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說的就是對?論臺灣創業優勢的天時、地利、人和

2021-02-25 我愛臺灣

關注「我愛臺灣」微信平臺,給你一百個喜歡臺灣的理由

微信ID號:ILOVETAIWANSOMUCH

(轉自Dcovery)

【本文作者為 TS Media Group 執行長 貝克菜】

看到網友轉PO一個外國人發言攻擊臺灣的創業環境,讓我看到了非常生氣,決定寫一篇文來反擊,同時我希望能導正「臺灣創業環境不友善」的觀念。 最後,我希望這篇文能夠帶來的是正面的能量。

==========分隔線==========

先說一點我的背景。我 13 歲唸完臺灣國一時因為家庭因素去了美國,接受了美國高中、大學的教育。高中開始打工,大學時半工半讀。畢業後我去過IBM、杜克大學醫院、Verizon Business 上班,所以基本上美國的大中小企業我全待過。

第一間公司成立時我24歲,第二間成立時26。

第一間由原本的行銷公司,轉型為自創品牌,自創品牌經營到現在快6年。由於需要很多外包,所以合作的外包公司包括美國,歐洲,羅馬尼雅,印度,臺灣,大陸,菲律賓等等 (至於哪個國家的人素質好CP值高,這我也很清楚,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28歲時,我的品牌稍微穩定一點,該外包的都外包,該自動化的都自動化了,每天基本上要處理的只有雜事,這時候我確定我所有事情都可以遠端處理,我就決定搬回臺灣,到目前為止我在臺灣住了五年。回來沒多久請了個工程師跟工讀生把美國公司用SOP方式打理好。直到去年,我接手了一間臺灣新創公司的營運,所以又多請了幾個人。半年來也營運得不錯,營業額有破千萬。現在在幫朋友建立第二間公司。

我們核心團隊就四個人,營運著3間公司(不包含兩個合夥人跟他們底下的兩三個員工),我住高雄,員工全部住臺北在家工作。

背景到此為止,接下來我開始分析臺灣的創業環境。

==========分隔線==========

臺灣,我只能說,是一個佔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創業天堂。 (除了一些金流跟政策上的小困難要克服)

天時 –臺灣鼓吹創業風,政府補助很多,再加上臺灣的稅率跟歐盟,美國相本,簡直不能比。

地利 – 創業,不外就是兩種,服務型創業跟產品電子商務。

我先說服務型的創業好了(非我強項,所以可能不是100%正確)。 新創服務型創業大部份一開始是沒有營利的,所以比較需要多一點的資金才能夠轉動。 (服務架設,人才跟第一批使用者的獲得)

人和 – 接觸過這麼多的外包後,我發現臺灣的人才,「絕對」不輸歐美人才,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你產品規格要開好,然後你要做某方面的引導。 (也是一個領導人該做的事)

臺灣在技術,的確是落後歐美一小節,但是我不認為這是人才不夠優渥,我個人認為是因為語言上的障礙。很多技術跟服務其實先開發出來的都是歐美,所以最早期只會有英文資源。畢竟英文不是臺灣的母語,所以臺灣工程師在接受上還是會感到某方面的吃力。但是只要技術一成熟,開始被翻譯成中文時,臺灣人在迎頭趕上的速度,及之後的轉向開發,真的是看了都會覺得吃驚。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神級的工程師,他們英文講不好,可是看API文件、國外論壇、甚至原文書籍,幾乎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們也知道,很多新資訊只有國外有,他們知道要去哪裡挖掘。這些,就是臺灣人才強大的地方。所以,你只需要做某方面的引導

另外一點,不用我說各位也知道,美國請一個工程師,我之前住北卡跟德州,一個工程師的薪水一個月15萬臺幣跑不掉,更別說矽谷了。國外請一個,臺灣可以請三個。CP值來講,臺灣簡直是爆表。國外請個全端的月薪要25萬臺幣起跳,我臺灣可以直接切開,請個設計,前端跟後端,一個月了不起 15 萬,只要溝通做好,一樣如魚得水。

有多少外商公司是直接把RD創業團隊設在臺灣,理由再明顯不過了。

接下來講產品電商型創業。

電商型創業的成敗,決定在於你的產品有沒有市場,所以找產品,是你電商創業的成敗關鍵。

美國這幾年很流行阿里巴巴找貨,Amazon寄倉型的微創業,這模式創造了不少成功的美國公司。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可是各位知道這模式有多大障礙嗎?

很多大陸工廠英文不好,外國人中文不行,溝通是個問題。

阿里巴巴上很多騙子收了錢直接消失。

阿里巴巴上很多爛工廠,出了貨完全不符合規格。

還有產品到歐美的運費?

