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主題探討,深度剖析《三塊廣告牌》

2020-12-17 Tina心理1

「怎麼了,警察局長威洛比?」「無人被逮捕。」「強姦致死。」

女兒被姦殺且燒焦,警方始終找不到兇手,女主角米爾德雷德不能接受,於是買下三塊廣告牌,寫上了上面的三句話,隔空控訴警方,而這在平靜的小鎮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這就是電影《三塊廣告牌》故事的開始。

本片導演馬丁·麥克唐納是編劇出身,此前兩部口碑不俗的代表作《殺手沒有假期》和《七個神經病》,也都是他自編自導。

麥克唐納擅長把人物安置在一個充滿尷尬的荒誕情境當中,去觀察和捕捉人物狀態,《三塊廣告牌》十分典型。

它曾被高曉松稱為「年度最喜歡的電影,沒有之一!」那麼它到底有何魅力?

下面我們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和主題探討四個方面,來詳細解讀這部電影。

敘事藝術:運用羅伯特·麥基經典的「故事原理」,層層遞進,將故事的一波三折進行完整呈現,在過程中將觀眾情感有效帶入。人物塑造: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於影片戲劇化的衝突之中,用衝突的不斷累積,將人物的心理過程完整呈現,強化觀眾的情感認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主題探討:人性的複雜、善惡的分野、救贖與自我救贖,是影片探討的重點,導演意在告訴我們善惡並非涇渭分明、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人要學會自我救贖。

1、敘事藝術:運用羅伯特·麥基經典的「故事原理」,層層遞進

說到「講故事」,繞不開一個人羅伯特·麥基,他被譽為好萊塢編劇教父,他寫的《故事》一書是全世界編劇的第一必讀經典, 麥基故事理論的精髓,可以提煉成一句話,那就是"衝突顛覆生活"。

《三塊廣告牌》就很好地詮釋了「衝突顛覆生活」這一原理,下面我們將從四個方面詳細剖析。

①、遵守"困境原則",細化和累積困境。

對一個故事而言,轉折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故事精彩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轉折是否出乎意料。

故事中的困境和波折,就像一個個鉤子,牢牢勾住觀眾的注意力,他們急切地想知道,接下來怎麼樣了?問題解決了嗎?

所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守"困境原則",不斷強化一個人經歷中的困境,通過困境來製造轉折,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本片中,「困境原則」體現得淋漓盡致,全篇圍繞著一個個困境展開。

米爾德裡德,一個痛失女兒的絕望母親,支撐她活下去的最大動力就是找出殺害女兒的兇手,可他是誰?這是困境。警察局長,被女主角用廣告牌隔空喊話,小鎮掀起軒然大波,自己盡職盡責,可依然毫無線索,更關鍵的是:他已經是癌症晚期!他將何去何從?這是困境。迪克森是一名普通警員,渾渾噩噩混日子,沒有成家,至今仍與老母親同住,因為他的粗暴,被新上任的局長辭退,他將如何改變現狀?這是困境!影片中,每一個困境都張力十足,而更牽動人心的是,困境與困境之間,息息相關,如何去解決環環相扣的困境?成了本影最大的困境!

②、細化情緒,給觀眾強烈的情感帶入。

專業編劇發現,要想牢牢抓住觀眾注意力,需要觸及人類最強烈的三種情感,分別是生、死和愛。這是故事進入別人意識裡三個最快捷的入口。

《三塊廣告牌》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三個入口。

故事的大背景是女主角的女兒被姦殺,她要調查真相,這裡有一處充滿迷霧的死亡;警察局長開槍自殺,這裡又涉及到死亡;女主堅強甚至有些殘暴的行為背後,是對女兒深深的愧疚和愛,這裡涉及到「愛」;而最終不論是女主還是迪克森,他們都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和解和救贖,這裡涉及到「生」。正是因為這些情感渲染得足夠到位,所以觀眾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

