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區的名稱,都是怎麼來的?

2021-02-23 歷史時間

中國行政區劃圖

本文作者為譚其驤、王天良、鄒逸麟、鄭寶恆、胡菊興,原載《復旦學報》1980年S1期。

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截至1980年),省一級的有二十二個省、五個自治區和三個直轄市,計三十個單位。

省制始於元代,自治區創建於1947年內蒙古地區。大部分省和全部自治區的名稱都得名於建省建區之前。在這裡我們儘可能追溯它們的得名之始,解釋它們的命名原意。

二十七個省和自治區的名稱可分為三類:

一、以山川得名的十二個:河北 河南 湖南 湖北 浙江 江西 陝西 山東 山西 黑龍江 青海 遼寧。

二、以城市得名的的七個:貴州 吉林 臺灣 福建 甘肅 安徽 江蘇。

三、其他八個: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寧夏 西藏 新疆 內蒙古。

下面我們就依照這個次序一一敘述。

直轄市雖在行政級別上與省同級,它們的名稱屬於城市名,與屬於政區名的省和自治區情況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暫不把它們包括在本文範圍之內。

戰國時齊的河北,指當時黃河以北的齊地,約當今河北景縣、滄縣一帶。漢唐時設有河北縣,約當今山西芮城縣地。唐以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為河北道,這是河北作為大政區名稱的開始。宋代分為河北東、西二路,北盡白溝河(故道在今大清河北)與遼的南京道接界。金代又分河北東路南部置大名府路。元代以河北地區直隸於中書省。明洪武初始建北平行省,旋改稱北平布政司。永樂初罷布政司,以其地直隸京師,即稱京師;亦稱直隸;又稱北直隸,以別於南京的南直隸。清代始稱直隸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省境於《禹貢》為冀州之域,故簡稱冀。

河南作為地區名,戰國時用以指韓魏宋等國黃河以南地,約當今河南省西起黃河崤山之間東至商丘一帶;秦漢時用以指首都北方的黃河以南地,約當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包括前套和後套);南北朝時又用以指吐谷渾所據今青海省黃河以南一帶。

戰國時改稱西周以來的洛邑王城為河南(故址在今洛陽市西郊澗水東岸),秦置河南縣,始用河南作為政區名;漢初又改秦三川郡為河南郡。河南縣一直沿襲到金朝才併入洛陽。河南郡一直沿襲到隋唐,唐開元中改為河南府,元改為河南路,明清仍為河南府,轄有以洛陽為中心附近十幾個縣。辛亥革命後廢除。

《周禮·職方》、《爾雅釋地》劃分九州,都說「河南曰豫州」,可見先秦地理學者已有一個大區域河南的概念。唐分全國為十道,以當時黃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區為河南道,是為河南作為大政區名稱的開始。元時將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合建一省,稱河南江北行省。明初改劃省區,河南省的轄區即大致相當於今省境,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懷慶、衛輝、彰德三府由於是用河南兵力攻下的,距河南省會開封府不遠,遂將此三府劃歸河南省管轄。省境於《禹貢》為豫州之地,故簡稱豫。

唐安史亂後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湖南之名始此。宋初以湖南地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以自湖以北至於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之地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

元明兩代省一級只有湖廣省,道一級仍有湖南、湖北之稱。

元代的湖廣行省以轄有宋湖北(長江以南部分)、湖南、廣西三路之地得名。明代廣西獨立建省,湖廣省轄境已改為相當於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轄有「廣」地,但省名仍沿襲湖廣之稱不改。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廣省分為左右二布政使司;六年(公元1667年),湖廣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沿襲至今。

清代分湖廣為二省雖襲用了宋代湖南、湖北的舊稱,但已不再以洞庭湖劃分南北二省,分界線北移於洞庭湖以北,即今湖南、湖北省省界。

湖南因有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湖北因清代省會武昌是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簡稱「鄂」。