可能很多人沒辦法知道有多少外國人走這條路是鎩羽而歸。去各大Amazon創業論壇、facebook群組走一圈,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比比皆是,同樣戲碼天天上演。

我美國朋友就很怕工廠騙他們,請我去幫他們溝通,出機票錢請我去幫他們驗貨。 就只因為他們真的沒有這個本事自己到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的國家去做這樣的事情。

各位有想過這些細節,對一個新創的電商公司有多重要嗎。基本上這些細節是可以直接左右一間新創公司的生死。可是對臺灣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地利。

語言通,溝通完全不是問題。

大陸很多產品展,直接飛過去看。找產品,直接進一票進來測試,成本運費都不太高。

工廠產品製造好,直接飛過去驗貨,不好直接拒收重做。

在臺灣創業,你可以直接把你的風險用最少的錢跟精力降到最低。 這邊[創業環境]可能不好,但是光這邊的地利跟先天條件,就打趴了半個世界。

風險控管,不就是創業起步最重要的嗎?

再來是第一批使用者的獲得。

服務型創業也好,電商創業也好,等你產品好了系統蓋好了,你要做的就是獲得第一批使用者跟開始找人買你的產品。

我們今天是創業,不是開課,開課很簡單,舉個手旗子搖一搖,課就滿了。可是創業不一樣,我們要做的是把我們創造出來的產品/服務,送到每個需要的使用者手上。我們要做的是徵服世界。 ‪#‎World_Domination

第一批產品/服務出來時,最難的是什麼?找出你的產品/服務客戶群輪廓。這時候你要下廣告,用廣告來換取數據資料,要知道到底哪些人會買單你的產品跟服務。你要執行的是AARRR裡面的A,Acquisition ‪#‎Growth_Hacking

給各位一點廣告費上的細節好了。

東南亞的廣告費是臺灣的一半,歐美的廣告費是臺灣的2.5倍到3倍。臺灣起步,產品/服務輪廓,客戶群都抓定了,再去擴散到其他東南亞國家,最後再以優化好的廣告,網站跟穩固的基礎去打歐美。 或許民俗風情會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會用同樣產品跟服務的客戶群差異不會太大。

各位知道這樣走,可以為剛創業的你,省下多少錢嗎?

今天我沒有家財萬貫,我沒有天使投資,我是一步一腳印的走,我只能走精實創業路線,在臺灣成立了兩間公司,臺灣的環境跟廣告費讓我覺得資金上真的完全不是太大問題,因為風險可以沈穩控管,人才CP值高,廣告費便宜讓新公司容易獲利。

對於懂中文的你跟我,在這塊寶島上佔盡了這邊的天時地利人和,你真的覺得還有比臺灣更好的創業地方嗎?

可能矽谷吧,如果你的目標是加入別人的創業團隊或是你有龐大的資金想要拉攏第一線的人才。

==========分隔線==========

接下來是帶著個人情緒抨擊某人翻譯分享的那篇文了。

我為什麼會這麼不爽,因為當你看到一個外國人評判自己國家的環境時,你不抵抗,還鼓吹,翻譯跟分享。這到底是什麼心態? 其實很簡單,這就跟翟本喬說的一樣,外國人那篇是情緒性的發言,而翻譯還鼓吹的那個人,基本上就是認同,而且就剛好是文中形容的那種人。

這種人真的是我最不齒的,爽爽利用資源,還要轉頭咬自己人一口。 喔,對不起,我好像錯了,資源你可能沒用到,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怎麼樣好好的運用這邊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很多人也跟我說他們看了那篇文其實很有感,我也很清楚為什麼。因為反映的都不是創業家,都是上班族,他們在上班時,公司的制度跟環境造就了員工們的鬥爭與環境的低迷。

但是一間公司的環境制度好壞,決定於公司的執行群,當公司環境如此時,執行群真的該好好檢討問題在哪裡。人家來你公司上班不過就要兩樣東西,金錢或是舞臺,當你的公司兩樣都無法滿足時,你就會有滿山滿谷的問題。

但是,公司制度環境不好,不代表創業環境不好啊,兩者不能同日而語,這到底有什麼好比的?我只能說,如果你在一間很糟糕的公司上班,然後你有創業的打算。請你好好看清楚你上面的執行者是什麼樣的人,以後不要變得跟他們一樣就對了。

希望這篇文有徹底的讓各位知道臺灣創業環境的優勢到底在哪裡,給大家帶來些正面的希望與能量。至於這邊創業的劣勢,當然有,但是沒有一樣是沒辦法克服的,所以我就不寫了,各位創業時可以自己去摸索,因為都不會是致命傷,可能會讓你小跌倒,但是小跌倒是ok 的,因為畢竟跌倒後再爬起來時學到的東西最實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平臺「我愛臺灣」;

如果你想找小編聊聊,可以回復「小編」給小編哦!

