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4: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助力打好改革「百日攻堅」戰,切實提升我市改革攻堅工作的知曉率、關注度和群眾獲得感,濰坊發布特開闢「聚力重點改革攻堅」欄目,聚焦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探索,總結推廣我市改革創新成果和亮點經驗,充分凝聚改革共識,營造攻堅氛圍,助力全市改革攻堅向縱深發展。
深改攻堅不畏難 創新求變勇爭先
——訪昌邑市委書記、市委深改委主任呂珊珊
近日,昌邑市委書記、市委深改委主任呂珊珊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昌邑市認真落實中央改革部署和省、市改革要求,從9大領域發起「10+31+124」改革攻堅行動,以改革「關鍵一招」助推高質量發展。1至10月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民間投資、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各項貸款餘額等指標增幅居8縣市前3位。
呂珊珊說
為運營好、發展好今年首次招生的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昌邑市積極順應職業教育改革要求,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改革創新。
一是創新學院辦學模式
採取混合所有制辦學,既充分激活社會資本活力,又有效提升辦學質量。
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實行訂單式培養、學徒制教學,實現「學生」到「員工」的無縫銜接。目前,已與海信集團、濰柴集團等30多家大型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5G通信策劃者之一劉韻潔擔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大數據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聯通前副總裁姜正新擔任榮譽院長,引進美國史丹福大學康鵬等13名博士為學院學科帶頭人。
三是創新產教融合發展模式
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戰略合作夥伴——偉東雲教育集團深度合作,建設總投資100億元的產教融合示範區,與中國聯通、北京金山雲、江蘇匯博機器人等達成合作意向,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打造產業高地、活力之城。
呂珊珊表示
昌邑市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實施「三化」融合模式,引導黨員、群眾和各類組織參與村莊事務,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蹚出了基層治理新路子。
黨員管理「項目化」
將村級重點工作分解成若干項目,黨員以認領項目的方式參與村級工作,將項目認領、完成情況作為評價黨員的重要依據。目前,該市共確定各類黨員項目5458個,認領項目的農村黨員達2.1萬餘名。
群眾管理「網格化」
該市690個村莊以街、路、巷、房為界劃分網格4213個,選優配強網格長、網格員,實現了「全村一張網、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各類組織管理「功能化」
實施「支部+各類組織」工作法,由黨組織引導各類組織完善章程、規範運行、發揮效能,使其成為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可靠力量。
目前,昌邑市共規範各類經濟、文體組織3176個,開展為民活動2.3萬多次。「三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深度融合、相互促進,把黨員、群眾、各類組織與黨組織緊密粘合起來,形成基層治理「新力量」。該做法成功入選「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納入山東省首批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驗任務。
呂珊珊說
為改變昌邑市北部鹽鹼地產出低、收益差的狀況,該市主動對標「三個模式」,創新路徑,整合資源,建設了青阜農業綜合體項目,把一片鹽鹼地變成了沃野屯糧田。
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實施規模化耕作
流轉託管土地4533公頃,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
創新農業管理模式,實施科技化賦能
建成大數據智能控制中心,在田間布設溫度、溼度、蟲情測報等先進設備,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節水5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
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實施融合化發展
延伸麵粉加工、秸稈飼料加工、蔬菜雜糧包裝銷售等下遊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三產融合。青阜農業綜合體已發展成為省內土地經營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基礎設施配套最全、服務鏈條最完整的現代農業綜合體。濰坊市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會、省PPP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會相繼在此召開。
呂珊珊最後說
下一步,昌邑市將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引領,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推進改革攻堅。
一是著眼打基礎、利長遠,在產業轉型、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夯實基層基礎等方面謀劃實施一批改革項目,以改革增創發展新優勢。
二是著眼破瓶頸、解制約,在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積極探索新路徑、新模式,打造一流優質發展環境。
三是著眼創品牌、出亮點,堅持落實上級規定動作與創新自選動作相結合,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為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濰坊日報
編輯|孫小花
原標題:《訪昌邑市委書記、市委深改委主任呂珊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