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陳永正,不為書法而書法

2021-02-19 利平收藏

陳永正,字止水,號沚齋。學者、詩人、書法家。生於廣東茂名。曾任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廣東書法院院長。現任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述有《嶺南書法史》,《沚齋詩詞鈔》等三十餘種。



陳永正作品:宋景文春宴行樂家園詩


陳永正作品:朱熹觀書有感詩一首


陳永正作品:張九齡開大禹嶺路記

十多年前曾應好友之邀為陳永正老師編書法集,當時永正老師並不大情願折騰此事,因其向來不慕名利,甘於淡泊,已是堂堂廣東歷來唯一榮任中國書協副主席和時任廣東省書協主席的書壇名家,卻沒有系統出版過個人的書法集,甚至少有發表書法作品。當然這是其個人的選擇,但我卻認為是一種遺憾,因為陳永正老師草真隸篆各體皆能,尤其小字行書更是純熟秀美,頗具骨力,如果沒有系統的書法作品結集傳世,應是廣東文化藝術面貌的缺失,因而與友人極力要求與真誠勸說,方得首肯。於是聯合陳老師的夫人集中精力翻找了陳老師數十年來各種不同書體的作品近百件,力求能綜合反映永正老師「古雅清剛」的藝術風格。從這系列作品中我們可看到其書作巧拙兼施、動靜契合、秀逸剛健而無媚姿俗態,處處流露出典雅靈動的風採和剛正自然的氣息。


陳永正書法集


作者為《陳永正書法集》寫的序言

當時編集過程中,考慮到在書法藝術造詣方面一時在廣東難以找到比陳永正老師更有說服力的名家學者為其寫序,於是提出讓陳老師寫個「自序」,我也自作主張地寫了幾段小文字作「跋」,然後打好書樣送到陳老師處請其審閱和撰寫「自序」,永正老師認真翻閱了一會,刪減了幾幅作品和調整了個別排序後,把我擬寫的「跋」抽出來,改了兩個字,即把篇首標題的「跋」字和篇末「權為跋」的「跋」字改為「序」字,然後放到書冊前面說:「就用你的跋改為序吧,你編的書你寫序就好」。哎喲,這可嚇壞我了,誠惶誠恐諸多推卻,但陳老師卻說,不就出冊書法集嘛,沒什麼大不了的,說行就行……;就這樣推推搪搪之中我這當年的毛頭小子競然為書法大家陳永正老師的第一本書法集寫了「序」。不過,這也印證了永正老師一直在書法上不刻意不張揚的個性作風,他常說自己乃一教書匠,書法乃是學餘遣興而已,他強調寫書法要有真性情真感悟,不要為書法而書法,學養到了作品的形式與格調就自然就到了,否則一刻意一經營往往就造作了。     


陳永正作品:林屋山


陳永正作品:周邦彥詞


陳永正作品:能容乃大

近日,約了陳老師喝個早茶,這是很難得的事,相識相知十多年了,一起外出吃飯喝茶卻屈指可數。陳老師心系學問,清心寡欲,淡與人交往,他說年事日高,現在懶交懶遊,總想安靜地看看書或寫點東西,對索求書法作品者他基本是「六親不認」的,因為他沒有時間與精力應付,也並沒有把自己當成書法家,他認為自己是詩人、學者,書法只是個人的事,是寫給自己看的,是愉悅自身的遣興遊戲,只有寫得滿意了或進步了才想到與同好或朋友分享,並沒有象時下許多人一寫書法就想著成名成家,謀名謀利。當年任國家書協副主席和省書協主席時,履職應酬在所難免,但他並沒有利用職位與書法為自己謀利,書法作品要麼「秀才人情紙一張」送人,要麼潤筆費交到省書協作為專項公益基金。卸任後他拒絕出席許多活動,也不接受錢財求索書法作品,一心撲在學術研究與教學上,直到前兩年才因「中山大學教育基金」資金不足啟筆一年多,每幅作品收取二至五萬元,寫足基金會需要的三百萬元缺口後又封筆了。當然類似我這種「故人」則例外,他說不想再認識新朋友,因為不擅交際,也不好交際,我是以前認識的,相處尚好,屬於「故人」,因而例外。