浙江這個名稱至遲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以新安江為它的上源。據說是因為江流盤迴曲折而得名。東漢後期分浙西之地為吳郡,浙東之地為會稽郡,浙東浙西作為地區名始見記載。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浙江西道節度使,轄浙江以西(長江以南)十州;置浙江東道節度使,轄浙江以東八州,這是浙東浙西作為政區名之始。北宋時合併為兩浙路,南宋時又分為兩浙東、西二路。元初將南宋的浙東、浙西、江東三路合併為江浙行省(後來又將福建路併入)。明初始將江浙行省中,原江東路和浙西路一部分(今安徽、江蘇長江以南部分和上海市)直屬南京,將原浙西路的其餘部分和浙東路合建為浙江省。簡稱浙。

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南、東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主要渡口的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長江以北、淮水以南的地區為江西。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東、西二道,前者簡稱江東道,後者簡稱江西道,江西始為政區的名稱。安史亂後置江南西道節度使,簡稱江西節度使,轄境即相當今江西省。宋改設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將鄱陽湖以東地區劃歸江南東路。元設江西行省,兼有宋江西、廣東二路之地。明江西省將廣東地區割出,劃入湖東地區,恢復唐安史之亂以後的江西道轄境。因有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陝指今河南陝縣西南陝陌。周成王時將王畿千裡之地(西起涇渭平原,東抵伊洛流域)以陝陌為界分為東西二部分,陝陌以東歸周公治理,以西歸召公治理,即所謂「周、召二公分陝而治」。後人因稱陝陌以東地區為陝東,以西地區為陝西。

以陝西為政區名則開始於唐安史亂後設立的陝西節度使,但為期很短,範圍亦小,僅領陝、虢、華三州之地,大體上即今河南陝縣以西、陝西華縣以東一帶地區。宋置陝西路,將今秦嶺以北、陝陌以西的地區都包括在內。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為永興軍、 秦鳳二路,習慣上仍合稱陝西二路。金代又分為京兆府、鳳翔、鄜延、慶原、臨洮五路, 仍合稱陝西五路,但京兆府路的東界已不包括陝州,改為以潼關為界,此後所謂陝西實際上是關西。元設陝西行中書省。簡稱陝,又因春秋戰國時為秦國地,亦稱秦。

山東和山西原先都是地區名。戰國、秦漢時代的「山東」、「山西」與「關東」、「關 西」同義。山指崤山,關指函谷關。當時泛指崤山、函谷關以東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為山東或關東,稱崤山、函谷關以西的秦國領土為山西或關西。又,春秋時代的晉國和南北朝初期的北魏根據地在太行山以西,其時所謂山東又或專指太行山以東。唐朝所謂山東一般指此義。

北宋建都開封,故在開封以東地區設置京東東、西二路。金代沿襲宋制,但因建都中都(今北京市),開封已不是京都,因改京東東、西路為山東東、西路,轄境約相當今山東省及江蘇淮北地區,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元代改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屬中書省。明初改為山東省,沿襲至今。省境在春秋時為魯國地,故簡稱魯。

唐時建都關中的長安,故稱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為河東,設置河東道。元時建都今北京市,故又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屬中書省。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襲至今。省境為春秋時晉國地,故簡稱晉。

