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父子三人打拼數十年,方得江東一隅之地;臧洪拼死全兄弟之義

2020-12-18 吾悅吾曰

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為太師,執掌朝廷大權。各路諸侯紛起反對,各控一方,不聽董卓指揮。董卓派東郡太守胡軫和騎督呂布,率步騎五千,進攻孫堅,孫堅孤軍奮戰,斬都督華雄,擊敗進犯之敵,董卓派李傕來求和,孫堅拒絕,向洛陽進軍,董卓親自率軍來戰,也不敵孫堅,被迫棄洛陽西逃,佔據長安,扼守險要,堅守不出。

孫堅經歷無數大戰,戰無不勝,殺華雄者,孫堅也,非關雲長。小說之言,不足深信。

孫堅佔領洛陽後,得到傳國玉璽。因此受到各路諸侯的猜疑,皆欲據為己有。

孫堅為避鋒芒,投靠袁術,袁術派孫堅攻擊劉表,欲奪荊州,劉表派黃祖迎戰,黃祖不是對手,屢戰屢敗,孫堅乘勝夜追黃祖,不幸遭敵兵暗箭所害,孫堅的侄子孫賁接任指揮之職,率部撤退,依然投靠袁術。

孫堅一世英雄,敗於無名小輩黃祖之手,實在可惜,爭天下者,少一英雄。

孫策是孫堅的兒子,孫堅死時,年齡尚小,從小為人豪爽,愛結交朋友,長大後,接掌父親遺留下來的部隊,設法脫離袁術控制,獨立發展,急謀出路,周瑜、魯肅原為袁術的手下,知袁術不是成大事之人,轉投孫策,孫策知人善任,引為知己,肝膽相照,他們都是年輕人,意氣風發,豪氣逼人,遙想當年,令人神往。

孫權是孫策的弟弟,孫策死後,曹操就想乘此喪期,討伐江東,可惜曹操聽信張紘之言,放過了孫權,讓其羽翼豐滿,錯失統一江東的機會。曹操不早除孫權,是太過輕視,雖然當時北方還未平定,但曹操的根基已固,出兵江東,應無大礙。

逢紀定計,讓袁紹取得冀州,實袁紹第一大功臣。

沮授勸袁紹西迎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庸才,反聽信郭圖、淳于瓊之言,拒絕迎駕。讓曹操撿了一個大便宜,從此,處處受制,反落下風。如此之多的機會,被袁紹白白浪費。成大事者,僅靠天助是不成的,非得自身有遠見不可。

官渡之戰,袁紹一敗塗地,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本。

劉虞君子,袁紹勸他稱帝,他堅決拒絕,袁紹與公孫瓚相互爭鬥不已,劉虞加以勸阻,公孫瓚不聽,還任意滋擾百姓,劉虞率所部十萬人討伐公孫瓚,公孫瓚據城固守,劉虞所部久不經戰陣,竟然久攻不下,公孫瓚乘劉部疲憊之機,派遣勇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突擊劉部,劉虞大敗,被公孫瓚擒獲並殺掉。

公孫瓚是十足小人,與小人相爭,還講光明正大,能不吃虧嗎?君子之爭,坦蕩為之,與小人為伍,寧可無防範之心否?

公孫瓚殺了劉虞,佔有幽州之地,劉虞舊部和袁紹聯手進攻公孫瓚,公孫瓚在屢敗之後,故伎重演,建起堅城,屯集糧草,據城固守。這種囚牢政策,劃地為牢,不求進取,必為人所執。

公孫瓚,一個守財奴,無論如何,都不免為人魚肉,但牽制袁紹向南發展,間接給予曹操各個擊破的良機。

袁術、呂布之流,乘天下大亂,興一時之威,能威風一時,豈能長久。

袁氏兄弟野心十足,可無圖霸之雄才,只能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呂布之妻害呂布不淺,為大事者,當斷則斷,切不可貪戀兒女私情。呂布不聽陳宮之言,反而顧及兒女私情,不出城斷操糧道,困守孤城,為曹操所害。

