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冷罐頭 編輯|樸芳
央視出品、抗疫題材首作、單元敘事……幾種元素疊加在一起,使《最美逆行者》在官宣定檔時,幾乎就等同於進了保險箱。
對於戰疫生死場上的英雄們,觀眾是有敬畏心在的。今年五月,深入紅區拍攝,以光影記錄戰疫一線的兩部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和《人間世》,在輿論場上收穫了「一邊倒」的好評,豆瓣評分分別為9.3分和9.4分。
作為首部抗疫題材電視劇的《最美逆行者》,在開播前釋出的三分鐘片花,同樣也俘獲了大眾心。共獲得了八萬條微博評論,評論區中充滿了「浩然正氣」,致敬、感動、期待等聲音比比皆是。
然而從「保險箱」到「冷冰箱」,相差的只是從片花到正片的距離。
《最美逆行者》開播後,口碑爆冷,豆瓣評分為2.4分,知乎評分僅有0.7分。儘管十次登上微博熱搜榜,但其中有四次,都是被負面消息及爭議挾裹著。截止到目前,#最美逆行者 女公交司機劇情#,閱讀量已突破1.5億,討論量達到8.9萬,要求《最美逆行者》停播整改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主旋律劇作被公然「唱反調」,這實屬罕見。
劇中bug確實存在,但也不乏斷章取義者跟風而來。不如讓我們撥散開煙霧彈,共同探討下《最美逆行者》觸碰到了哪塊「逆鱗」,又留下了哪些前車之鑑。
一手好牌
不妨先來看看《最美逆行者》的架構與內容。
在載體形式上,這部劇歸屬於文藝作品,但題材的特殊性,再加上濃烈的致敬意味,決定了《最美逆行者》在紀實性上,也務必具備一定的造詣。
顯然,劇方也深諳此點。
百度百科上,「該劇根據2020年全民抗疫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改編」這句話,十分醒目。
第一單元《逆行》中的角色,幾乎都是有原型在的:陳數飾演的軍醫肖寧,原型是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宋彩萍,劇中肖寧主動請戰、對家人撒謊、除夕夜奔赴武漢的情節,都是在宋彩萍身上真實發生的;身患漸凍症,仍堅守在一線的華院長,是前不久被授予「人民英雄」稱號的張定宇院長;公交車司機、送盒飯的志願者...源於現實。
但人物取材是一回事,呈現效果又是一回事,藝術與現實間的「細微」差別,成為了《最美逆行者》遭受火力最集中的點。
另一方面,在劇情架構上,《最美逆行者》採用單元式的敘事方式,全劇由《逆行》《別來,無恙》《婆媳戰疫》《幸福社區》《一千公裡》《了不起的兔子叔叔》《同舟》七個單元的故事組成。視線並沒有聚焦在單一群體上,而是將醫院、家庭、社區等大大小小的「戰場」,悉數刻畫出來。
觀眾的反饋聲中,喜厭參半。有人喜愛眾生相中對全貌的復原以及視角的廣闊,有人認為「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只能令每單元都淺嘗輒止。
當然,對於內容重於形式的特殊題材,觀眾斷然不會在敘事手法、鏡頭語言等方面有所「苛求」,在這背後隱藏的「暗雷」,才是關鍵。
三塊逆鱗
輿論在各大平臺上發酵著,豆瓣、知乎、微博、虎撲……都成為了觀眾的發聲地。
觀點林林總總,但通過對各平臺輿論的匯總與分析,可以得知觀《最美逆行者》令觀眾「瘋狂輸出」的炮轟點,主要有三。
其一,是在嚴謹性上,《最美逆行者》中有著大量醫學常識的錯誤。微博網友已對劇中的疏漏進行了匯總,或許普通觀眾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對從醫者而言,卻是集集有「雷區」。從搶救病人到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都是反面教材。
作為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影視劇,在最低級的錯誤上「折腰」,所產生的反衝力是巨大的。態度上的不嚴謹,將觀眾一直高懸著的那顆敬畏心,倏地跌落在地面。
其二,是價值觀念上的「扭曲」。許多網友指責《最美逆行者》,是披著抗疫的外衣拍家長裡短的《娘道》,且將封建餘孽思想,滲透進了劇中。但六集看下來,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說,這一「炮火點」,是被斷章取義後過分誇大了。
