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腦出血,是個讓人膽戰心驚的疾病。在腦卒中的案例中,大約有兩到三成的人,都是腦出血。
腦出血是一種和血管病變有關的疾病,其發生和人體內的血糖、血脂、血壓等老三樣也脫不開關係。滿足這 三個條件之一的人,都可能被腦出血光顧。
老年人由於血管功能退化,腦出血的發生率高,危險性也更大。70歲以上的老人,病死率在七成以上,即便是60歲以下的人,也佔了三成左右。
比腦出血更可怕的,不是腦出血本身,而是後遺症。一些老人發現及時,腦出血也許構不成威脅,但其後遺症,卻是難以擺脫的。
腦出血的後遺症,不是簡單的一種病症,而是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問題。其中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偏癱,很多偏癱的老人,寧願離世,也不願這樣毫無尊嚴地癱下去。
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有人確實是偏癱,一側肢體還能靈活運動。也有人是全身性的癱瘓,只能躺在床上,靠家人伺候才能維持正常生活。
腦出血本身,也是腦出血的後遺症之一。和其他疾病不一樣,腦出血不是發作一次 以後就不復發了。而是會在同一個人身上,反覆發作,次次都有奪命的危險,或者是致殘的可能。
在其後遺症中,還 括了人格的改變以及精神失常等類似的精神狀態變化。一旦這種精神狀態的改變,家人無法理解,便會直接影響到腦出血的二次、三次發作。正所謂: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腦出血患者的預後工作,顯然要比治療本身更為重要。應該說預後,才是真正的治療。
首先要幫助患者疏通個人情緒,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腦出血的發生,本就和暴怒等精神刺激有關。如果能確保心態積極,情緒健康,也就減少了發病的可能。
為了讓患者的情緒實現轉變,不把自身的注意放在疾病之上,應該幫助其養成一種愛好。如經常帶其出門散步,一起做家務,多參與社區活動等等。
其次學會讓患者,融入到集中之中。如小區內有其他的腦出血患者,可將他們組建成一個恢復小組。既有共同的話題,也能相互理解,更能相互激勵。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建立起患者的信心。
在團隊的交流和互動之中,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其實也能夠得到更快地恢復。人的語言系統是越用越靈活的,孤獨的治療和康復,顯然沒有團隊之間的協作,更有效果。
最後,在生活中要讓患者逐漸掌握自理的能力,不能完全依靠別人的扶持。不少腦出血患者,在疾病發作之後,不敢鍛鍊,不願活動,不願做家務,更加速了身體各項機能的老化。
如能逐步引導患者自理,從簡單的吃飯、洗臉、自己上下床開始,培養起信心。這對於患者自身的康復,也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