③、控制"困難出現的頻率",遵循3分鐘定律。

專業人士經過研究發現,3分鐘一個小高潮,是最符合觀眾收視心理的節奏。

如果你的故事裡全是轉折,觀眾會受不了,因為太燒腦;可是如果間隔太長,節奏太慢,觀眾會感到無聊,放棄跟隨。這也被稱為「3分鐘定律」,相當於給困境加一個剎車,目前大多數電影和美劇都遵循著3分鐘的原則。

在本片中,3分鐘定律也貫穿始終,幾乎每3分鐘就會有一個小高潮,你永遠猜不到接下來要發生什麼。

你以為警察局長在溫情野餐之後,會積極投入破案,而大獲全勝?不,他選擇了自殺。你以為迪克森警員在偷聽了小混混聊天之後,會順藤摸瓜抓住兇手?不,那個人只是在吹牛。故事在不斷地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反轉,你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對,但是又說不出到底是哪裡不對。只能跟著編劇的思維,一步步追隨劇情的演進。

④、在觀眾心中製造「邏輯真空」和「情感真空」。

「衝突顛覆生活」之所以有無限魅力,是因為它在人們心中製造了真空,人們可以容忍錯誤、悲傷等負面信息,但是不能容忍意識中存在真空。

兇手到底是誰?案件到底能不能水落石出?這個邏輯真空讓人們受不了,只能一步步跟著劇情發展往下看。

另外,情感真空同樣讓人難以忍受。

這個痛苦的母親最終究竟該如何安放她的憤怒?那個潦倒的警察最終能否重回警局,找回自我?總之,劇中人物的懸而未決的情感,像一個個鉤子,鉤住了觀眾的注意。

本片敘事藝術總結:羅伯特·麥基經典的「故事原理」,我們在很多經典電影中,都會看到。說到底,萬變不離其宗,文學和電影,說到底都是「講故事」的藝術,《三塊廣告牌》是算得上「講故事」的經典。

2、人物塑造: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於影片戲劇化的衝突之中,張力十足

①、【憤怒的母親:懟天懟地的背後,是對自己的無法原諒】

女主角米爾德雷德在劇中是一位孤獨的母親,因為在整個小鎮上沒有一個人支持她。

案發地點在高速公路,女兒慘遭姦殺,這放到任何母親的身上,都難以接受。整整七個月,案子懸而未決。

米爾德雷德憤怒地指責癌症晚期的警察局長威洛比,顯得不近人情,周圍人對她由同情變為指責。

她不在乎,她不需要同情,只想要真相。

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她像一隻徹底憤怒的鬥牛,對一切的阻止她的人展開攻擊。

她去看牙,牙醫剛張嘴想勸她,她就用電鑽在牙醫手上鑽了個洞。神父去她家試圖勸導她,被她懟得啞口無言。送兒子上學因為「三塊廣告牌」被攻擊,她毫不留情,朝著那幾個學生一一開踢。近乎暴虐的攻擊,想毀滅世界的憤怒,遇佛殺佛的偏執。其本質,終究都是對命運無能為力的絕望。

她一點就爆的憤怒裡,不只是對外界,更是對自己。

女兒生前她們相處並不融洽,出事那天,叛逆女兒說要去城裡,媽媽不同意她用車,她憤怒決定步行前往,並自我詛咒「希望我在路上被強姦」,米爾德雷德咬牙切齒「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強姦」。