黑龍江這個名稱最早見於《遼史》,據說是因為江水色黑,蜿蜒如遊龍,故名。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在黑龍江沿岸築黑龍江城(今愛輝縣南璦琿舊城)作為防禦沙俄東侵的軍事據點。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分原寧古塔將軍的一部分轄地增設黑龍江將軍,因駐在黑龍江城而得名,管轄松花江口以上的黑龍江流域。當時黑龍江以北、大興安嶺以南都是我國的領土,黑龍江城在黑龍江將軍轄區內地位適中,成為清政府統治這一地區的行政中心。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黑龍江將軍移駐墨爾根(今嫩江市),三十八年 (公元1699年)又移駐齊齊哈爾。將軍的駐地雖一再遷移,但是黑龍江將軍的名稱卻一直未變。到了清末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撤銷黑龍江將軍,改置黑龍江省。簡稱黑。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鹹水湖,古有西海、僊海、鮮水海、卑禾羌海、先零海等名稱。青海之名始見於《水經注》引闞駰(五世紀初期人)《十三州志》。唐以後多以青海為正名,間或有稱西海的,其它的名稱就很少見了。青海湖周圍在漢魏時為羌族所據,以後吐谷渾、吐蕃都曾佔據這個地區。十六世紀上半葉(明正德、嘉靖年間)蒙古族曾二次入據青海地區。清初,蒙古厄魯特部自西北入據今青海北部,被稱為青海厄魯特,相當今青海省的北部。雍正年間平定羅卜藏丹津後,於西寧府(時屬甘肅省,治今西寧市)置西寧辦事大臣(因管轄青海地區,故習慣上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管轄青海厄魯特和居於今青海省南部的玉樹四十九族土司。辛亥革命以後,撤銷西寧辦事大臣,改設青海辦事長官,1915年改置甘邊寧海鎮守使,管理全部青海地區。1926年又改置青海護軍使。1928年國民黨政府改建青海省,劃甘肅省西寧等七縣歸屬青海省,以西寧為省治。簡稱青。

遼河流域用「遼」字作為政區名起源很早。戰國秦漢魏晉時代就在遼河以東設置遼東郡,遼河以西設遼西郡。遼金置遼陽府,元置遼陽行省,明置遼東都司,雖轄境大小不同,但都以遼河流域為中心。清初設遼東將軍。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改稱奉天將軍,這是因為遼河流域是清朝的發祥地,取「奉天承運」之意。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奉天將軍為奉天省,一直沿襲到北洋時代。1929年國民黨政府因清朝已被推翻,不當仍用「奉天」為名,乃取遼河流域永久安寧之意,改名遼寧。簡稱遼。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矩州,沿襲至宋。當地語音魚模、脂微不分,故宋代記載也有把矩州寫成貴州的。元初(十三世紀後期)正式改名為貴州。那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州,僅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一個縣,貴州轄境只限於今貴陽市及其近郊一帶。不久(十四世紀初)改為貴州等處長官司,是八番順元宣慰司的治所。元末宣慰司改以治所所在的「貴州」二字為名。宣慰司在元代是介乎省一級和路、府一級之間的一種政區,貴州宣慰司的轄境包括北起烏江,南抵盤江,西起畢節水域,東盡丹寨、三都,今二十多縣之地。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分湖廣、四川、雲南三布政司地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建省始此。因省會設在貴州宣慰司治所,故即以貴州為省名。不過明代的省境遠較今日為狹,今省境始定於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省境在唐代地屬黔中道,因而簡稱黔。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吉林烏拉」為滿語,吉林意即「沿」,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烏拉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簡稱吉林。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將原駐今黑龍江省寧安縣的寧古塔將軍移駐至此,改稱吉林將軍。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將吉林將軍轄區改建為吉林省。簡稱吉。

自漢至元,臺灣被稱為「夷洲」或「流求」。明代又稱為「東番」或「北港」。十六世紀時始有「大員」之稱,本指今臺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的譯音。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臺灣」。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Zeelandia)城,華人即稱之為臺灣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臺灣」所指擴大至包括當時鄭氏統治中心今臺南市一帶。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鄭氏,次年,設臺灣府於今臺南市,全島皆歸統轄,屬福建省。從此臺灣一名所指地域也就擴大為包括整個島嶼。光緒十一年(1876年)改建為臺灣省。1895年為日本侵佔,1945年收復。簡稱臺。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因五州的首次二州得名的。宋為福建路,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屬江浙行省(元初元末曾兩度置過福建行省)。明置福建省。福建古時為閩越族居地,因而簡稱閩。

甘肅一名,始於十一世紀西夏在其境內分置十二監軍司,甘肅為其中之一,治甘州(今張掖縣),轄甘、肅(治今酒泉縣)二州。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改河西行省為甘肅行省,甘肅作為省名始此。因治甘州路,故一稱甘州行省。元貞元元年(公元1295年)廢寧夏行省併入甘肅行省,甘肅遂全有河西之地,併兼有寧夏路所轄河東之地。

