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聖殿騎士團》:十字、刀劍與黃金

2020-12-12 澎湃新聞

《聖殿騎士團》,[英] 丹·瓊斯著,陸大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湯因比(Arnold Toynbee)在闡釋同時代文明的相互接觸時,格外重視歐亞非舊世界的兩塊樞紐性的「交通環島區」或曰「核心區」:一個是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它是伊朗文明、歐亞遊牧文明、敘利亞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中華文明和俄羅斯文明先後相繼碰撞的歷史舞臺。另一個是廣義的敘利亞,它包括北阿拉伯草原、地中海以及安納託利亞和亞美尼亞高原的南坡。顯然,二者都屬於學者所稱的「文明的交匯地」

(阿諾德·湯因比著,劉北成、郭小凌譯《歷史研究》(修訂插圖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346頁;李特文斯基、張廣達《中亞——文明的交匯地》,《中亞文明史》第三卷,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版)

敘利亞肥沃的新月地帶密布多種文明——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都在這片土壤上萌芽。從阿拉伯、歐洲和西北非同時蜂擁到地中海的遊牧民族,最終給敘利亞文明的誕生提供了一個機會,他們創造了拼音字母和一神教。而且,敘利亞從公元前8世紀起不斷被一系列帝國兼併或瓜分,這些帝國包括亞述帝國及後繼的新巴比倫王國,阿契美尼德帝國及後繼的託勒密王朝、塞琉古王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法蒂瑪哈裡發國和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十字軍建立的各公國及其伊斯蘭鄰國,奧斯曼帝國等

(前引《歷史研究》,第348-350頁)

特別是中世紀歐洲教廷煽動基督教君王掀起的十字軍運動,持續約三百年,歐亞非各人群、勢力——西歐基督教世界、拜佔庭帝國、阿拉伯與伊斯蘭諸王朝、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匯集在敘利亞及其周邊世界,共同書寫出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關於1453年拜佔庭帝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大軍攻陷以來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衝突與戰爭(以及「財富之城」威尼斯在數百年東西衝突中的獨特歷史),羅傑·克勞利《地中海史詩三部曲》已然精描細畫地呈現給中文讀者了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2017年版;2020年7月,鹽野七生所著歷史內容與之多有重疊的《地中海海戰三部曲》也由中信出版社翻譯出版)

。而關於十字軍,雖然電影、紀錄片、虛構和非虛構圖書也不勝枚舉,但是從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三大騎士團的角度,忠於事實創作的優美作品似乎還不多見。

丹·瓊斯(Dan Jones)激動人心的新作《聖殿騎士團》

The Templars: The Rise and Spectacular Fall of God’s Holy Warriors,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文版即出,譯者陸大鵬)

或許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他圍繞一個被後人反覆重構而顯得面目不清的「神秘組織」,帶來了關於發生在歐亞非結合部敘利亞及其周邊衝突史的新知和新見。

十字軍東徵史的縮影

如果說從黎凡特轉戰波羅的海的條頓騎士團的歷史是十字軍運動一部側面的「別史」,那麼存續最久的醫院騎士團的歷史則可看做十字軍運動的一部「全史」,而聖殿騎士團的歷史則更多的與十字軍國家耶路撒冷王國這個「天國王朝」的命運捆綁在一起,或許可以說是十字軍運動的主要支脈的「正史」。

丹·瓊斯將聖殿騎士團的興衰榮辱史分為四部,分別命名為「朝聖者,約1102—1144」、「戰士,1144—1187」、「銀行家,1189—1260」、「異端,1260—1314」,基本可概括為聖殿騎士團的起源、發展、轉向、衰亡四個階段。這部著作固然是騎士團作為一個組織的沉浮史,同時也是耶路撒冷王國以及十字軍運動的興衰史。

