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2020-12-11 小金錁

《臨江仙·夜歸臨皋》

北宋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不僅在詩、詞、散文、書、畫領域造詣頗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大有研究。

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

《臨江仙·夜歸臨皋》上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又醒,醒了又飲。當回到臨皋寓所時,自然已經很晚了,仿佛是夜半三更了。停在自家門口,聽見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一般。反覆敲門,裡面卻全不回應,只好獨自拄杖聆聽江水奔流的吼聲。家僮的鼻息聲和著江聲在靜夜裡起伏,更顯得夜靜人寂。

《臨江仙·夜歸臨皋》下闋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常常怨恨,身在宦途,這皮囊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能忘卻功名利祿,停止奔競鑽營呢。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予,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該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真想駕起小船隨波流逝,任意東西,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什麼時候,才能夠停止蠅營狗苟,奔忙鑽營呢?大概在某些時候,人都會生出這樣的感覺吧。

這樣的感覺也許出現在零工風餐露宿的某個時刻,突然不明白苦苦在溫飽線上掙扎生存的意義;也許出現在小職員連續加班依照領導意見反覆修改一篇報告的時刻,突然懷疑自己的工作價值及這份工作本身所能創造的社會價值;也許是出現在美.女推杯換盞應酬結束回家的某個時刻,突然發現家中長期空空蕩蕩孤獨無處不在……

人生在世,總不免有這些時刻出現,多想即刻「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將功名利祿、溫飽掙扎、虛與委蛇等拋諸腦後。可是生活不易,總要前行,如何輕易能夠實現「江海寄餘生」的灑脫從容啊。

零工辛苦奔忙,也許是為著家人吃飽穿暖;小職員辛苦工作,也許為著幹好工作不被扣工資攢錢買房好與心愛的她早日有一個小家;美.女疲於應酬,也許是為了拿下一個項目實現晉升加薪,儘快實現財務自.由而已,例如存一筆備用金以防父母生病。

不管是因為自己,還是因為牽掛親友,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繼續奔忙下去,偶爾累了,退卻了,想一想蘇東坡的這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也算得上是一種莫大的慰藉了。

