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王府(固倫和靜公主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蒙古王府。
那王王府亦稱「超勇親王府」。
因最後一代親王名叫那彥圖,王府就俗稱「那王府」。
一 那王府簡介
《王府生活實錄》說法:「那王府,是外蒙古親王在北京僅有的一處王府。」第一代親王策凌的封號為「蒙古喀爾喀大扎薩克和碩賽音諾顏親王」,因有「超勇」賜號,王府亦稱「超勇親王府」;又因最後一代親王名叫那彥圖,王府遂有「那王府」的俗稱。
《燕都叢考》記:「超勇親王府在寶鈔胡同。案:王諱策凌,尚純愨)公主,聖祖十女額附也,諡曰『襄』,配享太廟。按:今其後人那彥圖襲爵,府曰那王府。」
二 那王府格局
那王府在寶鈔胡同西側,坐北朝南,南北貫通國興胡同和國祥胡同。
那王府府門(宮門)三間面南,府門東、西兩側各有角門(阿司門)一座。府門外照例對面是一座影壁,兩側設置石獅、燈柱、拴馬樁和轄禾木。
那王府門內有一座木質影壁,銀安殿建築宏偉、結構緊湊,殿宇均按皇宮形式建築,只是規模小一些。
那王府與京城內的滿洲王府、內蒙古王府相比,蒙古習俗明顯。如:每年臘月二十三,都在府中佛堂院內架設一座蒙古包,中間生一個大火爐,府內的喇嘛和其他人員在親王的率領下,圍著火爐高聲念經。如今,那王府已大部分改建,只有國祥胡同甲2號還保留著當年的風貌。
國祥胡同甲2號原來是那王府中路最北面的兩個並排的院落,現在是街門面北的獨立院落。東院南牆是一座一殿一卷式垂花門,北端有7間後罩房;正房5間,為帶廊起脊瓦房,舉架高大、灰筒瓦屋面,兩側各有耳房1間;東、西廂房各3間,西廂房與西院東廂房為兩卷勾連搭過廳;院子四周有迴廊環繞,中間有兩座放置在雕有海水江涯石座上的太湖石。
西院亦有迴廊環繞,南房3間,頂為大式歇山筒瓦調大脊,四周帶圍廊;東、西廂房各3間;正房5間,兩側各有耳房1間,正房頂為大式硬山筒瓦箍頭脊,前出軒,軒為懸山卷棚頂,面闊三間,前有月臺三出陛,即月臺的東、西、南三面有臺階;西跨院有一座西式二層小樓。
三 那王府歷代主人
1.策稜
博爾濟吉特·策稜(1672-1750),清代前期蒙古族重要將領。博爾濟吉特氏,成吉思汗嫡裔,蒙古喀爾喀部人,喀爾喀臺吉。
他在康熙、雍正年間的平準戰爭中作出的貢獻不可低估。
雍正帝在位時,任命策稜為清朝在喀爾喀蒙古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清朝在喀爾喀蒙古除分封諸王公,編設盟旗外,還在重要地方設立軍政長官,以加強管轄。
雍正十一年(1733),清朝設定邊左副將軍於烏裡雅蘇臺,「詔策稜佩定邊左副將軍印,進屯科布多」。以後,烏裡雅蘇臺城築成,定邊左副將軍開府該城。直到清末,烏裡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為清朝在喀爾喀蒙古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而策稜為首任將軍。
乾隆五年(1740),乾隆帝命策稜勘定喀爾喀各部的遊牧界限,不能越過紥布堪、齊克慎、哈薩克圖、庫克嶺諸地,喀爾喀與準噶爾各守固定的界限。
乾隆六年(1741),乾隆帝因為策稜年老,命移軍駐紮塔密爾。
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終年78歲,諡號襄,入祀京師賢良祠。策稜遺言請求與純愨公主合葬,喪報傳至京師,乾隆帝親自駕臨祭奠,命配享太廟,諡號「襄」,御製詩挽之。
策稜從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策稜一直駐防漠北,對北方邊境的安寧,起著重要作用。
2.那彥圖
那彥圖(1867-1938),字矩甫,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賽音諾顏部人。清朝末年大臣,成吉思汗第二十七代子孫,父親達爾瑪是怡親王載垣女婿。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那彥圖襲第七代喀爾喀親王,又稱「那王」,是光緒小時學騎射的伴讀,大光緒四歲。其嶽父為慶親王奕劻。為了轄制外蒙的勢力,慈禧重用那彥圖,使他與嶽父慶親王奕劻權傾一時,歷任清廷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上駟院大臣等。
