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阮籍《鳩賦》:「終飄遙以流離,傷弱子之悼慄。」
三國魏阮籍《獼猴賦》:「終或餌以求食兮,焉鑿之而能禁?」
三國蜀郤正《釋譏》:「雖尺枉而尋直,終揚光以發輝也。」
晉潘嶽《閑居賦》:「仰眾妙而絕思,終優遊以養拙。」
晉潘嶽《笙賦》:「初雍容以安暇,中佛鬱以怫㥜。終嵬峨以蹇愕,又颯遝而繁沸。」
例句中可見「以」、「而」相對使用,而「終……以……」亦同於「終……而……」。
西漢賈誼《旱雲賦》:「終風解而霧散兮,陵遲而堵潰。」
西漢東方朔《七諫·沉江》:「終不變而死節兮,惜年齒之未央。」
東漢班固《幽通賦》:「終保己而貽則兮,裡上仁之所廬。」
東漢馮衍《顯志賦》:「並日夜而幽思兮,終悇憛而洞疑。」
三國魏阮籍《獼猴賦》:「終蚩弄而處紲兮,雖近習而不親。」
晉潘嶽《西徵賦》:「不尤眚以掩德,終奮翼而高揮。」
晉陸雲《逸民賦》:「雖明文而龍藻兮,終俛首而受羈。」
晉陶潛《閒情賦》:「始妙密以閒和,終寥亮而藏摧。」「徒勤思以自悲,終阻山而帶河。」
在這樣的句式中「以」、「而」前後兩個詞是並列或順承關係,故「危獨」與「離異」地位相當,都是一個詞,不得讀斷,王逸之注不可從。《漢語大詞典》以此孤例立詞目【危獨】,釋為「危懼孤獨」。而今人《楚辭》、屈賦譯本亦全部將「危獨」視為「危」與「獨」二事,譯作「危難孤獨」、「危險,孤獨」、「危險孤立」、「身危而孤獨」、「處境危險而孤立無援」等等。皆望文生訓,不思「離異」既為一事,「危獨」怎會是二事。聞一多《九章解詁》(收於《聞一多全集》5,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7頁)云:危亦獨也。《莊子·繕性篇》「危然處其所」郭《注》日:「危然獨正之貌」。成《疏》曰:「危猶獨也。」《釋文》引司馬本恑,雲「獨立貌」。案危訓獨者,蓋孤之轉。除了危、孤音轉之說未必可靠以外,聞氏的判斷極精當。但其說除湯炳正《楚辭今注》襲用之外,後人皆不取。或因證據還嫌不足故而?這裡先補一證。《焦氏易林·隨之既濟》:「當年早寡,獨立孤居;雞鳴犬吠,無敢問諸。我生不遇,獨離寒苦。」
三國魏阮籍《詣蔣公奏記辭闢命》:「夫布衣韋帶之士,孤居獨立,王公大人所以屈體而下之者,為道存也。」
三國魏曹植《上書請免發取諸國士息》:「伏以為陛下既爵臣百寮之右,居藩國之任,為置卿士,屋名為宮,冢名為陵,不使其危居獨立,無異於凡庶。」
「獨立孤居」、「孤居獨立」、「危居獨立」同,危、孤、獨同義,可見「危獨」即「孤獨」義。所謂「危獨以離異」,猶《莊子·田子方》「遺物離人而立於獨」、《韓非子·人主》「離眾獨行,取異於人」、《淮南子·脩務》「超然獨立,卓然離世」、《老子指歸·行於大道》「離眾絕俗,超然獨存」,其中沒有「危險」「危懼」什麼事。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莊子·繕性》
郭象註:「危然,獨正之貌。」司馬本作「恑」,雲「獨立貌。」成玄英疏:「危,猶獨也。」眾家皆以「獨」釋「危」。「危」之「獨」義到底從何而來?天君出教日,且待於外,須勅諸神伏地,自以當直危立也。——《太平經·庚部·有功天君勅進訣》
楊寄林《太平經(全本全注全譯)》(中華書局2013年,第1990頁)釋「危立」為「端立」。
「危立」即「正立」義。
「危立」為「正立」,猶「危坐」為「正坐」。
《莊子·庚桑楚》:「南榮趎蹴然正坐。」
《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