相關焦點

  •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夜歸臨皋》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於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 人到中年不由己,餘生落魄怎復起之《臨江仙·夜歸臨皋》
    那時也是身居異地,頗為不順,猛然間於刀劍相交之中讀到了這句詩,頗為感慨,於是便從這首詞開始,去認真地研究了一番蘇東坡,從他的人生軌跡,還有詩詞歌賦入手,對這位閃耀古今千年的文學巨匠有了更深的認知,對於東坡詞也有了更深的領悟。接下來我們就欣賞這首頗為悲愴的《臨江仙·夜歸臨皋》。
  • 放下他人的過錯,解脫自己的心,讀《臨江仙·夜歸臨皋》
    《臨江仙·夜歸臨皋》宋代: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小白讀詩詞:讀這首詞時,要結合當時的背景。
  •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人原來可以這樣瀟灑地活
    當你心情焦慮低落的時候,不妨讀讀蘇軾的詞,尤其是這首《臨江仙·夜歸臨皋》,我們來看看原詞: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黃州就是現在的黃岡。上闋寫飲酒醉歸。起筆直敘其事,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回家路上,夜已深沉。到了家門前,站在門外,居然能聽到屋內家童的鼾聲。屢次敲門都沒有回應,作者卻並不生氣,拄著手杖去江邊靜聽江流的聲音。由此可見詞人的襟懷是多麼的隨緣自適、灑脫出塵。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扁舟」意象看蘇軾的貶謫心態
    蘇軾筆下出現較多的則是「扁舟」意象,且看下面例子: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菩薩蠻》我夢扁舟浮震澤……明日西風還掛席。《歸朝歡》輕舟短棹任橫斜,醒後不知何處。從上文所舉例子可以看出,蘇軾筆下的「扁舟」意象兼有以上兩個方面。蘇軾反覆使用「扁舟」,意在表達一種強烈的歸隱之志,歸隱意味著離開政治中心和世俗功利,獲得主體的自由,實是一種自由人格精神的象徵。這其實也代表了對眼前的一種逃離,但卻是現實的,是可以達到的,具有主體的能動性,用另一種現實選擇來代替目前的處境,「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也不是特別難以實現。
  • 蘇軾的一首《臨江仙》省身開悟,末二句仙味十足,古雅浪漫
    今天白馬君就和諸位詩友一起來欣賞蘇東坡的一首《臨江仙.夜歸東皋》。 《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寫於蘇軾剛被朝廷貶謫到黃州第三年九月的時候。
  • 蘇軾一首《臨江仙》,本意寄情山水,怎反倒把黃州知州急得跳腳
    某日,黃州城的街頭巷尾,傳起了一句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田間老農,街上孩童,路邊小販,盡皆傳唱。他肩負著監督蘇軾的職責,如果他真如百姓所說「掛冠而去,江海餘生」,那無疑是違反了朝廷對他的禁令。情節嚴重,他必須前往確認!「咚咚咚!」徐君猷急切的敲開了蘇軾家的大門。
  • 李煜的《臨江仙》,蘇軾的《臨江仙》,都不如他的《臨江仙》
    《臨江仙》是詞牌名,原來是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等。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自宋代開始,很多文人墨客都以《臨江仙》為題做詞,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1、《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宋代: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
  • 8首《臨江仙》,每首都經典,驚豔世人千年
    8首《臨江仙》,每首都經典,都有佳句,令人叫絕。讀一讀,你最愛哪首?01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 10句出自詞牌《臨江仙》的千古名句,最後兩句尤其值得學習!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代表詞人有蘇軾、李清照、晏幾道、楊慎等,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該詞牌也留下很多著名的詞篇和名句。1、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蘇軾的黃州歲月:夜飲東坡,長恨此身非我有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一生仕途坎坷,而其在黃州的五年歲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黃州,他在詩、詞、書法等領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和他樂觀豁達的心態分不開。本文要介紹的這首《臨江仙·夜歸臨皋》,正是蘇軾在黃州時所作。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詩,看淡人生,鬱悶時讀幾遍,豁然開朗
    蘇軾最具有江湖氣的一首詩,看淡人生,鬱悶的時候讀幾遍,豁然開朗臨江仙 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對於這首詞,喜愛蘇軾的朋友,可以說非常熟悉,百讀不厭。在詞中,蘇軾依舊灑脫曠達,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笑看人生。
  • 蘇軾喝醉酒回家,門也進不去,隨手寫下一首詞,差點成了逃犯
    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那著名的「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中。蘇軾在黃州經歷了思想上的涅磐,從此,山光水影,月色清流,在他的詩文中都那麼妙趣橫生,有了真靈性。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蘇軾卻因為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差點讓自己成為了逃犯: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 如何像蘇軾一樣豁達?牢記這2句話,心胸一天比一天寬廣
    在黃州,蘇軾不僅先後寫下了名作《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最終還形成了豁達的性格。那麼如何像蘇軾一樣豁達呢?這就需要我們從蘇軾的作品中一探究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正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期創作的一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首詞所展現的就是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以及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詞,灑脫從容,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於是嚮往著能夠面朝大海,如天地沙鷗一樣自由自在;又想像一葉孤舟,漂泊於江海,心無旁騖。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才子蘇軾,也曾心中苦悶。蘇軾被貶黃州時,在一個深秋夜裡,詞人在東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他拄著拐杖,跌跌撞撞往家裡走去。
  • 蘇軾酣醉時寫下一詩,道盡了人生的心酸,說進了中年男人的心坎裡
    這首詞就是《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詞的上闋敘事,下闕抒情。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結尾詞句將東坡內心追求寧靜安謐、一任性情、超然世外的浪漫理想表現出來。現在的中年人,房貸車貸,撫養孩子,贍養老人,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同時壓在身上,少了很多本該有的樂趣。蘇軾的這首詞就用自己的人生哲理之言道盡了中年男人的心酸與無奈。
  • 蘇軾喝醉後寫下一首詞,下片開頭太經典,道出中年男人的心酸
    蘇軾44歲時,因一件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由於太守的照顧,他得以住在黃州城南的臨皋亭。第二年,蘇軾為了養家餬口,在黃州城外開闢了一塊荒地,叫「東坡」。從此,他開始自己活自己。這件事對蘇軾的心是一個很嚴重的打擊,陰影很深,他因此案差點丟了性命!雖然被降職了,也算是劫後餘生吧!
  • 蘇軾夜醉進不了門,跑到長江邊吹風,一首《臨江仙》悟出人生真諦
    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謫居臨皋,在黃州城東南開荒種田,又修了一座「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布衣芒鞋,出入阡陌,過起瀟灑放浪的生活。某一日,他在東坡雪堂中喝高了,半夜才回到家中。結果敲門無人回應,門童已經鼾聲如雷。於是他只得到長江邊吹吹江風、聽聽潮聲,思考人生,然後寫下了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