這是她對女兒說的最後一句話。

結果,一語成截,生活就是這麼讓人無語又無奈。所以她那滔滔江水般的憤怒,與其說是對外界,不如說是對自己,是對自己的譴責和憎惡,是對自己的不原諒。

②、【警員迪克森:由渾渾噩噩到找回自我,能救贖自己的只有自己】

雖然本片最重要的角色是女主角米爾德雷德,但是警員迪克森也是本片的重要角色,通過對他前面的變化,導演傳達了他的深刻意圖。

警員迪克森是個酒鬼,魯莽的做事風格在小鎮上是出了名的,他沒有成家,一把歲數了還跟年邁的母親生活在一起,是不是還被母親「嘲笑」。

外在的魯莽暴力,只是他的保護色,他用自我麻痺的方式,讓自己逃避不願面對的現實。

米爾德雷德的闖入對她而言是一種衝擊和震撼,一個怎敢靠自己微弱的力量與沉重的現實抗衡?這刺痛著他不敢面對現實的那顆心 。

他給承租廣告牌的商人施加壓力,給米爾德裡德施加壓力,在警長威洛比死後,他把廣告商人從二樓推下去。

直到他看到了警察局長死前給他寫的親筆信,他才意識到,原來他在別人的眼中是有價值的;直到他看到米爾德雷德寧願燒掉警局,也要抗戰到底,他意識到依靠個人的力量是可以改變現實的。他自我麻痺的神經開始鬆動,慢慢地,他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他開始欣賞米爾德裡德的抗爭,並且幫助她去實現心願,而這個過程也是他慢慢找回自我的過程。

二人從開始的誤會,到誤會的加深,再到經歷種種後的和解與共鳴,這場矛盾的發生與消解本身已經成為了結局的一部分。

③、【警察局長威洛比:盡責的警察、善良的父親,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原本,觀眾以為這是影片重要的男主角,可是萬萬想不到,警察局長威洛比很快選擇了自殺。

影片的最開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痛苦無助的母親,看到她豎起廣告牌,我們將憤怒指向了警察局長,認為是警察的不作為導致了這位母親的痛苦。

可是隨著劇情的繼續,我們發現警察局長威洛比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警察,他已經做了所有他能做的。

並不是所有案件都能偵破,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這就是現實。

與此同時現在的他已經是癌症晚期,他的時日已經不多,他有溫暖的家庭,有妻子孩子,他雖然捨不得現實的一起,但是卻只能屈從於殘酷的現實。

他會陪伴孩子玩耍,對妻子溫柔有愛,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在一次溫馨的家庭聚會之後,他選擇用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說,他希望妻子孩子回憶起來他的時候,都是溫馨美好的回憶,而不是病痛與折磨。

表面堅強樂觀的他,其實是有著悲觀的底色,為了避免那些痛苦,我寧願用結束生命的代價,來阻止它們的發生。

本片人物塑造總結::《三塊廣告牌》對人物的塑造是層次豐富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多面,我們很難用善惡好壞來評價一個人,當你真正走近一個人,你會發現,一切都可以被理解,「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3、主題探討:人性的複雜、善惡的分野、救贖與自我救贖,是影片探討的重點。

①、生活的真相:善惡不是涇渭分明,人性的複雜才是核心底色

憤怒的母親,用廣告牌喊話警察局長,觀眾將憤怒也指向了他。

可是當我們發現原來他並非不作為,且已經癌症晚期時,觀眾將情緒轉向了米爾德雷德,因為她不近人情。

可是當影片繼續展示這位母親的脆弱與軟肋,觀眾發現不忍苛責她。

警察局長的自殺更加顛覆了人們的預期,即便他的死跟米爾德雷德無關,但是人們依然覺得警察局長很冤。

憤怒的迪克將廣告主扔下二樓,另觀眾對他的好感進一步削減。

可是米爾德裡德縱火燒了警察局,而正在讀遺書的迪克森在無意間成立了而被燒傷的受害者。

我們對於善惡的觀念,這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被顛覆,誰善誰惡?難以回答。

故事的結尾,迪克森試圖幫助米爾德裡德找到殺人兇手。以前勢不兩立的兩個人,最後選擇站在了一起。

我覺得這正是這部電影深刻的地方我們總認為,善是善,惡是惡,但是《三塊廣告牌》卻用一個不斷反轉的故事告訴我們:善與惡的界限卻並非總是像我們想像中的「快意恩仇」一樣涇渭分明,難以捉摸的複雜性才是真實的人性底色。