《漢書·遊俠傳》:「坐者百數,皆離席伏,護獨東鄉正坐。」
《初學記》卷十七引謝承《後漢書》:「眾皆箕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
「疑立」亦與「危立」同義。
《儀禮·士昏禮》:「婦疑立於席西。」鄭玄註:「疑,正立自定之貌。」明方以智《通雅·切韻聲原》:「《儀禮》疑立即凝立。」
《儀禮·公食大夫禮》:「賓立於階西,疑立。」鄭玄註:「疑,正立也,自定之貌。」
《儀禮·鄉飲酒禮》:「揖讓升,賓西階上疑立。」鄭玄註:「疑,讀為『疑然從於趙盾』之疑。疑,正立自定之貌。」
與此前曾充分討論的上古「危」「疑」音近相通之說相合。「危坐」之「危」猶「疑立」之「疑」。此「疑」後世作「凝」。
《公羊傳·宣公六年》:「祁彌明者,國之力士也,仡然從乎趙盾而入。」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大雅·生民》「克岐克嶷」條云:「疑、仡二字雙聲,故通用。……謂仡然正立貌也。」《六書故·山部》:「嶷,凝立貌。」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求之於白蛇蟠杅林中者,齋戒以待,譺然。」司馬貞索隱:「音嶷,言求龜者齋戒以待,常譺然也。」
《墨子·經說下》:「倚焉則不正。」正立,言不斜不倚,無所依傍,故與獨立為一事。《文子·符言》:「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不失其直。」《爾雅·釋詁》「直也」條郝懿行義疏云:「正則直,直者特然獨立之貌。」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屹然特立,的爾殊形。」
《抱樸子外篇·名實》:「所以體道合真,嶷然特立。」
《抱樸子外篇·漢過》:「含霜履雪,義不苟合;據道推方,嶷然不群。」
《世說新語·賞譽上》「庾子嵩目和嶠」劉孝標注引《晉諸公贊》:「嶠常慕其舅夏侯玄為人,故於朝士中峨然不群,時類憚其風節。」
《莊子·天下》:「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郭象註:「任性獨立。」
《焦氏易林·剝之萃》:「亡妾莫逐,嵬然獨宿。」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
「危然」「疑然」「魏然」皆極罕見,因聲求義通之於「嶷然」「仡然」「屹然」「峨然」「嵬然」「巍然」,乃可知古訓何由而發。危、疑、嶷、仡、屹、峨、魏、嵬、巍全部是疑母字,而可狀「獨」貌。
《玉篇·山部》:「峞,高皃。亦作嵬。」《集韻·灰韻》:「嵬,《爾雅》:『石戴土謂之崔嵬。』或作峞。」峞、嵬為一字。亦可證「危然」即「嵬然」。
故「危立」、「疑立」就是「屹然特立」、「嶷然特立」。
徐鍇繫傳:「危,謂獨出之穗也。」段玉裁註:「謂穎欲斷落也。」徐灝箋:「禾孰則穎屈而下垂,其狀欲墮落,故曰危穗。」
中古、近古之語感不同。清人望文生訓處,南唐徐鍇卻知以「危」之「獨」義相訓。
聲符勺、肖古通,䄪或即稍。《說文·禾部》:「稍,出物有漸也。」朱駿聲通訓:「稍,按此字當訓禾末。」《說文·禾部》:「穎,禾末也。」《小爾雅·廣物》:「禾穗,謂之穎。」
「穎脫而出」、「穎然獨見」正可與「獨出之穗」合觀。另,「秀」亦指穗。「秀出」、「獨秀」等詞亦可合觀。
2021年2月15日
吳銘訓詁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