故事開始時,第一次十字軍東徵(1096—1099)已經勝利,對於西方人而言,最重要的成果是四個十字軍國家的建立,它們確保了從小亞細亞南端至耶路撒冷附近地中海沿岸狹長地帶(拉丁東方)與西歐(拉丁西方)之間的宗教和貿易通道。而西方不斷湧入聖地耶路撒冷的朝聖者時常遭到劫掠和殺戮,促使耶路撒冷王國內部仿照醫院騎士團的軍事修會樣式,建立一支保衛朝聖者的純潔的僧侶武裝。這支最初以「貧苦」為修道特色的騎士團,得名於總部位於所羅門聖殿舊址的宮殿群落中,不過他們日益變得戰果輝煌、炙手可熱,並且富可敵國。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聖殿騎士團首次直接參加的十字軍運動是第二次東徵(1147—1149)。出身塞爾柱帝國的伊馬德丁·贊吉率軍攻克最北邊的十字軍國家埃德薩,這成為新的十字軍運動的導火索。在教皇尤金三世、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二世的領導下,幾支十字軍部隊取陸路,經保加利亞、希臘、君士坦丁堡,穿過羅姆蘇丹國,乘船或徒步前往安條克王國。聖殿騎士團比一般十字軍部隊紀律更為嚴明,因而逐漸從一個精銳的組成部分變成其領導者。如果沒有騎士團,路易七世顯然連走到君士坦丁堡都困難重重。然而在阿卡召開的軍事行動會議上,法王、德王以及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三世、聖殿騎士團互相指責,第二次東徵沒有成功。但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在三十年時間裡,聖殿騎士團幾乎已經是耶路撒冷王國(從伊斯蘭近東開闢出來的天國王朝)的同義詞」。

敘利亞上空風雲變幻,從埃及法蒂瑪王朝崛起的薩拉丁在1167年奪取政權,他出身於遜尼派庫德人,充滿雄心壯志,力圖使埃及、敘利亞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每塊土地都納入囊中。1187年在哈丁戰役中一舉摧毀了耶路撒冷王國的軍事主力,聖殿騎士團大部當然也在其中。耶路撒冷隨後被攻克,不僅「天國王朝」退出了聖地,以聖殿騎士團也丟掉了聖殿。第三次十字軍東徵(1189—1192)隨之興起,英格蘭「獅心王」理查、法王腓力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籌備了自1096年十字軍首次東徵以來最大規模的遠徵軍,他們在地中海港口城市阿卡與薩拉丁大軍展開攻防戰。「獅心王」理查之所以獲得勝利主要原因就是將迅速恢復元氣的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等精銳之師牢牢掌握在手中。

聖殿騎士團在歐洲各地的地產和收入以及教皇敕令的免稅特權,以及他們以武力確保大宗資金往來形成的一流金融服務能力,使他們成為基督教世界君主們的銀行家和財務代理,聖殿騎士團已然不僅是精銳的軍事修會,還是財富驚人的金融大亨。他們的封地和城堡遍布從諾曼第到庇里牛斯山、從西西里到賽普勒斯的廣大區域。1159年亞歷山大三世成為教皇之後,歷代教廷親信圈子裡都有聖殿騎士。尤其是極力主張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徵(1202—1204)的教皇英諾森三世,他讓騎士團擔任稅吏,並建議為東徵四處宣講的教士帶一位聖殿騎士和醫院騎士在身邊。然而,這次東徵在威尼斯商人的慫恿下,放棄取道埃及進攻耶路撒冷的原定計劃,竟無恥地轉而洗劫了東正教的君士坦丁堡,扶植拉丁皇帝登基。聖殿騎士在這一次戰爭只是邊緣角色,但空前強大、富有、人脈寬廣的他們即將在下一次東徵中發揮核心作用。

第五次十字軍東徵(1217—1221)的攻擊目標是埃及和尼羅河三角洲的商業城市,從整個基督教世界集中人力和物力,展開一次大規模的兩棲作戰,這樣的行動需要專注投入、專業技術、大量金錢,其籌劃、執行、後續工作,除了聖殿騎士團還有誰能勝任?拉丁東方的整個戰爭機器與軍事修會一同行動,1218年來自英格蘭、佛蘭德、法蘭西西部、德意志諸邦、奧利地、匈牙利等地的基督教士兵與聖殿騎士們聚集在達米埃塔城外,他們希望攻克這座港口,進軍在基督教心目中有著重要地位的埃及,這也與騎士團大團長提出的削弱薩拉森人從南方為巴勒斯坦提供補給的建議有關。攻城雖然勝利了,但是後續是排山倒海的慘敗,聖殿騎士團和整支十字軍都付出慘重代價,因為他們深度參與了達米埃塔的整個戰役:除了軍事作戰還包括籌措資金。聖殿騎士團早已是整個基督教世界大宗資金移動最主要護送者,他們是手握十字架、刀劍的銀行家。

