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正,字止水,號沚齋。學者、詩人、書法家。生於廣東茂名。曾任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廣東書法院院長。現任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述有《嶺南書法史》,《沚齋詩詞鈔》等三十餘種。
陳永正作品:宋景文春宴行樂家園詩
陳永正作品:朱熹觀書有感詩一首
陳永正作品:張九齡開大禹嶺路記
十多年前曾應好友之邀為陳永正老師編書法集,當時永正老師並不大情願折騰此事,因其向來不慕名利,甘於淡泊,已是堂堂廣東歷來唯一榮任中國書協副主席和時任廣東省書協主席的書壇名家,卻沒有系統出版過個人的書法集,甚至少有發表書法作品。當然這是其個人的選擇,但我卻認為是一種遺憾,因為陳永正老師草真隸篆各體皆能,尤其小字行書更是純熟秀美,頗具骨力,如果沒有系統的書法作品結集傳世,應是廣東文化藝術面貌的缺失,因而與友人極力要求與真誠勸說,方得首肯。於是聯合陳老師的夫人集中精力翻找了陳老師數十年來各種不同書體的作品近百件,力求能綜合反映永正老師「古雅清剛」的藝術風格。從這系列作品中我們可看到其書作巧拙兼施、動靜契合、秀逸剛健而無媚姿俗態,處處流露出典雅靈動的風採和剛正自然的氣息。
陳永正書法集
作者為《陳永正書法集》寫的序言
當時編集過程中,考慮到在書法藝術造詣方面一時在廣東難以找到比陳永正老師更有說服力的名家學者為其寫序,於是提出讓陳老師寫個「自序」,我也自作主張地寫了幾段小文字作「跋」,然後打好書樣送到陳老師處請其審閱和撰寫「自序」,永正老師認真翻閱了一會,刪減了幾幅作品和調整了個別排序後,把我擬寫的「跋」抽出來,改了兩個字,即把篇首標題的「跋」字和篇末「權為跋」的「跋」字改為「序」字,然後放到書冊前面說:「就用你的跋改為序吧,你編的書你寫序就好」。哎喲,這可嚇壞我了,誠惶誠恐諸多推卻,但陳老師卻說,不就出冊書法集嘛,沒什麼大不了的,說行就行……;就這樣推推搪搪之中我這當年的毛頭小子競然為書法大家陳永正老師的第一本書法集寫了「序」。不過,這也印證了永正老師一直在書法上不刻意不張揚的個性作風,他常說自己乃一教書匠,書法乃是學餘遣興而已,他強調寫書法要有真性情真感悟,不要為書法而書法,學養到了作品的形式與格調就自然就到了,否則一刻意一經營往往就造作了。
陳永正作品:林屋山
陳永正作品:周邦彥詞
陳永正作品:能容乃大
近日,約了陳老師喝個早茶,這是很難得的事,相識相知十多年了,一起外出吃飯喝茶卻屈指可數。陳老師心系學問,清心寡欲,淡與人交往,他說年事日高,現在懶交懶遊,總想安靜地看看書或寫點東西,對索求書法作品者他基本是「六親不認」的,因為他沒有時間與精力應付,也並沒有把自己當成書法家,他認為自己是詩人、學者,書法只是個人的事,是寫給自己看的,是愉悅自身的遣興遊戲,只有寫得滿意了或進步了才想到與同好或朋友分享,並沒有象時下許多人一寫書法就想著成名成家,謀名謀利。當年任國家書協副主席和省書協主席時,履職應酬在所難免,但他並沒有利用職位與書法為自己謀利,書法作品要麼「秀才人情紙一張」送人,要麼潤筆費交到省書協作為專項公益基金。卸任後他拒絕出席許多活動,也不接受錢財求索書法作品,一心撲在學術研究與教學上,直到前兩年才因「中山大學教育基金」資金不足啟筆一年多,每幅作品收取二至五萬元,寫足基金會需要的三百萬元缺口後又封筆了。當然類似我這種「故人」則例外,他說不想再認識新朋友,因為不擅交際,也不好交際,我是以前認識的,相處尚好,屬於「故人」,因而例外。
陳永正作品:鹿柴
陳永正作品:茶詩
我頗好《老子》「上善若水」一章,十多年前曾求他寫「上善若水」,按他習慣可能就是小條幅寫此四字而已,誰知通知我取字時卻寫了滿滿的三大幅《老子》第八章全文,選其最滿意的一幅贈我(該作品刊印在我之前出版的著作上),本次 我又求他寫「上善若水」,意在前後對比,別具趣味。近年來他多喜歡寫成篇小字,取字時以為又是滿滿的成篇全文,誰知卻出乎意料的是四個大字……。就這樣,永正老師總是讓你猜不透摸不著,他人情洞達但卻不按常理出牌,有人想盡辦法求他的字求不到,哪怕高官權貴或富商巨賈;有人有難處有需要難於啟齒時,他卻主動相贈相助。如果是他贈字,你要表達點心意也不容易,因為他不貪財物也不好遊玩,請他外出遊玩固然難,送點小禮物都諸般拒絕,甚至說他如今應是「散物」而不是「聚物」的時候。另外,陳老師不僅不求利也不慕名,之前他就極少接受媒體採訪,不再擔任書協領導後,更是婉拒了所有媒體的採訪報導,這方面,則連我這個「故人」也沒有例外了,我應邀主持羊城晚報「名家話收藏」版面四年多,一直想採訪陳永正老師都被婉拒,版面上採訪過的廣東藝術大家幾乎唯缺此君了。
陳永正作品
謙謙君子陳老師清瘦的身軀總是一襲素淨唐裝,鬚髮俱白、兩眸烔烔,儼然一仙風道骨的夫子。文弱的形象卻傲骨其間,過人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傳頌藝壇,影響一方,這就是我所熟悉的學者陳永正先生。
收藏家、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文化藝術的交流處,關注微信號收聽我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