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為太師,執掌朝廷大權。各路諸侯紛起反對,各控一方,不聽董卓指揮。董卓派東郡太守胡軫和騎督呂布,率步騎五千,進攻孫堅,孫堅孤軍奮戰,斬都督華雄,擊敗進犯之敵,董卓派李傕來求和,孫堅拒絕,向洛陽進軍,董卓親自率軍來戰,也不敵孫堅,被迫棄洛陽西逃,佔據長安,扼守險要,堅守不出。
孫堅經歷無數大戰,戰無不勝,殺華雄者,孫堅也,非關雲長。小說之言,不足深信。
孫堅佔領洛陽後,得到傳國玉璽。因此受到各路諸侯的猜疑,皆欲據為己有。
孫堅為避鋒芒,投靠袁術,袁術派孫堅攻擊劉表,欲奪荊州,劉表派黃祖迎戰,黃祖不是對手,屢戰屢敗,孫堅乘勝夜追黃祖,不幸遭敵兵暗箭所害,孫堅的侄子孫賁接任指揮之職,率部撤退,依然投靠袁術。
孫堅一世英雄,敗於無名小輩黃祖之手,實在可惜,爭天下者,少一英雄。
孫策是孫堅的兒子,孫堅死時,年齡尚小,從小為人豪爽,愛結交朋友,長大後,接掌父親遺留下來的部隊,設法脫離袁術控制,獨立發展,急謀出路,周瑜、魯肅原為袁術的手下,知袁術不是成大事之人,轉投孫策,孫策知人善任,引為知己,肝膽相照,他們都是年輕人,意氣風發,豪氣逼人,遙想當年,令人神往。
孫權是孫策的弟弟,孫策死後,曹操就想乘此喪期,討伐江東,可惜曹操聽信張紘之言,放過了孫權,讓其羽翼豐滿,錯失統一江東的機會。曹操不早除孫權,是太過輕視,雖然當時北方還未平定,但曹操的根基已固,出兵江東,應無大礙。
逢紀定計,讓袁紹取得冀州,實袁紹第一大功臣。
沮授勸袁紹西迎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庸才,反聽信郭圖、淳于瓊之言,拒絕迎駕。讓曹操撿了一個大便宜,從此,處處受制,反落下風。如此之多的機會,被袁紹白白浪費。成大事者,僅靠天助是不成的,非得自身有遠見不可。
官渡之戰,袁紹一敗塗地,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本。
劉虞君子,袁紹勸他稱帝,他堅決拒絕,袁紹與公孫瓚相互爭鬥不已,劉虞加以勸阻,公孫瓚不聽,還任意滋擾百姓,劉虞率所部十萬人討伐公孫瓚,公孫瓚據城固守,劉虞所部久不經戰陣,竟然久攻不下,公孫瓚乘劉部疲憊之機,派遣勇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突擊劉部,劉虞大敗,被公孫瓚擒獲並殺掉。
公孫瓚是十足小人,與小人相爭,還講光明正大,能不吃虧嗎?君子之爭,坦蕩為之,與小人為伍,寧可無防範之心否?
公孫瓚殺了劉虞,佔有幽州之地,劉虞舊部和袁紹聯手進攻公孫瓚,公孫瓚在屢敗之後,故伎重演,建起堅城,屯集糧草,據城固守。這種囚牢政策,劃地為牢,不求進取,必為人所執。
公孫瓚,一個守財奴,無論如何,都不免為人魚肉,但牽制袁紹向南發展,間接給予曹操各個擊破的良機。
袁術、呂布之流,乘天下大亂,興一時之威,能威風一時,豈能長久。
袁氏兄弟野心十足,可無圖霸之雄才,只能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呂布之妻害呂布不淺,為大事者,當斷則斷,切不可貪戀兒女私情。呂布不聽陳宮之言,反而顧及兒女私情,不出城斷操糧道,困守孤城,為曹操所害。
鬥智鬥勇,才堪一比,歷史的精彩之處,就在於此。
義氣為先,不肯背友求榮,寧為玉碎,絕不瓦全。張超與臧洪關係很好,張超被曹操圍攻,臧洪是東郡太守,向袁紹借兵,此時袁紹與曹操之間還沒鬧翻,井水不犯河水,袁紹不願為此與曹操結仇,不但不借兵,還阻止臧洪出兵。張超兵敗自殺,臧洪因此深恨袁紹,不在聽其調遣。袁紹派兵圍攻臧洪,臧洪誓不投降,死拼到底,最終城陷被俘,袁紹手下謀士陳容敬佩臧洪的為人,勸袁紹勿殺義士,袁紹不聽,陳容陪臧洪從容就義。
華歆徒有虛名,上不能報國,下不能安民,十足一個不中用的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