在第五次十字軍的慘敗之際,基督教世界都在期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出兵增援,不過弗裡德裡希二世真正親臨東方時,已經是數年以後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徵(1228—1229)了。這位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最後一位和近代第一位君主的魅力男人,通過縱橫捭闔的外交途徑,與疲於應對內亂的穆斯林君主卡米勒達成協議,兵不血刃地收回了聖城和聖墓。但是聖殿騎士團對此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渴望的還有所羅門的聖殿——如今仍在穆斯林控制之下的阿克薩清真寺。而且,皇帝在利益分配上有意打壓他們,而偏袒自己的條頓騎士團。不過,聖殿騎士團依舊在聖地逐步演化為獨立自主的軍事實體,在西方則變成一個國際商業網絡,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同時也參與在西班牙教廷認定的十字軍作戰任務。

十字軍國家周圍的穆斯林世界正在不斷演化,第七次十字軍興起時(1248—1254),埃及阿尤布王朝末代蘇丹遭親兵奴隸武裝集團弒殺,這就是馬穆魯克的奪取政權。十字軍和聖殿騎士的頭號強敵就是這支和聖殿騎士團有不少驚人相似之處的騎兵力量,而虔誠無比、富於人格魅力的法王路易九世,未能領導基督教武裝贏得這次東徵進軍尼羅河三角洲的勝利,反而兵敗被俘,就連天文數字的贖金也有一大筆是來自聖殿騎士團。這位死後被封為聖徒的國王,在阿卡停留了四年,與聖殿騎士團精誠合作(法蘭西王室與聖殿騎士團關係達至巔峰),為臨時首都的防禦和治理做出貢獻。他後來又親率第八次十字軍(1270)渡海東徵突尼西亞,並在那裡犧牲。

十字軍運動偃旗息鼓,穆斯林在新的雄主治下強勢反攻,隨著十字軍、耶路撒冷王國勢力徹底被逐出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聖殿騎士團的命運也遭遇不測風雲,我們將在下文總結丹·瓊斯論述到的聖殿騎士團的眾多敵人。當然,在那之前,一起先來歷數作者筆下所涉聖殿騎士團的眾多盟友,他們是教皇、國王、皇帝和聖徒。

西方盟友的刻畫

聖殿騎士團是十字軍東徵的產物,同時也深度參與後來的歷次東徵,因此這部騎士團歷史作品有基督教世界和十字軍陣營的多位領導者一一登場。

阿拉貢國王阿方索,聖殿騎士團建立過程中的一位重要恩主。他身處與伊斯蘭世界鬥爭的最前線,不過面對的敵人並非東方的突厥塞爾柱人和法蒂瑪王朝,而是西班牙南部和北非、地中海島嶼上的摩爾人,因其是針對阿拉伯徵服的「收復失地運動」,教皇禁止伊比利亞基督徒參加東方的聖戰,並賦予他們對穆斯林的戰爭以十字軍地位。這位虔誠的國王的遺囑沒有指定他的子弟繼承王位,而是向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聖墓教堂的教士團體慷慨地捐贈出「整個王國」。當然,這份奇特的遺囑最後妥協執行,騎士團獲得實際經濟收益,統治權歸於阿方索家族。13世紀的海梅一世國王更是由聖殿騎士團受教皇之命撫養長大,後來成為收復運動最成功的帝王之一,他還曾率軍到達阿卡,試圖配合蒙古人參加對拜巴爾統率的馬穆魯克騎兵的作戰。

鮑德溫四世,患麻風病的耶路撒冷國王。或許如電影《天國王朝》所塑造的那般堅毅,他在十三歲率部和八十名聖殿騎士對抗薩拉丁大軍,在蒙吉薩取得大捷,十字軍這次以少勝多案例展現了重騎兵在硬碰硬對戰中的優勢。然而,他駕崩之後,耶路撒冷王國在居伊領導之下遭到薩拉丁的不斷打擊而喪失了耶路撒冷。這是一位被電影和文學重新塑造的人物,在當時的穆斯林和拉丁西方的心目中,他可能遠沒有這麼強悍雄武。

英王獅心理查是在聖城丟失之後來到東方作戰的,他的領導才能在阿卡圍城站中擊退薩拉丁之前即體現在沿途洗劫裡斯本、入侵西西里、奪佔賽普勒斯等軍事行動上,這正是拉丁東方最需要的軍事領導者。他帶來了艦船、金錢、馬匹、武器、被服、糧食和士兵,以及勇氣和希望。他明智地將聖殿、醫院兩大騎士團控制在手中並與十字軍緊密結合,這是保證勝利的關鍵一步。然而,或許是擔心自己的不敗名譽受損,獅心王在與薩拉丁的對峙中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英王猶豫不決,最終未能進攻耶路撒冷。而且,他樹敵太多,法王腓力二世、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神聖羅馬皇帝亨利都曾受到他的嘲諷和羞辱。當金雀花王朝內部的紛亂使他不得不返回西方時,正是這些宿敵在中途逮住機會狠狠地敲了他一竹槓。

