求吃的質量,因此「吃貨」一詞也就應運而生。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等美食節目的熱播,吃貨們紛紛大咽口水,雀躍不已。
而對於文學家來說,碰上美食,他們詩興大發靈感翻湧;親自品嘗,他們心情愉悅佳句頻出;寫下點評,他們字字用心經典流傳。古詩詞中的美味佳餚,正等著你我去探索!
01、鮮
食材的質量好壞,講求一個「鮮」字。是速凍食品,還是新鮮之材,直接影響食物的口感與味道。「鮮」,成了吃貨們評判食物水平高低的一大標準。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春天天氣開始變暖和,水也漲了起來。春汛期間,逆流而上的魚群也變多了,漁夫們雖然很忙碌,但內心充滿了豐收的喜悅。這個時候,漁獲非常豐富,尤其能吃到一種味道特別鮮美、小刺又少的淡水魚——鱖魚。唐代詩人張志和就很會吃,專挑此時的鱖魚,魚肉吃起來又鮮又嫩。正所謂「不時不食」,食物的時令也很重要啊!
在吃貨的世界裡,魚的鮮美,總是那麼令人著迷,不少文學家的作品中都有過魚的蹤跡:
百頃風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
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
翻疑柁樓底,晚飯越中行。
說起杜甫,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名妥妥的吃貨。詩中的「膾」為何物?其實就是切細、切薄的肉,所謂的「鮮鯽銀絲膾」就是生魚片。這道菜吃的就是魚原汁原味的鮮甜。
古代吃生魚片還是較為常見的,南北朝時還出現過一道名菜,曰「金齏玉膾」,在唐代生魚片的吃法甚至傳到了日本。可見,人們對美食的熱愛不分國界啊!
02、肥
民間有句俗話,秋風起蟹黃肥。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吃螃蟹的最佳時期,此時的螃蟹最為肥美。許多詩人也拜倒在秋蟹的石榴裙下,被其美味所傾倒:
帶郭林塘盡可居,秫田雖少不如歸。
荒煙五畝竹中半,明月一間山四圍。
草臥夕陽牛犢健,菊留秋色蟹螯肥。
園翁溪友過從慣,怕有人來莫掩扉。
秋風起,菊花盛放,秋色漸濃。坐于田園小居中,招呼好友來家中共享美食,共飲美酒,實乃人生一大樂事。宋代詩人方嶽知道平時常有朋友來訪,於是連門扉都沒關緊,就怕好友到家做客進不來。秋天一到,他就備好肥美的螃蟹和醇厚的美酒,與友人一起賞景品美食。
文學家當中不乏吃貨,最負盛名的美食家莫過於蘇軾了。對於美食,他有自己的一套品鑑方法,更會親自下廚,烹飪美食: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愛吃豬肉,還專門寫了這首《豬肉頌》來教廣大吃貨們如何烹調豬肉才好吃。沒錯,這就是日後大家所熟知的名菜——「東坡肉」。蘇軾對豬肉的處理,採用的是慢火煨燉的方式,火候足了豬肉自然入味鮮香。經過充分的燉煮,肉類自帶的油脂散發出獨特的香氣,吃起來軟糯肥美,肉質飽滿多汁。美食當前,誰能不受誘惑呢!
03、嫩
在吃貨的眼中,食物的口感嫩不嫩,也是衡量美食的標準之一。說起「嫩」,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豆腐。豆腐在我國歷史悠久,據說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營養豐富又美味健康,且不受季節限制,可供廚師發揮的空間也很大,因此成為不少吃貨的心頭好:
種豆南山下,霜風老莢鮮。
磨礱流玉乳,蒸煮結清泉。
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堅。
味之有餘美,五食勿與傳。
豆腐的外表潔白如玉,吃起來嫩滑味美,而且做法花樣繁多,無論在菜式中擔任主角或是配角,都十分稱職。元代女詩人鄭允端非常喜歡豆腐,就把豆腐的製作過程和味道詳細地寫出來,盛讚豆腐之味美。
豆腐是素食主義者喜愛的美食之一,竹筍亦是製作素食的重要食材,深受大眾喜歡,以其柔嫩鮮甜成功出圈。古代不少文學家也創作過關於竹筍的詩詞,帶我們品味筍之鮮:
春事已闌珊,山村未褪寒。
筍生初入饌,薺老尚登盤。
僧飯時分缽,園蔬不仰官。
枯腸更禁攪,姑置密雲團。
養生達人陸遊寫了許多作品來記錄美食,他跟蘇軾一樣,對美食頗有心得,且自己還會下廚做飯,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條不紊。陸遊年老時候還很注重養生,一生活了80多歲,在古代是名副其實的高壽老人。他寫的這首《蔬飯》,製作的素食食材中就有新鮮脆嫩的竹筍,注重味道的同時還能兼顧營養,難怪如此長壽。
04、甜
現代有不少科學實驗證實,適當吃些甜食,既能起到補充能量的作用,還能令人心情愉悅。當然,香香甜甜的食物在吃貨們的心裡,也是佔據了一定的分量: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當時的蘇軾被貶至惠州,在那裡品嘗了荔枝之後,就深陷荔枝的魅力不可自拔,對這種嶺南地區盛產的水果極盡讚美之能事,甚至誇口要「日啖荔枝三百顆」。被貶之人其實心中滿滿的苦,但蘇軾的樂觀豁達,將一腔懷才不遇之情轉換成對嶺南地區的留戀,把苦唱作甜,把心酸唱作熱愛,成就傳世名篇。
古代的甜食裡,少不了湯圓的身影。圓滾滾的模樣,甜甜糯糯的口感,吉祥美好的寓意,都讓人喜歡不已: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清代詩人符曾就表達過對湯圓的喜愛:用井水淘洗過的江米是製作湯圓的原料,搭配的桂花餡料裡還裹著脆脆的核桃仁,吃起來又香又甜。不僅如此,他還傾情給大家推薦馬家的湯圓做得好,真是個稱職的吃貨。
美食嵌入詩詞,詩詞蘊藏人生。舌尖上的美味,是人間煙火氣的化身,飽腹之餘,還能撫慰心靈,安定情緒。美食中的酸甜苦辣,亦是人生百般況味,親歷親嘗,化作一生的精神財富。在這世間,美食與詩詞,都不可辜負啊!
作者:小柴,不典型獅子女,喜音樂美食,愛電影品茗,只想快快樂樂過日子,不想唯唯諾諾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