明代裁併甘肅省入陝西省,置甘肅巡撫,為陝西四撫之一;又置甘州鎮,為九邊鎮之一;巡撫、總兵都駐甘州衛,轄境限於河西地區。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陝西分左右二布政使司,右布政司徙治鞏昌府(治今隴西縣)六年,改名鞏昌布政司;八年,改名甘肅布政司,移治蘭州(今市)。初分司時右司境內猶沿襲明制分置甘肅、寧夏二巡撫,四年,裁寧夏併入甘肅。甘肅巡撫順治初仍明制駐甘州,後徙蘭州。康熙六年移治鞏昌,十九年還治蘭州。

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在隴山之西,舊時別稱「隴西」或「隴右」,簡稱隴。

清初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省以兩江總督駐所江寧府(治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府(治今蘇州市)的首字為名。安徽省以巡撫駐所安慶府(治今安慶市)和所轄徽州府(治今歙縣)的首字為名。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安廬巡撫為安徽巡撫,安徽之名始此。此時猶沿襲明末以來的制度,江南省境內設有三個巡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裁鳳陽巡撫,將其轄地分隸江寧、安徽二巡撫,此後江寧巡撫的轄地大致相當今江蘇省和上海市,安徽巡撫的轄境相當今安徽省。

明代和清初,省的正式名稱是布政使司,省是俗稱。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分江南布政使司為左右二司:左司駐江寧府,轄安徽、鳳陽二巡撫地,右司駐蘇州府,轄江寧巡撫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裁鳳陽巡撫,將其轄地分隸江寧、安徽二撫,左右二司轄境即改同二巡撫的轄境。六年改左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右司為江蘇布政使司,江蘇之名始此。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江寧巡撫亦改稱江蘇。

江南左布政使司和改名後的安徽布政使司開始都寄治在右司、江蘇境內的江寧府,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始移治本省巡撫駐所安慶府。

江蘇省簡稱蘇或江。

安徽省簡稱皖。皖本是安慶府的別稱,得名於府治(今潛山縣治)系春秋皖國和兩漢皖縣的故址。宋末移府治至今安慶市,仍以院為別稱不改。清建省後因省會在安慶府,遂以皖作為省的簡稱。

雲南最初只是漢代的一個縣名,縣治在今祥雲縣境。相傳漢武帝時有「彩雲」見於白崖(今鳳儀一帶),派人追蹤「彩雲」至此,因置縣於「彩雲」之南,故名雲南。這顯然是後人望文附會的說法。三國時蜀漢置雲南郡,因郡治雲南縣而得名。轄境相當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大姚、姚安、麗江、永勝、永蒗等縣地。八世紀時南詔興起,不久在唐王朝支持下統一了六詔,唐朝因其所據為古雲南郡地,故冊封南詔王蒙歸義為雲南王。自後唐一代所謂「雲南」,就是南詔的代稱。隨著南詔疆域的逐漸擴展,雲南一名所指的地區範圍也隨之擴大。五代兩宋時南詔雖已改為段氏大理國,但云南名稱照舊沿用,元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滅大理,遂改置雲南行省。

雲南簡稱雲或滇。滇是因為省會昆明附近一帶在戰國至漢武帝以前曾是滇國的地方,故名。

唐初設劍南道,轄有今四川省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東地區,以位於劍閣之南而得名。至德二年(公元751年)分為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兩節度使,簡稱西川、東川。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岷江流域屬西川,沱江流域以東屬東川。

宋初將五代時後蜀故地(相當今四川大渡河以東北和陝西漢中地區地)分設西川、峽二路,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為益州(後改稱成都府)、梓州(後改稱潼川府)、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後又簡稱四川路。元代始合四路置四川行省,將漢中地區割隸陝西省。簡稱川。又因省境西部在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有些書上說四川得名於境內有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條大川,那是錯誤的。