弗裡德裡希二世是繼理查之後一位最有威望的十字軍帝王,他漠視教廷的絕罰威脅,我行我素,因為他是13世紀前期最有力量的君主。他的出生原本就充滿傳奇,父母得嗣頗晚,據說母親為了使他作為合法繼承人的身份被公眾認可,毅然選擇在街市中分娩。他的祖父巴巴羅薩曾參加第三次十字軍並死在小亞細亞,父親亨利六世就是那位囚禁獅心理查的神聖羅馬皇帝,顯然他的家族與十字軍淵源頗深。他還是個頭銜收集者,西西里國王、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而現在他迎娶了耶路撒冷王國女繼承人,又成為耶路撒冷國王,並且差點成為賽普勒斯國王。在他的西西里王國,穆斯林與基督徒文化水乳交融,所以他在來到阿卡之後,表現出比以往任何一位君王都更對伊斯蘭世界充滿理解和好感。雖然褒貶不一,但是他收回耶路撒冷的舉措是最有利的方案,選擇外交而非戰爭,追求實利而非空名也許就是他和中世紀尚武君王們的最大不同。

路易九世虔誠得讓他的王后抱怨:他或許不是國王,而是一位僧侶。對於這位「聖路易」,我們在丹·瓊斯的書中看到的是「他的威嚴氣派在中世紀鮮有匹敵」。雅克·勒高夫名著《聖路易》曾為他寫了兩卷本的長篇傳記,他把弗裡德裡希二世和路易九世進行比較,得出了精闢的總結:「路易九世與腓特烈二世一樣,同是13世紀中葉西方基督教世界裡最重要的人物。但是,如今被視為近代國家先驅之一的腓特烈二世,其實始終是一個迷戀於地中海文化邊界的邊際人物,而無論從地理、編年史或意識形態角度看,路易九世則在13世紀基督教世界裡眾多重要人物中佔有中心地位。」

(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3-4頁)

無論你是否同意這一見解,請親自開卷閱讀,進入他們的「昨日世界」,那或許更有益處。

除了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阿拉貢等基督教武士君王,西歐天主教教皇與聖徒的登場也各有精彩。例如咄咄逼人的英諾森三世,他「固執而好鬥」,連續號召發動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軍,還使聖殿騎士團的權勢達至巔峰,而只向教皇效忠的聖殿騎士團其實正是他「武裝的教會」理念的頗具價值的體現。再如創立聖方濟各會的義大利人喬萬尼,他也在第五次東徵時來到達米埃塔,他是為了提醒在那裡作戰的騎士團成員已經嚴重偏離了創立之初設想的貧苦修士的生活方式。他對極為樸素修道方式的堅持,恰好與這時的騎士團的極盡奢華形成鮮明對比。

丹·瓊斯對於從烏爾班二世到克雷芒五世的中世紀教皇們,各以不同篇幅使之進入這部騎士團史;對耶路撒冷、加沙、大馬士革、達米埃塔、威尼斯等中世紀城市也著墨不少;心思細密的讀者還會發現,作者對於交戰雙方的武器、盔甲、騎兵等方面也隨時介紹——這部聖殿騎士團史絕不單調乏味,它算得上是口味豐富的歷史盛宴。

敘利亞中部城市霍姆斯以西約40公裡(25英裡)處,靠近黎巴嫩邊境的中世紀十字軍要塞「騎士堡」

內外仇敵的速寫

這部聖殿騎士團史還有另一個令我感興趣的看點,即除以上所說的基督教世界的視角和線索之外,它還隱藏著騎士團從建立到覆滅全程中不斷湧現的諸多敵人這條暗線。他們從不同的著力點催生了騎士團,並最終絞殺了騎士團,誠如中國古語所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7世紀阿拉伯人從拜佔庭手中奪取耶路撒冷,到11世紀為止它一直在穆斯林手中。「法蘭克人」的朝聖始終未曾停息,但即便是耶路撒冷王國建立之後,他們也始終要面對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的穆斯林強敵。來自中亞的突厥塞爾柱人曾一度建立從小亞細亞延伸到興都庫什山的帝國,他們在宗教上效忠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哈裡發。與塞爾柱人針鋒相對的是位於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哈裡發國。基督教世界十字軍東徵促使伊斯蘭世界發出「不管是突厥人還是阿拉伯人,遜尼派還是什葉派,聯合起來發動聖戰」的呼籲,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經歷漫長和反覆的過程。