鬥智鬥勇,才堪一比,歷史的精彩之處,就在於此。

義氣為先,不肯背友求榮,寧為玉碎,絕不瓦全。張超與臧洪關係很好,張超被曹操圍攻,臧洪是東郡太守,向袁紹借兵,此時袁紹與曹操之間還沒鬧翻,井水不犯河水,袁紹不願為此與曹操結仇,不但不借兵,還阻止臧洪出兵。張超兵敗自殺,臧洪因此深恨袁紹,不在聽其調遣。袁紹派兵圍攻臧洪,臧洪誓不投降,死拼到底,最終城陷被俘,袁紹手下謀士陳容敬佩臧洪的為人,勸袁紹勿殺義士,袁紹不聽,陳容陪臧洪從容就義。

華歆徒有虛名,上不能報國,下不能安民,十足一個不中用的書生。

相關焦點

  • 臧洪:正史中的三國第一義士
    彼時,鎮上有臧姓與陳姓兩大名門望族,代表人物一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另一個就是臧旻、臧洪父子。臧洪,字子源,是個典型的官二代。父親臧旻是漢末名將,曾拜揚州刺史,歷任中山、太原太守等職,與董卓、盧植、朱儁等人齊名,還是已知揚州最早的外交家之一。他曾出使南匈奴,成功讓其重歸東漢政府的懷抱。另外,臧旻記錄的西域諸國風土人情,較前輩班固也毫不遜色。
  • 江東孫氏究竟是忠義救國的忠良之家,還是包藏禍心的亂臣賊子?
    善有善報,孫堅在修復洛陽的陵墓、宗廟的過程中碰巧找到了傳國玉璽,從而為後世東吳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當然這些設定中有些確實是符合歷史,或者說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的。比如孫堅確實是反董卓聯盟中戰績最出色的,他擊敗了胡軫、呂布,斬殺了華雄,甚至還打得董卓主動派人來求和。孫堅也確實因為袁術拖欠軍糧而被拖了後腿。
  • 寶應人臧洪:被羅貫中抹去英名的三國第一義士
    彼時,鎮上有臧姓與陳姓兩大名門望族,代表人物一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另一個就是臧旻、臧洪父子。臧洪(160―195),字子源,是個典型的官二代。父親臧旻是漢末名將,曾拜揚州刺史,歷任中山、太原太守等職,與董卓、盧植、朱儁等人齊名,也是已知揚州最早的外交家之一。他曾出使南匈奴,使其重新回到東漢政府的懷抱,臧旻記錄的西域諸國風土人情,較前輩班固也毫不遜色。
  • 三國第一仁義之士臧洪傳② 首倡義兵勤王不是曹操和袁紹而是他
    上文講到了三國第一仁義之士臧洪傳①出生及家族簡介中說到臧洪人高馬大,但是明經通書,想像中的確很怪異,他的才能如何,就一個儒生那在漢代三國這樣的儒生就太多了,也不值得我廢這麼多章節,也不需要各位浪費時間來看了。
  • 孫堅號稱江東猛虎,他的武藝如何,為何打不過華雄
    三國演義中的孫堅雖然號稱「江東猛虎」,實際上在三國只是曇花一現,正兒八經的單挑都沒有,雖然孫堅被華雄擊敗,但那並不是用武藝擊敗的。 這是因為孫堅太能打,因此袁術手下有人擔心:如果孫堅打敗了董卓,攻進了洛陽,那樣就算除去董卓這條兒狼,就送來孫堅這頭虎,再說了孫堅號稱江東猛虎,肯定是武藝高強。 2、華雄是聽了李肅的計謀,使用偷襲孫堅營地的辦法擊敗了孫堅。
  • 三國志|《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
    《呂布張邈臧洪傳》是《魏書》的第七卷,主要記載了呂布、張邈、臧洪和陳登的生平。對於他們四人,陳壽在卷末評價道:「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昔漢光武謬於龐萌,近魏太祖亦蔽於張邈。知人則哲,唯帝難之,信矣!陳登、臧洪並有雄氣壯節,登降年夙隕,功業未遂,洪以兵弱敵強,烈志不立,惜哉!
  • 三國演義中孫堅是什麼來歷?一開始就盤踞江東嗎
    話說諸侯盟軍袁術總管糧草,袁術覺得: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與糧,彼軍必散。孫堅軍缺食,軍中自亂,此事被李肅和華雄知道,於是開始了偷襲。當天夜晚李肅和華雄分別從前後攻擊孫堅,華雄順帶斬了孫堅部將祖茂。