五代時始稱今廣東、廣西地區為廣南,以其地在三國孫吳和兩晉時代為廣州之地,居中原之南而得名。北宋初分全國為若干路,即以廣南為二路。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分廣南路為東、西二路。終宋一代簡稱廣南東路為廣東路,廣南西路為廣西路。元以宋廣東路地置廣東道宣慰司,隸屬江西行省;分廣西路地為廣西兩江、海北海南二道,隸屬湖廣行省,即不再用廣南東、廣南西之稱。明初始以元廣西兩江道建廣西省,廣東及海北海南二道合建廣東省。1958年改廣西省為壯族自治區。

兩廣為古南越地,「越」一作「粵」。後人以「越」稱浙江,故以兩廣稱兩粵,稱廣東為粵東,稱廣西為粵西。廣東即簡稱粵。廣西則以自宋至清治所皆在桂州(宋)即桂林府(明、清),故簡稱桂。

公元五世紀初,匈奴貴族赫連勃勃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自以為是夏后氏的後裔,故而把他所建立在今河套地區的割據政權,定國號為夏。夏亡後,北魏在夏國的都城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紅界公社白城子)置夏州。九世紀末,唐朝因夏州党項羌拓跋思恭參與鎮壓農民起義有功,授夏、綏、銀節度使,封夏國公,子孫世據其地,傳至十一世紀初,建立了東起河套、西包河西地區的割據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後改名中興府,今銀川市)。宋人因其在中國的西部,稱為西夏。

十三世紀中葉元朝以西夏故地置西夏中興行省(簡稱西夏或中興行省),旋又取夏地安寧之意,改稱寧夏行省,寧夏得名始此。不久,撤銷行省,改中興府為寧夏府路,隸屬甘肅省。

明置寧夏巡撫,為陝西四撫之一;又置寧夏鎮,為九邊鎮之一。巡撫、總兵皆駐寧夏衛城(今銀川市)。清初裁寧夏巡撫,改寧夏衛為府(治寧夏縣),屬甘肅省;置寧夏將軍,轄西套蒙古阿拉善、額濟納二旗。

1913年裁寧夏府,改寧夏將軍為護軍使,1921年又改護軍使為鎮守使。1928年割甘肅省的寧夏道(1914年由朔方道改)合鎮守使所轄西套二旗改置寧夏省。1954年撤銷分別併入甘肅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958年割甘肅省銀川專區及附近回族聚居區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七世紀初,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和中原唐王朝已經建立了密切的政治關係。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斯一作思),設有烏思藏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等,隸屬於中央的宣政院。「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

明時在西藏地區設有烏思藏、朵甘二都指揮使司。清代稱東部察木多(令昌都)一帶為康(喀木),中部拉薩一帶為衛(即烏斯的切音),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阿里包括在內)。康熙末葉為準噶爾所侵據。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用兵平定。因其地在中國西部,遂稱西藏。雍正初定川藏、青藏境界。五年(公元1728年)清政府派駐藏辦事大臣進駐拉薩,直接監督西藏地方政府。乾隆十八年(公元1793年)清政府公布了著名的《欽定西藏章程》,西藏遂正式成為政區名稱。

辛亥革命後稱為西藏地方。1956年成立自治區。簡稱藏。

從公元前一世紀起,西漢政府就在今新疆地區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東晉以後又設置了高昌等郡縣。七八世紀時唐朝在這裡設置了伊、西、庭三個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兩個都護府的轄境曾西抵裏海、鹹海。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遊牧於天山北路;同時又控制了天山南路的維吾爾族,並經常出兵同清朝爭奪蒙藏等地,是當時我國境內與清朝相對峙的一個強大割據政權。1755年(乾隆二年)清朝平定了天山北路的準噶爾部,1759年又將天山南路收入版圖,1762年設伊犁將軍駐伊犁城,統轄天山南北路。儘管伊犁將軍的轄區,在此以前長時期都是中國的領土,但對清朝而言,卻是新開闢的疆土,故習慣上被稱為「新疆」。1884年(光緒十年)將伊犁將軍轄區改建為新疆省,新疆才成為正式政區名。1955年改建為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蒙古原為部族名。始見於唐代記載,是室韋族的一部分,部名「蒙兀」,一作「蒙瓦」。宋、遼、金時代譯作「萌古」、「盟古」、「朦骨」、「盲骨子」、「蒙古裡」。十三世紀初,蒙古部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各部,建立蒙古汗國,此後凡與蒙古部同一語系的民族,統稱蒙古。明初推翻元朝後,中原人稱退居塞北的蒙古族為韃靼或瓦剌,蒙古人仍自稱蒙古。