贊吉這位代表穆斯林的突厥塞爾柱人率先向十字軍國家發起挑戰,他是摩蘇爾和阿勒頗的阿塔貝格,也是後來贊吉王朝的奠基者。他的首選的攻陷目標是埃德薩,在隨後的第二次十字軍運動中,聖殿騎士在這支剽悍的突厥勁旅的攻擊之下,憑藉嚴格遵守紀律而得以逃出生天。大馬士革的總督因紐丁·烏訥爾則是耶路撒冷王國的盟友,因為他要抵抗咄咄逼人不斷擴張的贊吉。但是隨著贊吉去世,他的兒子努爾丁轉而與大馬士革結盟,他們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法蘭克人。如果不是騎士團的堅決抵抗,努爾丁很可能攻下安條克和加沙。努爾丁野心勃勃,他致力於將埃及和敘利亞這兩片土地統一起來,那將形成南北夾擊十字軍國家的態勢。

更可怕的是,大舉復興的伊斯蘭力量隨後擁有了一位比贊吉一樣兇悍,比努爾丁更危險,同時也更為狡黠的新領袖——薩拉丁,他繼承了努爾丁的政治遺產,甚至走的更遠。巴格達的哈裡發授予他世俗統治者蘇丹之銜。他顯然是十字軍空前強大的對手,儘管在蒙吉蒂戰役中曾敗下風,還曾遭到阿拉伯貝都因部落的趁火打劫,但是他臥薪嘗膽最終捲土重來,連續進攻,幾乎將十字軍國家全部吞噬——騎士團和十字軍只保留了阿卡等小塊土地頑強抵抗,除此之外聖地盡入薩拉丁之手。作者分析薩拉丁執著清除敘利亞十字軍的根源,在於用聖戰旗號統一伊斯蘭世界。其實,這位人物在現代敘利亞、埃及等國歷史中的想像和重塑也是很有趣味的課題——還能在現在世界各地找到相似的案例。

薩拉丁之後的一位蘇丹薩利赫·阿尤布面臨著叔父對君權的挑戰,後者與法蘭克人結盟,蘇丹則尋求到更為強大和危險的盟友——在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北部,起源于波斯和中亞的遜尼派部落花剌子模突厥人正在積聚力量,他們的家園被蒙古人徵服後流離失所,在逃往西方之後一度幫助蘇丹攻城略地:攻擊大馬士革的穆斯林反叛勢力和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第六次東徵重新進入聖地)。基督徒—大馬士革聯軍與埃及—花剌子模聯軍在加沙附近對戰,十字軍和騎士團最終大敗。路易九世的第七次東徵在埃及的慘敗,勝利者仍是蘇丹薩利赫。這位蘇丹為了對付蠢蠢欲動的貴族,大力培植自薩拉丁時代就存在的奴隸士兵馬穆魯克作為私人武裝。然而,馬穆魯克集團越來越不受控制,他們直接奪取了政權建立馬穆魯克王朝。作者對這支驍勇的騎兵和聖殿騎士團作出了內容詳細的對比,由此我們可以感覺到中世紀宗教武士的驚人一致性。

馬穆魯克一代傑出領袖拜巴爾,1220年左右出生於黑海北岸的草原,是欽察突厥人。他在十幾歲被賣往埃及為奴隸,不斷脫穎而出,後在和競爭對手共同對抗來自東方的新的威脅——蒙古人,此後自立為蘇丹。拜巴爾率領的馬穆魯克騎兵在阿音札魯特戰役中歷史性地阻止了蒙古西徵的勢頭,他隨後懲罰了一度與蒙古人結盟敵視自己的十字軍領主。幸好,耶路撒冷國王在蒙古人和馬穆魯克之間選擇了後者。但是正是馬穆魯克,最終幾乎完全清除了十字軍在敘利亞的政治和軍事存在,拉丁東方除了海上的賽普勒斯只剩下的黎波裡。