  • 甘寧蒙講歷史 | 三國第一義士 臧洪篇 (上)
    參與平亂的孫堅也被臧旻推薦,任作鹽瀆縣的縣丞,相當於副縣長。孫堅平亂時的身份是郡司馬,但這個職務是戰時臨時設置,不在朝廷的編制內。漢朝郡縣長官之下的輔助官職有兩類,一類是佐官,由朝廷任命,比如郡長史、郡尉、縣丞、縣尉;另一類是僚屬,由長官自行聘用,比如郡別駕、郡和縣的各曹掾史,主簿、功曹、賊曹、計吏等等。曹,相當於現在的科。
  • 十八路諸侯僅有的牌面之一,孫堅曾打得呂布棄城而逃。
    於是胡軫決定天明後再攻城,可呂布等軍中討厭他的人想給他使絆子,揚言孫堅部隊正在拔營出逃。 這逼得胡軫不得不連夜出兵,導致軍中怨言四起,這時有人又喊道敵軍偷襲。這下,全軍混亂,棄甲逃跑,結果沒有發現追兵。 折騰一夜的董軍,此時真的遭到了孫堅部隊的攻擊,狀態不佳的胡軫等人只有撤退了。結果孫堅出城追擊,大敗董卓軍。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江東」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三國時期,小霸王孫策在父親孫堅死後,率舊部過江襲擊江東,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吞併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建立了霸業。連曹操也聽聞孫策的驍勇,稱讚他為「獅兒難相爭」。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年幼的小將軍成為一方主帥。
  • 此人是江東虎臣之後背叛孫權投奔曹魏後死於諸葛亮侄子之手
    陳壽評價這十二人的原話為:「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意思就是說上述的十二位武將都是江東的虎臣並且還是受到孫吳朝廷厚待的大將。而這些人裡韓當的僅排在程普和黃蓋之後位居江東虎臣第三位。韓當和程普、黃蓋三人是最早最隨孫氏政權的人,他們曾為孫權的父親孫堅效力。韓當追隨孫堅的時候一直在軍中擔任別部司馬的職位,這裡並不是說韓當這個人沒有什麼能力得不到升遷。
  • 江東小霸王孫策,是如何打遍東吳無敵手,坐穩江東的?
    我們有個印象,認為孫家是江東的大族,其實根本不是。孫堅完全沒有靠家世背景,他是靠戰功一步一步打響他的名聲,尤其是討伐董卓之戰,孫堅斬殺華雄名震天下。由於袁術上表朝廷,封孫堅為破虜將軍,所以孫堅又被稱為孫破虜。可惜孫堅37歲那年,在戰場上喪命。當時孫策才17歲,但接下來就是江東傳奇的開始。
  • 韓當是江東虎臣,其子韓綜叛變投了曹魏,後被諸葛恪斬殺
    韓當是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歷經孫堅、孫策和孫權三代君主,立下赫赫戰功,和程普、黃蓋是一個級別的,同屬江東元老。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然而,韓當的兒子韓綜最後卻叛變了,投降了魏國,後來,被諸葛恪斬首。
  • 臧洪:最講義氣的人,為什麼死得這麼憋屈?
    生逢亂世仍能堅持操守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人,但這樣的人,在亂世往往容易被奸惡之人殘害,比如東漢末年的臧洪,他可以說是最講義氣的人,卻死得好憋屈,令人扼腕嘆息!臧洪臧洪的父親臧旻歷任使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職,在任官期間很有聲譽。臧洪15歲時,因其父的功績被拜為童子郎,在太學裡有名氣。
  • 三國演義,曹操為何把一個大功勞讓給了孫堅?