1898年6月補授閱兵大臣。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西逃,那彥圖率兵沿途保駕,「護上躬甚至」。
1903年4月,慶親王奕劻升任軍機大臣,把自己原任的鑾儀衛事務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讓其女婿那彥圖充任。
1905年8月(清光緒三十年),《京話日報》刊文揭露了住在北京北城寶鈔胡同的蒙古王爺那彥圖家中的一件賅人聽聞的醜聞,王爺下令家中的奴僕將一名小妾無故活埋在王府枯井中的事件,文章見報後,那彥圖十分驚慌,為了掩蓋事實真相,那王府裡的人四處活動,威脅恫嚇報館,並且表示願意出巨額廣告費買下幾天的版面,藉以刊登「王府聲明」否認活埋小妾的事實,《京話日報》對於那府提供的巨額廣告費和贊助費拒絕接受,並公開表示「那王府活埋人的事,真而又真,本館訪友(記者)親眼目睹,寶鈔胡同一帶居民一口同音,如有虛假,本館甘認其罪」,那王府無可奈何,那彥圖只好懷恨在心。
1906年9月29日,《京話日報》創辦人彭翼仲因極力宣傳文明進步,揭露野蠻黑暗而惹惱了清廷,報館被封,他本人也被流放新疆,但是彭翼仲敢於伸張正義和拒收那王府廣告贊助則成為當年的佳話。
1909年1月,駐京蒙古王公那彥圖等奏準創辦「殖邊學堂」,並參與創辦蒙古實業公司。
1910年5月,清朝設立資政院,以那彥圖、貢桑諾爾布等蒙古王公為欽選議員;10月12日「蒙古實業公司」正式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11月1日袁世凱組閣,12月24日那彥圖等成立蒙古王公聯合會(亦稱蒙古同鄉聯合會),那彥圖任會長,積極開展抗俄愛國鬥爭;12月26日,由貢桑諾爾布、那彥圖等人領銜,並以「蒙古王公聯合會」的名義,代表內外蒙古全體蒙古王公向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呈遞一件信函,其主旨是「保存君主」,反對共和,阻撓清帝退位;復通電擁戴袁世凱。那場「恢復帝制」的鬧劇中,那彥圖又扮演了一個很不光彩的角色。
清帝退位後,歷任大總統府副都翊衛使、烏裡雅蘇臺將軍(未到任),授上將軍銜,歷次國會議員及1917年臨時參議院副議長,擁袁的共和黨、進步黨理事。
國民黨當政後,曾應邀參加1932年洛陽國難會議,被列為百靈廟蒙政會委員。
3.金寄水
金寄水是多爾袞的第十一世嫡孫,如果不是時勢變遷和家道衰敗的話,金寄水是手拿把攥要襲爵的。按照民俗專家金受申的說法,是「有資格從王府接到宮中當皇上的」的主兒,他也確實在王府中當了近十年的「世子」②,虛齡10歲時曾「恭代」其伯父在除夕家祭與清明掃墓中擔當主祭,有過當王爺的體驗,出府八對宮燈引路,郊遊四輛汽車跟隨。
金寄水的父親死於1923年,其伯父中銓又於1931年因盜賣祖墳裡的陪葬品被判徒刑,下了大獄。
自從金寄水1925年隨全家遷出王府後,就不斷搬家,房子越住越小,乃至成年便只能居於鬥室之中靠賣文為生了,可是,他活得瀟灑。「九一八」事變後,在日本侵略者扶植下,溥儀當上了偽滿洲國的皇帝,成了民族罪人。一些喪失民族氣節的皇族貴胄跑到偽滿洲國去討封,然而,金寄水卻不為所動,並寫詩言志:「午夜捫心問,行藏只自知;此心如皎日,大地定無私。」沈彭年是這樣描寫金寄水當年在東單三條24號居室的:「在這個院落的小小後院裡,有一間依靠西牆南牆形成的直角搭蓋起來的小坡屋。小窗小門,貨真價實的鬥室。住著清代開國元勳睿忠親王多爾袞的『末代世子』金寄水。
金寄水,他把日本鬼子的威脅利誘置之瀟灑的一笑,說什麼也不去祖宗發祥地的白山黑水之間充當『世襲親王』。他挺著一身窮而硬的瘦骨頭,在北京賣文為生,瀟灑地挺到解放大軍浩浩蕩蕩開進了北京城。
那彥圖又因賭場失利,一夜之間將王府以兩萬元押給西什庫天主教堂用於抵債,到期無力還款反而再向教堂神甫包世傑借款7萬元。1931年,包世傑為討債將那彥圖訴至法院,兩年後,那彥圖敗訴,遷出了那王府,租住在豆腐池4號。20世紀40年代,教堂將「那王府」轉給金城銀行、精神病院。
那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