無論如何,本書對穆斯林方面的描寫遠遠比不上對基督教方面的廣度和深度,在這方面羅傑·克勞利在對奧斯曼與基督教世界的陸海作戰時的兼顧顯然更勝一籌。但是丹·瓊斯出色地概括了蒙古人從東部歐亞的興起,蒙古帝國後續向中央歐亞和西部歐亞

[妹尾達彥將連在一起的歐、亞、非劃分為三個世界系統(ユーラシア大陸東部・中央部・西部),最直觀的地圖請參考他的《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中央大學出版部2018年版,第29頁,図12 アフロ•ユーラシア大陸の環境と前近代の3つの世界システム——前1000年紀~16世紀。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將另文詳述]

的大擴張形成了空前的世界帝國版圖。不過,波斯的伊利汗國可汗是旭烈兀,他的正妻是基督徒,旭烈兀曾給路易九世寫信,自稱「奸詐的薩拉森人的積極毀滅者、基督教的朋友和支持者,將對敵人無比兇殘,對朋友忠心耿耿」。這種夢幻般的聯盟雖然沒能實現,但是蒙古人對於巴格達阿拔斯王朝的徵服以及前鋒直抵十字軍國家和馬穆魯克王朝,顯然是歐亞東西之間的一次大聯動。譬如,他們在敘利亞與馬穆魯克的戰鬥、在東歐的徵服的影響,都波及西歐基督教世界和非基督教人群,他們對魯姆蘇丹國的瓦解還帶給奧斯曼突厥人稱霸小亞細亞以機遇。蒙古帝國將對世界格局造成結構性影響。

除了這些來自亞洲和北非的強敵最終將聖殿騎士永久逐出了聖地,使他們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意義,他們積聚的財富也引起了西方喪失十字軍熱情的君主垂涎。作為組織和個體的聖殿騎士團最終的覆滅,肇啟於他們的母國法蘭西,腓力四世突然以異端罪名逮捕這支為了聖戰事業鞠躬盡瘁的騎士們,漫長的控訴和審判疑點重重,其間教皇雖曾盡力介入,但最終實際上妥協。令人唏噓的是,這些手握十字架和聖經、利劍與盾牌、黃金和白銀的聖殿騎士最終不是戰死沙場,而是被自己人的陰謀一網打盡。聖地徹底易手,十字軍運動停歇,現在終於輪到了聖殿騎士的消亡,這一切預示著歐亞史篇將翻開新的一頁……

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歷史敘事的魅力都令人著迷。中世紀的歷史往事,經歷了近現代文學和藝術的浪漫化、神秘化和虛構化,丹·瓊斯基於一手史料和研究著作,努力地進行了歷史祛魅和史事還原。正如歷史真實有時要比小說情節更為離奇、更加動人、更令人深思、更能給人啟示,聖殿騎士團的歷史也不止是故事曲折那麼簡單。它是十字軍東徵的縮影,是基督教世界的英雄譜,是穆斯林和東方強敵的速寫畫,也是歐亞文明碰撞交流長程史的一個觀察窗口——