兩元對立法,是最簡單最省力的方法,當然也是最偷懶的放方法,它將一切事情簡單化,卻忽視了人是最複雜的動物。

②、人生的真相: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會被解決,並不是每一個迷茫都有答案。

這是一部有點喪的影片,但也無可厚非,因為真實生活就是有很喪的側面,本片不過用一種看似戲謔的方式演繹了這種真實。

女主角用不停激怒別人的方式,來掩蓋內心的崩潰,迴避內心的自責。

觀眾對警察局長充滿期待,等著他微笑戰勝病魔,抓捕兇手;但是,他選擇了在馬廄旁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

迪克森開始時渾渾噩噩,後面終於脫胎換骨,他信心滿滿想要抓住兇手,證明自己時,所有人包括觀眾等待著正義的到來。

可是抱歉,那句「正義可能會晚來,但永遠不會遲到」並沒有真實地發生,命運無情嘲諷了他們。

每個人都很無力,但最終,他們接納了現實。

電影結尾,迪克森問米爾德裡德,「我們要去殺了那個人麼?」 米爾德裡德回答:「誰知道呢?」然後露出整部電影裡唯一的笑容。

我們不知道最終他們會不會去殺了那個人,但是在那一笑中,他們接受了這一切,接受了即便萬分不公,那也只能接受的事實。在經歷過了對抗與諒解之後,人物迎來了真正的內心平靜。

人生的真相不正是如此嗎?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會被解決,並不是每一個迷茫都有答案。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高潮迭起、反轉不斷的電影。除了微笑著走下去,你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看透生活,卻依然熱愛生活,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結語:

不論從對人生真相的揭示、對人性的剖析,還是影片整體的節奏和反轉的設置,《三塊廣告牌》都是一部值得稱道的佳作,這不是一部典型的「政治正確」的電影,但是帶給人的思考和震撼卻是深遠的。