相關焦點

  • 臺灣主播的大陸網紅「修煉秘籍」
    朱慧寧笑著總結創業經歷。2016年,還在臺灣的朱慧寧受到社交平臺的邀請,進行了「觸網」初體驗。通過直播,她帶著網友們參觀了日月潭、臺北101等臺灣地標景點。甜美的笑容、開朗的性格、有趣的談吐,使得她獲得不少關注,第一個月就收入8萬元人民幣。彼時,大陸網絡直播行業方興未艾。「我有預感,應該順應這個時代風潮,到大陸去,開始真正的創業。」她說。
  • 臺灣青年「創業之星」亮相 福建成兩岸創業熱土
    在23日的頒獎儀式上,共青團福建省委副書記陳濤對榮獲「創業之星」的臺灣青年表示祝賀,希望他們能夠帶動更多的臺灣青年才俊來閩投資興業,在改革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譜寫創業傳奇。陳濤還介紹説,在過去的半年裡,共青團福建省委建立了針對服務臺灣青年創業的福建101網站以及服務團隊;聯合臺灣青創總會、青商總會等社團組織,兩次赴臺開展創業宣講交流活動;與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合作,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福州成臺灣青年創業就業熱土
    來自臺灣新北市的陸子鈞,已攜帶「環保輕石」項目入駐福州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  福州市副市長杭東5日告訴中新社記者,截至目前,包括福州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在內的10多個臺灣青年創業基地累計已吸引190個臺灣青年創業項目入駐(含簽約項目),有220多名臺灣青年在園區創業、就業、實習。
  • 臺灣青年 到溫州創業正夯
    臺灣人在當地的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不論是創業階段的註冊申請,政策支持或是個人居住生活,都能夠得到暖心的答案與助力,青年教師鐘振忠就是其中的一員。樂高補習班 鐘振忠創業第一步67年次的鐘振忠是交通大學機械系博士,過去是新竹科學園區的「爆肝」工程師,四年前來到溫州,成為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的教師。
  • 焦點│生醫掀創業潮 臺灣當種子
    記者曾學仁/攝影 創新創業局勢瞬息萬變,創業導師與專家昨(30)日直指,未來十年,生物科技、醫療將面臨最大創新創業潮;「醫療」將成為臺灣的新名片,由於擁有醫療資料庫的優勢,將可跨足大陸市場,布局全球。 經濟日報、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主辦的「點亮創業之星,走向全世界」論壇,昨日在臺北集思臺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 臺商情報│創業創新 優秀臺灣學子嶺南行
    特派記者郭玫君/攝影第三屆「廣東優秀臺灣學子嶺南行」25日舉行開營儀式,今年以青年學子創業夢為主題,近百名、來自八校在廣東就讀和工作的兩岸師生,將赴東莞、韶關、佛山、江門、肇慶等地參訪臺資企業並與臺協座談。今年8月赴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任教的臺籍教師白乃遠,在臺有10年設計工作經驗。
  • 關注│點亮創業之星論壇 三大路障要先跨越
    專家分析,臺灣的創業環境有三路障要先克服:法規限制、商標註冊、貼近消費群;對於近期熱議的自由經濟貿易區,也應在區內限制鬆綁,先行先試,不用防弊思維看創業。 ,臺灣金融法規限制多不利創業,舉英國的TransferWise為例,提供讓民眾以實際匯率向國外匯款的功能,創業不到十年就有35億美元估值。
  • 直播帶貨帶出了臺灣青年大陸創業的新節奏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產品是牛軋糖。目前在浙江傳媒學院就讀的臺灣青年張允鴻,對直播帶貨非常感興趣。他坦言自己喜歡出鏡的感覺,覺得對著鏡頭和大家聊天賣貨是一種非常棒的體驗。他說,他決定以後要好好運用這次在暑假研習營學到的直播知識去積累經驗,爭取成為一個讓廣大顧客熟悉的「阿婆主」,同時讓在臺灣島內的朋友們都欣賞到大陸科技發展的精彩。
  • 臺灣《聲韻論叢》第1-18輯目錄
    何文華:廣州話之聲調423附錄姚榮松:第五屆全國聲韻學討論會議紀要 443竺家寧:第六屆全國聲韻學討論會紀實 457 「重紐、重韻」等現象83餘迺永:中古重紐之上古來源及其語素性質107鄭張尚芳:重紐的來源及其反映175龔煌城: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
  • 臺灣「算命師」的北京創業路
