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趙興環看世界,今天為大家帶來新一輪的娛樂資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閃亮的電影明星。20世紀80年代,銀幕上的硬漢楊在葆,因其高大的身材和英俊的外表被稱為「中國"的高倉健」。
當時,楊在葆不僅憑藉電影《血,總是熱的》成為金雞獎和百花獎的雙料冠軍,還登上了象徵最熱門人氣的《大眾電影》的封面。
但是,縱觀他的過去,在現實中,他的人生遠比電影起伏更大。
屏幕上的硬漢,現實中1歲喪父,36歲入獄,47歲喪妻,61歲兒子確診尿毒症。在過去的10年裡,他拒絕拍攝。
今天,柴叔帶你進入楊在葆「艱苦」的生活。楊在葆1935年出生在宿州市安徽省。
一歲多的時候,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在家裡,只有不識字的母親獨自帶著四個孩子生活。
他是家裡最小的獨子,但他沒有被寵壞,這是他應得的。反而經常被母親教育成為家庭中的「靠門戶」,也就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因此,楊在葆從小就知道如何忠孝,如何與生活的變幻莫測作鬥爭。因為楊在葆從小就熱愛表演,所以他一直在學校擔任文化和娛樂部長。
然後,在老師的建議下,一隻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楊在葆,從農村隻身來到上海,順利進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雖然考試進行得很順利,但去楊在葆學習的道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楊在葆幾乎輟學,因為她的母親是唯一的收入來源,整個家庭非常貧困。
最後,是老師為他申請了每月2元的補貼,楊在葆得以完成學業。
1959年,畢業後,楊在葆被分配到上海青年話劇團,成為一名戲劇演員。
1963年,他和第一任妻子夏啟英,結婚後,他們在一起生活了五年,生了一兒一女,這構成了一個「好」字
漸漸地,憑藉他高大帥氣的外表和高超的舞臺表現力,他開始進入電影圈,並在出演了多部電影後一舉成名。
正當家庭幸福、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楊在葆捲入了一場風暴。
1971年,36歲的楊在葆被誣陷「現行反革命」被抓捕入獄,了4年零3個月零14天。
從一個著名的電影演員到入獄,以及天地之間的差距,楊在葆再次意識到人生的無常。
然而,被監禁後,楊在葆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監獄外的妻子和孩子。因為不想妻子受到牽連,楊在獄中主動提出離婚,但妻子堅決反對。
都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但現實中有人選擇一起面對災難。楊和他的妻子夏啟英,都是安徽的老鄉,也是戲劇團的成員。
一個是帥氣的電影明星,一個是劇團的頂梁柱,兩個年輕人自然走到了一起。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原本熱愛的生活。成為反革命家庭成員後,夏啟英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和母親,靠每月60元的工資艱難度日。
她的腎不好,最終在生命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下發展成尿毒症。經過四年的風風雨雨,楊一直在等待家庭團聚,但他的妻子又生病了。他只能一邊拍戲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養家餬口。
大年三十,全家團圓,夫妻只能在醫院裡度過。這時,楊總是想方設法逗妻子開心來減輕她的痛苦,表演嶽飛和李自成
1983年,夏啟英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他的心臟嚴重衰竭。
楊現在知道他愛人的時間不多了,他永遠和他在一起。他的妻子一生清白,所以他提前準備了一件白色的禮服為她送行。
在去世後,在《鮑》中寫了一副輓聯:「一生清白無媚俗,遇難時節有傲骨」,以示對妻子的思念。
剛剛經歷了喪妻之痛的,楊在葆身上迎來了事業的巔峰。
1984年憑藉電影《血,總是熱的》獲得金雞獎和百花獎。
然而,他越是成功,就越覺得妻子為自己做了什麼。
所以,他把兩枚獲獎獎章和妻子的頭髮和梳子放在棺材裡作為紀念。
離開的人總會離開,活著的人會繼續活著。中年喪妻之痛並沒有在寶寶打敗楊。
他再一次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演出中,另一方面又主動承擔起贍養婆婆的責任。
為了不讓婆婆覺得自己是寄人籬下,把自己的工資卡給了婆婆在寶,直到老人去世。
隨著他深愛的妻子的去世,楊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責任。一對兒女和婆婆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也成了他的「包袱」。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愛情又會悄無聲息的到來。
在拍攝《雙雄會》時,他遇到了比自己小22歲的陳麗明,
性格開朗的陳麗明,很快被冷靜內斂的楊,吸引,並很快向他表達了愛意。
然而,年齡差距,加上兩個孩子和一個老人的負擔,讓楊保持沉默。
他認為自己是個好人。他不想在智力上耽誤年輕漂亮的陳麗明,但他無法在情感上克制自己內心的愛。1986年,他們結婚了,沒有房子,沒有婚禮,沒有祝福。
婚後,楊在葆和陳麗明彼此相愛,分擔照顧嶽母和孩子的責任。
不久後,他們的小女兒出生了,給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歡笑和活力。
過了大半輩子,我覺得是時候分享我的家庭了。然而,生活的打擊突然又來了。
1996年,獨子確診尿毒症。這時,楊在葆已經61歲了。
世界上最可悲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然而,習慣了苦難的楊在葆,很快就從悲傷的情緒中站了起來。
他勸兒子:「你不要太在意疾病。老弱病殘很正常,但任何時候都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表面上,楊在葆很輕,但在他兒子確診的那天,他從早上9點開始寫書法,一直寫到凌晨2點。
壓抑和克制是他一貫的生活態度。
楊在葆知道為生活哭泣是沒有用的,他只能克服一個又一個障礙,直到生命的盡頭。
父親樂觀堅強的性格早就被兒子遺傳了。他死了八次,開了六次腹腔,一周透析三次。
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兒子不僅對自己的病情做出了樂觀的反應,還開始嘗試以編劇的身份寫劇本。
楊在葆總是說「他的兒子是他的驕傲」,但為什麼他的父親不是他兒子的支柱?
這一年,楊在葆已經85歲了,但依然精神奕奕,風採依舊。
2007年,他拍完《臥薪嘗膽》後,作品沒有發表。
事實上,這些年來,船員們一直在找他,但他拒絕了。
第一,劇本不適合他;其次,有些腳本不夠真實。他曾在採訪中說:「我不拍劇」。
即使時代完全變了,還是有人堅持自己的初衷,哪怕不再年輕。
2019年,在金雞獎頒獎典禮上,楊在葆獲得了「文聯, 中國".終身成就獎電影藝術家」的榮譽
回顧一生,他經歷了高潮和低潮。他失去了父親,進了監獄,失去了妻子,兒子得了尿毒症。生活似乎對他考驗很大,但他看不到苦難之後的頹廢。他總是微笑著對待生活。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到世界的真相後熱愛生活」,這正是楊在葆生活的寫照。
現在他已經不表演了。在享受退休生活的同時,他每天都寫書法。他還組織了一個書畫院,幫助那些默默無聞的書畫愛好者。
他嘲笑自己是一個大齡青年,說「讀完所有關於千帆的書,當他回來時,他還是一個少年」,也許就是這樣。
在了解了楊在葆的生活之後,柴叔再次感嘆「生活如戲,戲如人生」。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有的人選擇了放棄和妥協,有的人選擇了堅持和抗爭。董卿曾經說過:「他們說人生有六個字,前三個是,不要害怕,後三個是,不要後悔,努力去做」。願你我此生無懼無悔。
(本文原創文章禁止洗搞搬運,文:趙興環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