    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是比較精彩的一幕,三英就是劉關張三兄弟,戰鬥結束,劉備意猶未盡,劉備說呂布確實是位英雄,張飛說大哥你又動了惻隱之心此人不可教化的,三英戰呂布,眾諸侯都看呆了,還是曹操反應快,曹操說袁盟主,呂布敗逃董卓勢窮,趕緊出戰吧,袁紹說眾將軍聽令,打開城門出戰董卓。曹操自有打算,曹操說曹仁我部將士何在,曹仁說全部集結完畢,曹操說好帶著將士們隨我直奔虎牢關,直取洛陽。
  • 此人是孫氏麾下第一宿將,坑死孫堅,勇救孫策,死後墓地下落不明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主人公,同樣是這樣一位人物,他是江東三朝舊臣,一生戰功赫赫,到了晚年更是老當益壯,是江東十二虎臣之首。他是誰呢? 的確,黃蓋和韓當,都是江東的三朝舊臣,他們先是隨孫堅破黃巾,討董卓;之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八十餘郡;到了孫權時代,他們依舊在發光發熱——黃蓋在赤壁之戰中,獻火攻之計,火燒曹操連船;韓當既曾隨陸遜大敗劉備,也曾平定山越有功。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人,並不是他們,而是另有其人。此人在《三國演義》中坑死了孫堅,在真實歷史上,卻是江東不可或缺的武將,也是江東資歷最老的人物。這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 三國之孫權繼位:保江東,圖荊州,卻比曹操慢了一步|三國史話連載09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連載09,歡迎收看。當袁紹在河北、曹操在河南擴充地盤的同時,孫策在江東也不斷發展勢力。孫堅死後,孫策去投靠袁術。袁術將他父親的舊部交由他統領,並表孫策為懷義校尉。但袁術用人偏私「故吏",看不起後輩新進人物,孫策得不到發展。孫策雖然年輕,卻有雄心壯志,決心擺脫袁術,另找出路。194年(興平元年),他藉口幫助袁術平定江東,開始向江東發展。孫策自壽春出發,沿途招募軍隊,到達歷陽(今安徽和縣) 時已有五六千人。這時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便領兵前來迎接他。
  • 孫堅驍勇善戰,為何會喪命荊州,答案只有兩個字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堅進入京城洛陽後,發現傳國玉璽。孫堅打算將其偷偷帶回江東,卻被盟主袁紹得知。袁紹逼孫堅交出傳國玉璽未遂,於是寫信給荊州刺史劉表,讓劉表在孫堅返回途中截殺孫堅。當孫堅行至荊州境內,劉表果然率部殺出,要求孫堅交出創國玉璽,遭到孫堅拒絕,兩軍隨即展開一場廝殺。雖然在程普、黃蓋等人的掩護下,孫堅擺脫了劉表的圍困,返回了江東,但兩家因此結怨。
  • 華雄秒殺祖茂,武力能否稱雄江東十二虎臣?至少有兩人比他還厲害
    華雄是董卓帳下驍將,也是關羽遇到的第一個強勁對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在汜水關和虎牢關連番受阻,其中逞威汜水關的正是華雄,眾諸侯麾下有鮑忠、祖茂、俞涉和潘鳳四大猛將都被華雄斬殺,就連孫堅也敗在華雄手下,以至於華雄耀武揚威:「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
  • 臉譜三國此人無勇無謀,為何卻讓江東之虎命喪黃泉?
    黃祖首次登場是孫堅攻打劉表,黃祖初戰潰敗,而後在峴山率部射殺孫堅,與前來相救的黃蓋相遇,戰不兩合,被黃蓋生擒。劉表不忍放棄黃祖,於是用孫堅的屍首換回黃祖。荊州謀士蒯良曾對劉表說:舍一無謀黃祖而取江東。可劉表卻不肯,還當著眾部屬面說:「吾與黃祖心腹之交,舍之不義。」從蒯良和劉表的對話中,知道黃祖是個缺乏謀略,如無謀倒也不妨,只要有呂布之勇,或許可彌補一下無謀或者少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