    在做大陸的市場分析時,簡子復發現大陸的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環境很好,這裡有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都對星座和佔卜很感興趣,但是大陸卻沒有專屬於女性的佔星娛樂服務,反而有很多魚龍混雜的算命網站,都是以賺錢為目的。「我認為傳統的技術,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新的變化和做法呢?」這就是簡子復選擇再次創業的初衷。
  • 臺商林子凱:從創業者到創業導師
    畢業即創業,創業第一份工作就是自己當老闆。異於常人的思維,林子凱抱定首次創業必失敗的想法,不斷鞭策自己從失敗中找尋動力和方向。從臺青企業諮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鞋材化工總經理、貿易公司總經理、機電工程董事、地產投資董事到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執行長,廣泛涉獵經營領域磨煉出了林子凱過人的創業膽魄和敏銳的創業思維。
  • 創業港青的北上之路-那些不得不說的事兒
    夢工場的法治和營商環境接軌香港、招攬香港初創團隊入駐、提供一站式創業資源,以及免費場地、創投資金、創業指導等優惠措施,讓Edward馬上意識到,「應該從香港到內地來」。  「香港的客戶比較少,內地市場要大很多,夢工場有很多跟內地投資人接觸的機會,不光可以推銷我們的項目,還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反饋,根據反饋對項目進行調整。」Edward說。
  • 臺灣創業故事│臺北甜甜圈廣州起家 8年開10店
    在臺北華納威秀也開店的林璟均,累積不少經驗可和臺灣朋友分享。他說廣州開店的經驗和臺灣很不一樣,臺北需較大坪數的門面,現場做出最新鮮的甜甜圈;廣州則需要較好的三角窗鋪位,不僅要人流夠,也要提袋率高。他說,那種表面人潮洶湧,但客人只是經過的鋪位不要碰。
  • 臺灣人愛Facebook與LINE,這不就是臺灣又一大商機嗎?
    Facebook自推出打卡(Check-in)功能之後,臺灣就出現了一股「到一遊」的愛現風潮。不少臺灣人出遊,吃美食比打卡。根據資料統計,臺灣目前LINE的用戶數已超過1700萬人次,高居全球第三,僅次於日本與泰國。若依人口比率估算,臺灣人使用LINE的密度是全球第一,臺灣人瘋LINE,每10個人中就有7.3人使用LINE。在臺灣,智慧型手機的持有者平均每天使用LINE的時間為71.8分鐘,遠高於使用Facebook的60.5分鐘,臺灣人瘋LINE的程度可見一般。
  • 服務兩岸創業青年 福建YOU+青年創業社區開業
    再通過對入住人群職業、性格、愛好、特長等方面的綜合篩選,最後按比例配比形成成本最低,功能齊全的創業 互助生態圈。該社區中聚集了創新思想、人才、資金、産品、技術等創業要素和行業資源,既快速解決了青年人初入社會人脈圈群的問題,又用最低成本的模式解決 了創業者對創業資源整合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
  • 趙怡:臺灣優勢快流光光
    感到心驚的是,眼中的大陸不僅在「硬實力」上領先臺灣,就連我們引以為傲的「軟實力」優勢也在彼進我退中消蝕大半。舉幾個身邊的例子。過去大陸的流行音樂十分貧乏,除了民謠小調,就是愛國歌曲。常聽老一輩的人說,他們頭一回接觸到「真正動聽的曲子」乃是從臺灣空飄入境的鄧麗君卡帶,那種「乍聞仙樂瓊音」的美妙感受迄今記憶猶新;至於80後的中生代,多半是在門戶開放後伴著港、臺歌手的快節奏成長的;惟近年來,大陸本土藝人紛紛出頭,放眼舞臺上,盡是年輕俊秀、才氣縱橫的表演者,不僅熟稔音律、精於彈奏、能歌善舞,應對談吐也雍容得體,故能迅速擄獲新世代的品味。影響所及,大陸歌壇的「港臺熱」已逐漸退燒。
  • 大陸各省對臺20-45歲創業青年之創業優惠政策(不得不看)
    大陸積極對臺招手,你對赴大陸創業有興趣嗎?
  • 「若改變不了臺灣,至少別連累下一代」──青年沒有未來,出走的「臺勞世代」
    去美國就不用說了:亞裔的少數族裔就是二等公民;就算是去中國大陸,臺灣人也不像當年有優勢了。如今在上海的臺灣人圈子有句笑話:「二十年前臺灣人來大陸,是當臺商;十年前來,是當臺幹;現在來,是當臺勞。」當然,我知道大家聽青年出走的議題也聽到挺煩的了。所以我們先不講臺灣,來聊聊西班牙。其實臺灣正在發生的,也不是多新鮮的事情,西班牙在幾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了。
  • 評論│世大運照亮運動魂或臺灣魂?
    這場國際運動盛事,像上天賜給臺灣的一個驚喜:開幕雖演出示威鬧場,社會卻因此更凝聚;人們原對賽事興趣缺缺,卻因臺灣選手的傑出表現而點燃運動魂;有些人本來對花大錢辦比賽不以為然,現在卻因自豪感高漲而覺得物超所值。經過這場世大運,臺灣舉辦大型國際活動的能力已無庸置疑。中華代表團選手這次的精採表現遠超乎預期,讓人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