無限的歷史風景,常常令人思緒飄搖,馳騁於更遼遠的歷史深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十字、刀劍與黃金:顯赫一時的聖殿騎士團
    在十字軍運動中聖殿騎士團的興衰可看做十字軍運動的一部「全史」。 聖殿騎士團的歷史大致可分為「朝聖者,約1102—1144」、「戰士,1144—1187」、「銀行家,1189—1260」、「異端,1260—1314」——概括為聖殿騎士團的起源、發展、轉向、衰亡四個階段。
  • 聖殿騎士團是一種挺悲催的存在
    他們甚至為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乾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裡扒尋黃金。十字軍遠徵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17日,城市恢復了秩序,因為基督教居民先前被驅逐了,而非基督教居民也被十字軍殺光了,所以留給徵服者的只剩下一座空城。
  • 古代的特種兵-聖殿騎士團
    其成員稱為「聖殿騎士」,特徵是白色長袍繪上紅色十字。他們乃十字軍最具戰鬥力的一群人。一、聖殿騎士團的起源        11世紀,十字軍東徵攻佔了聖城耶路撒冷,引發了西方基督教徒到東方朝聖的狂潮。但十字軍主力一旦撤離,東去的朝聖者開始遭到強盜的襲擊和阿拉伯人的報復,朝聖之路因此充滿了災難與艱險。
  • 【騎士團】聖殿:持劍經商,銀行業的鼻祖
    1147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徵後,白色長袍的左肩再繡上紅色十字,開始是等邊十字,後來為八角十字。徽章是兩名持盾和矛的騎士共騎一匹馬,盾上繪有紅色十字。它象徵其成員是貧窮的騎士,後來演繹為成員的袍澤情誼。法王腓力四世打擊聖殿騎士團時,卻詮釋他們做搞同性戀。  聖殿騎士團的口號是「God wills it.(天主的旨意)」。
  • 聖殿騎士團的秘密,所羅門聖殿的寶藏
    中世紀天主教軍事組織:聖殿騎士團的由來聖經傳說:聖殿騎士團_聖經傳說_騰訊視頻中世紀天主教軍事組織:聖殿騎士團的由來聖殿騎士團(法語:Ordre du Temple),全名"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
  • 聖殿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當時的耶路撒冷國王博度安二世將聖殿山上的阿爾-阿克薩清丅真寺的一角給這些騎士駐紮,這個清丅真寺正是建在傳說中的所羅門聖殿的遺址上.小說《達文西密碼》裡說聖殿騎士團知道所羅門聖殿下面藏著的秘密,所以故意要求這塊地方來駐紮,以便將深藏在地下的秘密文件找出來.通過這些秘密,他們掌握了基督教的命脈,因此獲得了力量,最後也因此慘遭屠殺.當然這只是小說,不能當真.不過聖殿騎士團的力量和財富卻是真實的
  • 聖殿騎士團的隕落
    于格此行爭取到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教士之一,後來的聖伯納德的支持,聖殿騎士團獲得天主教會官方的認可,並得的官方認可的正式團規。到1139年騎士團更是獲得教宗英諾森二世的支持,教皇頒布詔書給了騎士團一系列不同尋常的特權,這些無與倫比的特權最終使聖殿騎士團變成了一個龐大富裕的國際性組織。教皇還確認聖殿騎士有權「胸前始終佩戴賦予生命的十字架的符號」,就此帶著紅色十字的白色披風就成了聖殿騎士團標誌性的制服。
  • 世界未解之謎——聖殿騎士團的寶藏
    於是,博熱乘機從聖殿騎士團教堂的大柱子裡取走了黃金、白銀和寶石。他把這些財寶藏在棺材裡,也許還藏進了幾隻箱子裡,並轉移到了只有幾個心腹知道的安全地方。 由於聖殿騎士團長期熱衷於秘術,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神秘符號體系。據說,他們就是用這種符號體系和秘密宗教儀式來隱藏和重新取出他們的珍寶。正因為這樣,對於聖殿騎士團巨額財寶的下落,至今仍然眾說紛紜。
  • 揭秘聖殿騎士團不知去向的寶藏
    一小隊騎士在法國人的率領下發誓用他們的生命來保護前往聖地的朝聖者,他們自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窮騎士團」。他們以「守貞、守貧、服從」為三大信條。教皇發布聖諭,確認他們在政治上只對教皇負責,經濟上可以免稅。耶路撒冷國王則將聖殿山上一所寺廟的部分交給騎士團駐紮,從此他們便被世人稱之為「聖殿騎士團」,成為耶路撒冷王國對抗阿拉伯人的主要力量。
  • 聖殿騎士團的覆滅
    而聖殿騎士團同樣是法王的另一大債主,法王企圖以非常手段解決「聖殿騎士團問題」,具有經濟上的強烈動力。  魯阿德島的十字軍城堡遺址  二,聖殿騎士團在戰略發展與外交上犯下了嚴重錯誤。1291年阿卡陷落後,擺在三大騎士團面前的有兩條出路。其一是準備新一輪十字軍,反攻敘利亞、巴勒斯坦,重建十字軍國家;其二是另尋安身立命的基地,徐圖進取。
