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原著沒有明顯的朝代標誌,在改編成電視劇後,嫁接到了清朝雍正身上。電視劇中甄嬛的經歷,大致跟乾隆的生母「孝聖憲皇后」的經歷類似,所以一般認為電視劇中甄嬛的原型是孝聖憲皇后。
「母憑子貴」是清朝後宮裡面女人經常遇到的事,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典型的母憑子貴。甄嬛的原型(以下稱甄嬛)也是清朝後宮裡面母憑子貴的典型,這個兒子就是乾隆帝弘曆。弘曆不僅讓其母「富貴」,其實也讓其父雍正「富貴」了。
「父憑子貴」的事在明朝的皇位繼承問題上就出現過一次,朱高熾又胖又多疾,本來朱棣是不太看好他的,無奈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長得一表人才,實在是國之儲君。朱棣看到這個孫子非常喜歡,所以就把帝位傳給了兒子朱高熾。康熙帝在暮年經歷了皇子們為帝位爭得頭破血流的系列事件,所以對於立誰為太子康熙一直猶豫不決。
直到康熙看到孫子弘曆一表人才,實在是人中龍鳳,就下定決心把帝位傳給弘曆的父親胤禛。這年弘曆才12歲,《清實錄·高宗實錄》對於這次見面,有過詳細記載:「康熙壬寅,年十二,祗謁聖祖於圓明園之鏤月開雲。見即驚愛,命宮中養育。」
史書用「見即驚愛」描寫康熙看到弘曆的反應,我們從這四個字可以感覺到弘曆真是要外貌有外貌,要談吐有談吐,否則很難讓康熙如此反應。就是這一面,改變了弘曆生母甄嬛和生父胤禛的命運。
有時歷史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其實弘曆的出生就是偶然事件,起因是胤禛得了一場病,病得非常厲害。這個病在那時屬於「時疾」,也就是季節性流行病,有一定的傳染性,所以很多人不願照顧胤禛,奄奄一息的胤禛雖然貴為王爺,也得束手等死了。
然而只有「使女格格」甄嬛,冒著同染時疾的巨大風險,「侍奉殷勤,煎湯熬藥,無不周到」,竟讓胤禛很快痊癒。胤禛看著這個已經進入王府好幾年的使女甄嬛(類似於丫環),覺得她雖然相貌平平,但對自己還是很願意付出的,大為感動……。於是此使女就誕生了弘曆,這年是康熙五十年。
然而甄嬛出身不高,在雍親王王府裡地位很低,所以即便生了兒子,也沒有讓她的地位提高。而且隨著胤禛的病好,慢慢就把她忘掉了。甄嬛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為使女格格,她的命運改變直到兒子弘曆12歲,康熙帝「見即驚愛」,此時已經過了18年。
雍正元年甄嬛封為熹妃,其實此時雍正還是顧慮到甄嬛的地位低。自己是皇帝了,但跟甄嬛沒有什麼感情,所以不願一下把她提拔為皇后。甄嬛當不上皇后,止步於熹貴妃。由此可以看出雍正跟她確實沒有感情,帝王生殺予奪,往往會破常規提拔後宮,沒有破格提拔大多是因為沒有感情。
甄嬛生時沒有當上皇后,18年的付出沒有得到夫愛,只得到了兒子的孝敬。自己的兒子弘曆即位後,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后。甄嬛卒於乾隆四十二年,追諡孝聖憲皇后。她遺囑不跟雍正合葬,證明她跟雍正確實沒有感情,生弘曆只是個偶然。致命的馭民術:讓你總缺「3兩銀子」,便抽走整個民族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