陳永正作品:鹿柴


陳永正作品:茶詩

我頗好《老子》「上善若水」一章,十多年前曾求他寫「上善若水」,按他習慣可能就是小條幅寫此四字而已,誰知通知我取字時卻寫了滿滿的三大幅《老子》第八章全文,選其最滿意的一幅贈我(該作品刊印在我之前出版的著作上),本次 我又求他寫「上善若水」,意在前後對比,別具趣味。近年來他多喜歡寫成篇小字,取字時以為又是滿滿的成篇全文,誰知卻出乎意料的是四個大字……。就這樣,永正老師總是讓你猜不透摸不著,他人情洞達但卻不按常理出牌,有人想盡辦法求他的字求不到,哪怕高官權貴或富商巨賈;有人有難處有需要難於啟齒時,他卻主動相贈相助。如果是他贈字,你要表達點心意也不容易,因為他不貪財物也不好遊玩,請他外出遊玩固然難,送點小禮物都諸般拒絕,甚至說他如今應是「散物」而不是「聚物」的時候。另外,陳老師不僅不求利也不慕名,之前他就極少接受媒體採訪,不再擔任書協領導後,更是婉拒了所有媒體的採訪報導,這方面,則連我這個「故人」也沒有例外了,我應邀主持羊城晚報「名家話收藏」版面四年多,一直想採訪陳永正老師都被婉拒,版面上採訪過的廣東藝術大家幾乎唯缺此君了。

   


陳永正作品

謙謙君子陳老師清瘦的身軀總是一襲素淨唐裝,鬚髮俱白、兩眸烔烔,儼然一仙風道骨的夫子。文弱的形象卻傲骨其間,過人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傳頌藝壇,影響一方,這就是我所熟悉的學者陳永正先生。