進入清朝,除布裡雅特蒙古為沙俄所佔領外,其餘蒙古各部都在清朝版圖之內,被編成盟、旗,統屬於中央的理藩院,並由各盟旗附近的駐防將軍、都統或大臣分別予以監督或管轄。其時習慣上有內、外蒙古之稱。所謂內蒙古,一般指哲裡木、卓索圖、昭烏達、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內扎薩克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和歸化城土默特二旗(《清會典》、《清通考》、《聖武記》等),也有專指內札薩克六盟不包括歸化城土默特的(《蒙古遊牧記》、《清史稿》)。察哈爾八旗自成一區;呼倫貝爾隸屬於黑龍江;口外諸牧廠隸屬於內務府、太僕寺;套西厄魯特二旗有時列入外蒙古,有時自為一區;都不在內蒙古範圍之內。晚清以後,始用內蒙古一詞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裡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的所有盟旗牧場。

從清季至民國初,將哲裡木盟分別劃歸奉、吉、黑三省,其餘五盟和察哈爾八旗及各牧建立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別區,套西二旗劃歸甘肅。國民黨時代將熱、察、綏三特別區改建為省,套西劃歸新建的寧夏省。從清初至此,內蒙古始終是一個地區名。

1947年將當時東北境內已解放的呼倫貝爾、哲裡木等盟旗建立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才正式成為政區名。全國解放後,原熱、察、綏、寧等省的蒙古地區先後併入本區。