落得「抗疫版娘道」之名的,是第三單元《婆媳戰疫》。主要圍繞著四口小家展開,講述了婆媳之間隔閡深厚,但通過疫情中的相互照料,逐漸敞開了心扉,婆婆不再將兒媳當作外人,而是當成自己親生女兒的故事。
這一單元將老一輩從無視疫情到重視疫情、武漢市民在封城前的內心掙扎、輕症患者如何在家自愈,都生動地刻畫了出來。網上廣受詬病的婆婆要求孫子改名的問題,其實是戲劇衝突及人物轉變的體現。完整看下來可以發現,劇中也將這一封建糟粕,放置在了被批判的位置。所以「宣揚封建迷信」這頂帽子,是莫須有的。
其三,是對「春秋筆法」的嫻熟運用,許多網友指出《最美逆行者》內容失實,對抗疫英雄形象進行了無端抹黑。而被「抹黑」的,恰好都是女性工作者。
兩句臺詞引發的禍端,一句是武漢運輸隊長的:「報名的都是男同志,女同志是不是也出一個呀?」;另一句是華院長的:「你一女同志,在旁邊配合就好了。」
聽起來輕描淡寫,兩個片段加起來也不足一分鐘,但卻成為了《最美逆行者》的致命傷。儘管後期劇中對肖寧、小星火等女性英雄的刻畫也比較出彩,但瑜不掩瑕,依然沒能避免《最美逆行者》成為眾矢之的的命運,甚至有不少曾奔赴一線的白衣英雄們,發聲表示劇情的嚴重失實。
往小處說,這是主創人員性別觀念落後,導致的無意之舉。但往大處說,也可以被解讀為顛倒是非黑白,從細微處入手,在潛移默化中抹殺女性功績。據媒體真實數據顯示,疫情期間,支援湖北的4.26萬醫護人員中,女性佔2/3。護士中有90%為女性,女醫生的佔比也高達60%,雷火神山的女性工人近一半。
肩負著首部抗疫題材電視劇的使命,倉促感也從中而生。醫學常識上的漏洞百出、對戰疫場上的失實刻畫,是《最美逆行者》自刎的一刀。女權主義的顯微鏡,以及將男女性別推向對立的「極端女權」,是將《最美逆行者》的弱點進行病毒式傳播的助力。
兩權「相害」
對於《最美逆行者》引發的巨大爭議,該劇的執行出品人白一驄做出了回應。
「故事是故事,價值觀是創作者賦予作品的。而創作者賦予作品價值觀,和最終觀眾能夠體會到的價值觀,不是一樣的。」
「我們有一句話是這樣:『你只要有6行字,哪怕你是個聖人,我都能把你扒得體無完膚』。如果我想要在你的內容中,找到去攻擊和談論的點,或者和自身價值觀相悖的地方,是個非常容易的事情。解讀是一個非常私人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創作者來講,只要管好自己的創作就好了。」
「至於觀眾如何去解讀和評價作品,創作者不要太過於在意,否則心態就『崩』了。」
這番詭辯論式的回應,再加上豆瓣、知乎的評分、評論渠道,在同天完全關閉,引發了軒然大波。畢竟對於網友而言,這是一次話語權的剝奪。豆瓣鵝組關於《最美逆行者》評分關閉的帖子中,「欲蓋彌彰」、「掩耳盜鈴」、「言論自由」的聲音比比皆是。
網友對《最美逆行者》的態度,也從群嘲徹底轉向了眾怒。
事態發展至此,上文中提及的常識錯誤、封建思想、以及「爹味」滿滿等,都漸漸淡出了輿論場,女權和話語權,成為了這場單方面戰爭中的「相害」兩權。
在女權主義興起的當下,撞上大眾「槍口」的劇作,不是個例。與《最美逆行者》為同一班底產出,且豆瓣評分同為2.4分的《娘道》,就是其中之一。女主瑛娘的口頭禪:「我這條賤命算什麼,我一定要給二少爺生兒子」,被網友定義為「物化女性、重男輕女」。儘管收視成績斐然,但在新生代力量為主力軍的網絡戰場上,《娘道》中契合角色生存年代的價值觀,還是將《娘道》推向了人人喊打的境遇。
同樣被「狙擊」的,還有在最後一集因為「抨擊女權」,而口碑爆跌,豆瓣評分從8.5分降至7.4分的《我是餘歡水》。但《我是餘歡水》更像是被誤傷的一方,劇中所謂的「抨擊」,僅僅是綁匪口中的「男女平等,你們天天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呀」。
到底是「真反動」還是「冤假錯案」,現在進行探討,已經失去了意義。女權主義這塊敏感地帶的警戒線,已然拉起。
但現實不等同於真理,正如《最美逆行者》評論區中的網友所說:「最重要的是,這些偉大的人,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少。」
消除劇中劍拔弩張的男女性別對立,擦亮雙眼讓子彈飛一會,不再動輒以女權之名開火,是劇方和網友,需要做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