推薦給你!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相關焦點

  •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01 衝突和反轉交替使用,通過對人物內外矛盾的展示,凸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障礙,導演風格化的敘事手法,無限放大個體矛盾導演馬丁.麥克唐納被譽為昆汀的接班人,暴力美學是他作品裡的常用電影元素,但相較於昆汀,馬丁.麥克唐納更擅長製造戲劇化的衝突和劇情的反轉,《三塊廣告牌》也承襲了他的這一個人電影風格。
  • 奧斯卡電影《三塊廣告牌》吸引了幾十萬受眾 為何如此熱門
    番茄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被譽為奧斯卡最大贏家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如此吸引受眾、如此熱門的原因。首先,這部影片的導演馬丁·麥克唐納,獨具匠心,對我們平時所認識到的一種黑色的元素,進行別出心裁的運用。番茄觀賞《三塊廣告牌》時還注意到了一些獨特的構圖元素,以及導演對顏色的精心運用,這些能夠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使劇情不會顯得那麼突兀,但是又能吸引觀眾。番茄認為這便是著名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光憑番茄這樣說,應該還不能體現得多麼具體,等大家看了這部影片,一定會和番茄一樣感同身受的。
  • 奧斯卡視角下的《三塊廣告牌》:走偏的「政治正確」討論
    今年2月14日在佛羅裡達州爆發的校園槍擊案,造成17死14傷,直接將控槍議題重新推向了新的高度,面對「持槍派」政客們保衛憲法、持槍安全的表述策略,有人則在大街上模仿《三塊廣告牌》,租用了三輛卡車,並用同樣色調的顏料和字體刷出了廣告牌,質問「持槍派」的代表人物、前共和黨黨內總統候選人、佛羅裡達州聯邦參議員Marco Rubio:校園屠殺 然而,還不控槍?
  • 《三塊廣告牌》為何成奧斯卡大熱門?看完憤怒母親另類維權就懂了
    片名:三塊廣告牌主創: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 伍迪·哈裡森 / 山姆·洛克威爾推薦指數:★★★★★適合觀影人群:18歲及以上喜歡看演技派飆戲的影迷這部《三塊廣告牌》豆瓣8.7分,IMDB8.3分,淘票票等售票平臺上的評分也不錯,女主角
  • 帶你解密《三塊廣告牌》女兒被姦殺後母親內心的憤怒
    《三塊廣告牌》無論從紮實的劇本,導演的風格,演員的表演,闡述的主題,發人深思的結局,都能直插人們的內心。電影的導演,是好萊塢金牌編劇兼導演——馬丁.麥克唐納。知名作品《殺手沒有假期》,《七個神經病》,讓他的黑色幽默風格發揚起來,得到大家的打CALL。
  • 《三塊廣告牌》首映禮大咖齊點讚 7項提名領跑奧斯卡
    人民網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李巖)以7項提名成為2018奧斯卡熱門影片的《三塊廣告牌》,昨日在京舉行首映禮。映後導演陸川、編劇董潤年、馬伯庸,影評人周黎明等第一時間分享了各自的觀影感受,在感嘆中國電影市場多元發展的同時,一起為影片的質感與對人性真實而深入地剖析點讚。
  • 人物特寫的敘事技巧
    一篇成功的人物特寫,幾乎包含了主題、形象、結構等敘事新聞所有必要的元素。人物特寫,貴在敘事技巧:一要從細微處落筆,二要尋找一個「意象」,三要聚焦抓人眼球的主題,四要剝離人物的層次,五要重視敘事的結構。關鍵詞:人物特寫;敘事技巧;以小見大「看到的是面孔,感觸的是心靈。」
  • 《三塊廣告牌》曝劇本創作特輯 導演憑劇本圈粉伍迪哈裡森
    原標題:《三塊廣告牌》曝劇本創作特輯 導演憑劇本圈粉伍迪哈裡森   由馬丁·麥克唐納執導,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伍迪·哈裡森、山姆·洛克威爾等人領銜主演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將於3月2日元宵節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旗下合作影院600塊銀幕專線放映。
  • 《三塊廣告牌》有什麼特殊含義?看完之後思索良久
    《三塊廣告牌》有什麼特殊含義?然後租下了三塊本已經荒廢的廣告牌,在上面寫下了三句話,黑色的字體在公路上顯得異常醒目,正因為這三句話改變了這個小鎮,引起了一系列的事情。整部影片主要圍繞三個人進行,一個母親,兩個警察,剛開始看時,我們都會思維定式,會認為那兩個警察不是什麼好東西,其實這個影片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你所覺得的表象並不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現象,裡面的人物也不是你所開始認知的。
  • 奧斯卡影片《三塊廣告牌》國內上映,票房不到2000萬「曲高和寡」
    沒有了去年《愛樂之城》與《月光男孩》的「世紀烏龍」,今年的最佳影片之位成了《水形物語》與《三塊廣告牌》的角逐場。最終,在頒獎信封上被放大數倍的獎項名稱、與《水形物語》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特地的反覆確認下,最佳影片被《水形物語》收入囊中。獲得13項提名的《水形物語》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配樂、最佳藝術指導4項大獎。