·  END  ·



相關焦點

  • 必備知識:各省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各省的名稱都是怎麼來的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下~4個直轄市1北京(京)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
  • 中國各省區的父系DNA比例:中國97.6% 的人都是混血兒
    本文就大概介紹一下各省的父系Y染色體的比例狀況。為了讓大家能夠看懂這些統計數據,本文首先對一些常識做介紹。父系Y染色體,被分為了從A到Z等20多種。其中A、B、E三種為非洲基因,而其他都是走出非洲的基因。
  • 中國俱樂部更名看世界:西歐俱樂部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中國足協關於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新政確立以來,關於它的爭議從沒有停止過。河南建業擬更名洛陽龍門的風波還沒過去,部分河南建業球迷自發前往北京中國足協,在足協辦公室貼出的《告中國足協書》,表達了河南建業球迷對於更名的不滿。
  • 中國各省名稱及簡稱的來歷
    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 你知道各省的簡稱是怎麼來的嗎?
    這則各省簡稱順口溜,大家一定不陌生:京津滬渝直轄市蒙寧新藏桂自治一國兩制臺港澳東北三省黑吉遼冀魯晉   歸華北蘇浙皖贛在華東湘鄂豫   歸華中華南還有粵閩瓊川滇黔   歸西南西北還有陝甘青那麼,各省的簡稱都是怎麼來的呢?
  • 中國人必須了解中國各省名稱的由來
    江蘇名字:江蘇」名稱是在清康熙時組建江蘇省時取區域南部兩個府即江寧府(今南京)之「江」字和蘇州府之「蘇」字江蘇省地圖江蘇合成省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朝時候屬嶺南道;宋朝的時候開始叫廣南路西,簡稱廣西路,應該是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 中國各省、區車牌號為B開頭的城市,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中國各省、區車牌號為B開頭的城市,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網友:這裡面的車牌號最厲害的應該是深圳了吧?大家覺得呢? 車牌號上的英文字母是代表著該車所在地的地市代碼,一般是按省級車管所以各地級市狀況分劃,車牌A開頭為省會或者自治區首府,也就是所屬省、或自治區的政治中心, 車牌B一般為省內或自治區綜合實力第二大的城市,僅次於省會或(首府)的城市,以下是各省、區車牌號為B開頭的城市;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黑B)
  • 中國各省的名稱由來、最早建省時間,你都知道麼?
    現今我國使用的各省的名稱,你知道什麼時候確定的麼?最早的建省時間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跟小編一起去解開謎底吧。廣西——宋代時,將唐代的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最早見於此。
  • 盤點中國各省區裝備製造業最強的非省會城市
    機械工業在全國各地基本都有布局,它們種類多樣,分布廣泛,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也為居民帶來了大量勞動崗位,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各省區省會:首府由於綜合實力強,機械工業基本都實現了較好的發展,那麼,全國各省區非省會城市最強機械工業城市是哪裡呢?
  • 中國俱樂部更名看世界:日韓俱樂部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中國足協制定的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政策自出臺伊始,就伴隨著爭議。支持者認為這樣可以防止俱樂部名稱一變再變,破壞本來的球迷文化。反對者主要認為,這樣的一刀切政策對於河南建業、北京國安之類的20多年的品牌不公平。
  • 全國校足辦公示2020年各省(區、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公示2020年各省(區、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最佳陣容等級申報名單的通知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
  • 352人國家一級、4213人國家二級,2020年各省(區、市)暨全國校園足球夏令營等級申報名單來了
    區、市)、全國校園足球夏令營最佳陣容入選5877人,其中352人擬申報國家一級運動員,4213人擬申報國家二級運動員,1312人擬申報國家三級運動員。按照要求,各省(區、市)組織開展了省級夏令營活動並選拔最佳陣容學生參加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分營(因疫情防控需要,北京市、青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申請未舉辦)。經統計,張珂豪等1312人入選省級校園足球夏令營(小學組)最佳陣容,擬申報為國家三級運動員。
  •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公示2020年各省(區、市...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公示2020年各省(區、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最佳陣容等級申報名單的通知2020-11-24 08 : 34 來源:教育部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教育部等6部門關於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精神,根據《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訓練競賽體系建設方案》的有關要求,加快推進校園足球選拔性競賽工作,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校足辦)在2020年9月27日—10月10日期間組織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
  • 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排名 各省戰力查詢模擬器
    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排名在哪看?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怎麼在線查詢?各省戰力查詢模擬器怎麼下載?每周一都有很多玩家都想知道關於自己戰區戰力是否有上榜。話不多說,下面,就隨18183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排名在哪看?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怎麼在線查詢?各省戰力查詢模擬器怎麼下載?
  • 中國各省簡稱及省會都是哪裡?
    我國有很多的省,每個省都有著自己的省會,那麼,中國如此之多的的省,各省的簡稱和省會都是在哪裡呢?我們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
  • 你知道華中地區各省名稱及簡稱的來歷嗎?點擊一下你就知道!
    華中地區各省名稱及簡稱由來!1. 湖南省:相對於洞庭湖以南。由於湘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湘。省會長沙市。
  • 中國名稱筆畫最少的城市,城市名稱總共七畫,哪個城市能比它少
    中國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地級市。其中,有一個城市的城市名稱筆畫最少。城市名稱的總稱只有七畫。沒有一個城市能比得上它。它的城市名看起來很高大上,它就是茶聖陸羽的故鄉。你知道它在哪裡嗎?這座城市就在湖北,被稱為天門,湖北省的城市之一。
  • ...年各省(區、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最佳陣容等級申報名單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公示2020年各省(區、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最佳陣容等級申報名單的通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教育部等6部門關於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精神,根據《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訓練競賽體系建設方案
  • 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是多少 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排名
    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是多少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王者榮耀各省戰力排名哦!想知道的小夥伴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Pokemongo鎖區解決方法 Pokemongo中國區怎麼玩
    Pokemon go鎖區解決方法,Pokemon go中國區怎麼玩?Pokemon go這款遊戲現如今可以說在全球擁有很高的知名度,作為國際性的遊戲,因此Pokemon go玩起來特別的麻煩,讓我們來一起看看Pokemon go鎖區這些問題,還有就是Pokemon go中國區怎麼才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