  • 黑色星期五:聖殿騎士團的毀滅
    先做個小小的硬廣: 我計劃在「少年得到」APP寫一套給孩子聽的世界歷史的音頻課,叫《少年世界史·古代:一場穿越4000年的神奇旅行》,適合10歲到15歲的孩子。 下面是《聖殿騎士團》的新書試讀
  • 聖殿騎士團與第五次十字軍東徵
    先做個小小的硬廣: 我計劃在「少年得到」APP寫一套給孩子聽的世界歷史的音頻課,叫《少年世界史·古代:一場穿越4000年的神奇旅行》,適合10歲到15歲的孩子。 下面是《聖殿騎士團》的新書試讀
  • 寶藏之謎系列——「聖殿騎士團」藏寶之謎
    我是愛分享的神秘學家小凱,今天給大家帶來寶藏之謎系列——「聖殿騎士團」藏寶之謎。關注小凱,獲取更多關於寶藏之謎系列的神秘知識哦!好了,廢話不多說,跟隨小凱一起進行探寶之旅吧!聖殿騎士團 1307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財政開支日趨窘困,聽說了聖殿騎士團積聚了大量財寶,於是便下令逮捕所有在法國的聖殿騎士團成員,想通過打擊聖殿騎士團,沒收其財富
  • 新書預告:聖殿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留下了重重疑團,至今仍然讓歷史學家、小說家和陰謀論者為之沉迷。《聖殿騎士團》是他最擅長的那種主題。聖殿騎士團一直很吸引陰謀論者。瓊斯消解了與騎士團相關的神話,但把聖殿騎士血腥的十字軍東徵故事寫得驚心動魄。
  • 聖殿騎士團,你所不知道的中世紀金融家
    其徽章為雙人騎單馬圖像,象徵著他們的貧困(有人理解為聖殿騎士兄弟之間在戰場上生死與共的情誼,一個聖殿騎士救下另一個失去戰馬落單的聖殿騎士)。聖殿騎士團為軍事組織,乃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皆屬於當時為了籌組十字軍而建立的軍事修士會。另外兩大騎士團為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成員稱為「聖殿騎士」,白色長袍繪上紅色十字。
  • 並不神秘的中世紀組織——聖殿騎士團
    很多中國人了解到聖殿騎士團是從電影《達文西密碼》中,在電影中,聖殿騎士團被描述為一個神秘的組織,守護著基督教的聖物:聖杯和聖血,同時還擁有巨大的寶藏。在那款著名的遊戲《刺客信條》中,聖殿騎士是最大的反派,與刺客組織有著相互對立的價值觀與目標。
  • 作為歐洲三大騎士團之首,聖殿騎士團為什麼完全滅亡了?
    聖殿騎士團在三大騎士團中戰鬥力最強,財產數量最多並最具傳奇性。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三大騎士團中只有聖殿騎士團完全滅亡,連衣缽意義上繼承者都沒有。那麼聖殿騎士團為什麼會完全滅亡了呢?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時期,一個法蘭西貴族與八個窮苦騎士在耶路撒冷聖殿山成立了騎士團,是為聖殿騎士團。
  • 不在江湖卻仍有傳說,歐洲的聖殿騎士團,為何會留下神秘寶藏
    在這個影片中,有太多讓人覺得很燒腦的事情,也讓我們意外的認識了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群體,聖殿騎士團。在這個影片中,聖殿騎士團很神秘,圍繞他的不僅僅有宗教的內容,還有最吸引人的神秘寶藏。而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古老的群體。聖殿騎士團是中世紀時期,出現在法國的一個天主教會的軍事組織。這個組織很有名,是當年歐洲的三大騎士團之一。
  • 戰功赫赫、富可敵國,卻結局悲涼的聖殿騎士團
    法國貴族修狄佩恩向法國國王建議成立一支由僧侶組成的軍隊,他們的任務是保衛聖地,保護來朝聖的信徒,鮑德溫國王十分讚賞這個主意,於是聖殿騎士團成立,並封修狄佩恩為聖殿騎士團團長,組建聖殿騎士團。鮑德溫國王當年將基督教世界的聖地之一,猶太聖殿賜給騎士團。猶太聖殿是所羅門王在公元10世紀時下令興建的,聖殿中有不少寶藏。相傳騎士團在聖殿下方發現了不少寶貝,也有考古學家發現他們在聖殿下方有過勘探,至於他們到底發現了什麼不得而知,但是在民間傳說中較一致的說法是,聖殿騎士團找到了基督教的聖物——聖杯。但是聖杯是什麼?
  • 聖殿騎士團守護了聖杯,卻沒能守住耶路撒冷
    軍事修會的正式成員,大多有騎士的身份,一般都是小貴族,所以我們經常會把軍事修會稱為騎士團。但是我覺得值得強調一點,就是騎士團跟軍事修會本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最熟悉的條頓、聖殿和醫院三大騎士團其實都是軍事修會,都是天主教會下面的組織,其成員即使是為教會、為教皇,或者說為教宗效力的修道士,同時也是有軍事功能的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