  •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三個角度去發掘這部電影著作給我們帶來的藝術衝擊。一、敘事結構:明暗主線同步進行,明線是辛德勒作為商人的發展歷程,暗線是戰爭背景的推動。劇情的演變從工人名單到救人名單,再到最後的猶太人為辛德勒請願的名單,發展過程層層遞進,升華了主題。這樣的明暗主線交替的敘事方式,一方面讓我們用更加直觀的視角看到了歷史和個人之間的發展路線,另一方面也使影片劇情的推動更加自然真實,更能抓住主題,觀眾的代入感會更強。
  • 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等方面探討《鐵達尼號》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敘事架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對深度進行解讀敘事結構:運用敘事策略,零碎的記憶會產生一種斷裂感,增加情感張力,視聽語言:細膩的畫面給人以美妙的視覺體驗,恰到好處的音樂渲染環境和氛圍,主題呈現:極端設定災難環境,生死考驗激發人性光輝,愛情永垂不朽1敘事結構:採用敘事策略交織主時空和次時空
  • 深度解析奧斯卡熱門影片《三塊廣告牌》——一部像詩一樣美的電影
    被絕望和痛苦纏繞的米爾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邊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在上面控訴警方辦案無能,並將矛頭直接對準了警察局局長威洛比(伍迪·哈裡森 Woody Harrelson 飾)。實際上,威洛比一直隱瞞著自己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事實。因為這三塊廣告牌,米爾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文一共4000多字,點讚嗎?
  • 《三塊廣告牌》沒拿到最佳影片,這依然是讓人「心滿意足」的一屆...
    讓人「心滿意足」的奧斯卡影帝給了《至暗時刻》裡飾演邱吉爾的加裡·奧德曼,影后給了《三塊廣告牌》的女主「科恩嫂」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這是個「眾望所歸」的組合,兩位演員都已經從業三十多年,放到國內,不管演得好不好都能稱得上是「老戲骨」了。獲獎的消息一公布,朋友圈裡就刷起了兩人 1989 年在電影《杏林血淚》裡的結婚照片:
  • 陳彥長篇小說新作《主角》的敘事藝術
    陳彥長篇小說新作《主角》的敘事藝術 2018年01月31日 16:11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肖 濤 字號 關鍵詞:主角;敘事;人物;易青娥;文學;陳彥;戲曲;小說;文化;主人公
  • 以油畫人物的塑造為切點,分析文化對油畫人物形象塑造的影響
    一方風土人情孕育一方藝術,在雲南臨滄佤文化的影響下,雲南臨滄的油畫已經具有獨特的面貌,特別是在人物的塑造中,以反映佤文化的人物形象為臨滄油畫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在實踐上,有利於對油畫人物塑造和雲南臨滄佤文化在油畫發展中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和觀點。從現實意義來說,21世紀油畫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創新其人物塑造的手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在信息化時代這樣一個新的環境裡,如何將雲南臨滄佤文化和油畫人物塑造進行融合,是一個值得探討和需要研究的問題。
  • 三塊廣告牌:一部關於原諒、寬容與愛的影片
    這是一個絕望的母親因愛女慘遭姦殺,警察追兇無果,無奈用路邊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追查案件兇手是故事的契機,卻絕不是電影的設定目的。它將種族歧視,"美軍正義",恐同等衝突議題融入這部影片,以達到對電影空間範圍的控訴。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宏大的議題,歷史愛好者政治激進者可能熱衷於研究電影折射的社會問題。但是,比起這一系列的矛盾衝突,愛無疑更加的閃閃發光。
  • 三塊叩問人心的廣告牌「多圖解讀奧斯卡熱門影片」
    2017年,好看的電影很多,但若論優秀,我首推鬼才導演馬丁.麥克唐納的《三塊廣告牌》。目前,它已輕鬆拿下國際三十多個獎項,收穫金球獎四項大獎,就剩奧斯卡的小金人了。它粗糲冷峻的拍攝風格,善惡交織的人性設置,兩難的選擇困境,充滿深邃的縱深感,都值得讓人一刷再刷。美國密西西西比州的艾賓鎮,一條人跡罕至的小路上,三塊高大的廣告牌,矗立路邊。
  • 《三塊廣告牌》導演新片計劃 與柯林布萊丹再次聚首
    近日《三塊廣告牌》導演馬丁·麥克唐納沉寂兩年後,終於公開了新片計劃。據Deadline消息,他將和合作過《殺手沒有假期》的柯林·法瑞爾和布萊丹·格裡森重聚首。片名為《伊尼希爾島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e),今夏開拍。
  • 《三塊廣告牌》的劇本紮實,人物極端而有魅力,諷刺且有趣
    米爾德最鮮明的身份是一個母親,因為愛女被姦殺但警察追兇良久無果而租下三塊廣告牌指責警察局。在影片中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現了想讓米爾德撤下廣告牌的人有很多。直接當面對她造成影響或者說進行當面勸說的分這麼幾批。第一批是警長威洛比本人。第二批是神父,這裡當神父帶著神的光輝以眾擁護警長的基督徒的名義來到米爾德家裡勸說她的時候她做出了這段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