收藏家、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文化藝術的交流處,關注微信號收聽我們的信息。

相關焦點

  • 陳永正談中國書法
    陳永正先生2020年12月23日發出的《見諒書》書之妙道神採為上,欣賞一件書法作品,俗與不俗的標準,就是看作品的神採如何。俗書,就是格調不高的書法。如法度缺失、任筆由體、不符合審美的基本規律等。陳永正認為:所謂「俗書」,是指藝術品格不高的書作。這些書法作品或在用筆結構上,或在章法布局上,或在神氣格調上,每帶有明顯的或難以言詮的「俗氣」、「俗筆」、「俗韻」、「俗意」、「俗格」。陳永正從俗書的形成原因方面還進一步剖析說:沒有掌握好書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欠缺規矩法度,是造成書法「俗」的重要原因。
  • 陳永正 廣東書法述略(下)
    乾隆年間,廣東帖學書法有了長足的發展,一些書家開始擺脫臺閣體書法的籠罩,開創出個人的新路,其中最傑出者當首推蘇珥。蘇氏一生隱居家鄉順德,教書著述,書法藝術上也表現出一種簡樸曠達的風格,信筆而書,不受羈束,其草書古拙厚樸,自然超妙。明清廣東書壇,白沙之後,蘇珥的書法個性是最鮮明突出的,故其書向為粵人所重。其后庄有恭、吳函、蘇膺瑞、陳昌齊、甘天寵等,亦各擅勝場,足以名家。
  • 陳永正:文人風骨 不廢江河
    陳永正在寫字他叫陳永正,一個30多年鑽研傳統國學、潛心著書立說、對枯燥的古文字不改其樂的文人。下個月,他耗時十年寫成的新書《詩注要義》將付梓。謙謙儒者 文人風骨陳永正,字止水,號沚齋,1941年生,原籍廣東省茂名高州市,現居廣州,是廣東有名的詩人、學者兼書法家,曾獲「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他身材清瘦,滿頭鶴髮,身著唐裝,鼻梁上一副老花鏡透出學者的嚴謹。宋代儒學集大成者朱熹有詩云「為有源頭活水來」,提倡「活水」,陳永正為何字「止水」呢?
  • 舞蹈學者彭松書法軼事
    圖1.2011年5月7日彭松在趵突泉,彭元馥攝影 舞蹈學者彭松旁通書畫,書法以篆書見長,書名雖被舞蹈成就所掩,亦不容小覷。』——書法繪畫。
  • 義大利學者研究中國書法與藝術
    義大利學者研究中國書法與藝術 2021-01-04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法,載道之器——著名學者王建梁釋儒道書法一體化探秘
    一位儒雅淡定的學者;  一位白髮染首,頗有幾分道家真氣與佛家靜氣的行者;  他,就是王建梁。  《大眾網》以「琢破鴻蒙,獨樹一幟」為題進行了宣傳報導;中國書法協會原副主席、山東省書法協會主席張業法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且親自撰文《致虛極,守靜篤》——王建梁書法哲學內涵剖析,發表在《光明日報》網。  《人民日報》海外網也以題為《好的書法就應該是好看耐看》,在全球宣傳推廣建梁先生的書法,以及他的儒釋道思想與審美理念。
  • 紀念|學者書法的典範 ——記朱東潤教授
    朱東潤先生(1896-1988)是知名文史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他一直以學者的心態學習和研究書法,其書法作品從不刻意追求展示效果或者別出心裁的所謂創新,絕無絲毫的俚俗之氣。但是,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底蘊以及紮實的基本功,他的書法極具「書卷氣」。
  • 「以書法,造盛世」乾隆的書法
    最重要的是乾隆學派提倡正統派,把張昭這個大臣推到了學者的位置。他在清朝中期領導了宮廷書法的發展,並教育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它可以被皇帝欣賞,並將與趙孟復(遺書「文敏」)和董其昌(遺書「文敏」)並列,被稱為「三代三文敏」,並有傳世畫像,顯示其在清初的領導地位。對一個人好,不足以給他高官厚祿,也不足以把它發揮到極致,讓張昭感激不盡。
  • 他是一代「詞仙」,書法非常有品位,十足的民國學者範兒!
    程千帆先生稱道夏先生說:「精於詞學者,或不工於作詞,工於詞者又往往不以詞學之研究為意,故考訂詞章,每難兼擅,而翁獨能兼之。」夏承燾不僅是著名的詞人、學者,而且擅長書法,其書法作品有獨特的面目、鮮明的個性,是中國近現代學者型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中國書法》:「二爨」書法
    此二碑除具有史學價值外,亦具有很高書法研究價值。2016年第11期《中國書法》在「首屆爨文化學術研討會」相關論文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考察拍攝了大量場景、原碑高清照片。以期將此二碑最真實的面貌展現於讀者面前,為廣大學者及書法愛好者提供研究範本。
  • 田英章書法作品:中書協不接納「田楷」,田英章書法的價值與意義
    說起田英章書法,可以說田英章是三十年多年來中國楷書書法普及第一人,自90年代始,田英章楷書書法就成為幾代人學習楷書的入門之選,他的楷書簡單易學,容易掌握,可以讓初學者,尤其是學生,很快掌握書寫規律,寫出一手漂亮的楷書。
  • 《書法問集》512、陳忠建書法水平怎麼樣,最近想練習書法?
    我個人非常喜歡陳忠建先生對書法的態度,有些時候問題真是隨意了點。【非常喜歡陳忠建對於書法的態度,他的視頻教程非常適合初學入門。目前來看,非常推薦學習陳忠建先生對書法的態度。】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文化學者康震的書法不錯,有「啟功體」筆意,瘦勁挺拔,灑脫飄逸
    在教師這樣一個行業中,有不少寫字好的老師,尤其是在當下,雖然人們對書寫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老師都主動加人了練字的行業,從教師中也產生了一些書法家,諸如我們熟悉的楷書大咖楊華,還有美女教師崔磊等,而他也是這樣一位老師,雖然不以書法家的名號名世,但是書法水平讓人佩服,堪比書法家,他不僅是一位文化學者
  • 文章書法山來見性真——沈尹默書法
    1946年後因不滿國民黨當局,退隱上海,以鬻字為生。解放後先後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文管會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主任等職。 尹默先生的書法,我一直不大敢寫。一來他曾一度作為現代書壇的領袖人物,評論文字已累見報章。
  • 當代著名書法大家吳玉生,鋼筆書法作品欣賞,剛柔相濟,好書法
    鋼筆書法的特色及鋼筆書法創作簡述:鋼筆書家的特色:書有法而不拘法,法外得法而顯我形明明;書有意而不任意,意在有意而顯我神奕奕。書法創新,首先要有創新思維。現代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是一種高級的心理活動。在思維活動中各種心理因素都對思維結果有著深刻的影響。
  • 為啥自學書法容易「走火入魔」,書法教授:關鍵沒有做到這兩點!
    掉進去這些「大坑」,你可能會一敗塗地第一大坑:自學書法我們時常會讀到這樣的文章,「自學」書法等於「自殺」,這在書法上而言絲毫不為過。《書法》內頁第三大坑:學書法不臨帖書法的精髓就在古代的書法名帖當中,很多人學書法只學當代人的字,或者只學自己老師的字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他是義大利人,研究中國書法,打臉書法大師
    他是一位義大利人在中國研究書法,成書法家,被稱為西方研究書法第一人,打臉書法大師,直言:不太接受日本人寫書法那一套。 畢羅,(Pietro De Laurentis),義大利漢學家、獨立學者,1977年出生於義大利,多次留學中國,2007年獲得拿波裡東方大學漢學博士學位。曾任拿波裡東方大學研究員,教授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和中國文學史。「二王」學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 陳凱談創作:書法講節奏,如詩詞講...
    談及對書法探索的見解,陳凱表示,「如果在書法創作中能營造多種矛盾對立面的同時,又能不斷化解為和諧,這樣一幅書法就更有藝術感染力。沒有矛盾的對立統一,平鋪直敘的書寫是沒意義的。做人可以平淡,但是藝術不能平淡。」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長鋒羊毫運筆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廣州,能像陳凱這樣寫大尺幅榜書仿作品的,並不多見。
  • 孫曉雲:誰是書法的朋友?誰是書法的敵人?
    誰是我們書法的敵人,誰是書法的朋友,這個問題是書法事業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書法事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書法朋友,打擊真正的書法敵人。書法是人民群眾的精神糧食。在書法事業中走錯了路,而書法事業就會走下坡路,我們的書法事業要取得偉大的成功,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真正的書法的朋友,打擊我們真正的書法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