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蔡裕明 (臺灣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博雅學部副教授)
但美國打算出售無人機系統給於臺灣,一來顯示美國想搶佔全球無人機的市場,二來也表示美國對於大陸的軍事戰略將出現根本性的轉變,三來也表示美國將通過軍售強化臺灣防衛能力,並促進共同的安全利益。
「海洋衛士」基本性能與用途
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General Atomics Aeronautical Systems, Inc.)所研發的海洋衛士無人航空系統(unmanned aerial system, UAS)載重可達2155公斤,屬於《飛彈技術管制協議》(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 MTCR)當中的1A類。
該系列的MQ-9無人航空系統具有以優勢:更長的續航時間(可達40個小時或更長)、更經濟的價格、所需的佔地面積更小、自動導航與起降、可在低空或高空((500至40000英尺)飛行以及更為有效的操作方式,並且可以在高度風險環境下使用,且不用擔憂機組人員的損失。該款無人機系統並安裝專門的海上雷達與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可用於辨識海上目標物。
MQ-9可在高度威脅環境當中執行多項任務,包括海上監控、反潛戰(Anti-Submarine Warfare, ASW)、電子戰(Electronic Warfare, EW),並可以結合其他陸上、航空和海上情報與監控單位,更作為真正的軍事力量的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成為結合情報、監視和偵察(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ISR)的綜合性功能。MQ-9系列的無人機另可作為非軍事用途。
從2005年以來,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已將MQ-9用於陸地與海洋監視活動,美國加州的國民衛隊藉由該形式的無人機,進行熱點識別並提供關鍵性的環境情報,讓消防隊員能夠進行針對性的部署撲滅森林火災。
若從聯盟的角度來看,MQ-9B由於其開放的系統架構和採用共通的通信協議,非常適合在聯合作戰情況下運用。隨著美國等國家逐漸關切高技術戰爭以及「灰色地帶」的衝突,MQ-9系列的無人機逐漸朝向多重角色發展,並且也開始進行多種作戰平臺的協同作戰之要求。
全球共有七個國家正在發展《飛彈技術管制條約》的第一類(Category I)武器系統,包括:中國、印度、伊朗、俄羅斯、土耳其、阿拉伯大公國與美國。這些國家發展中高空、長航時的智能無人飛機,其功能則包括情報、監視、目標獲取、偵察與攻擊(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target acquisition, reconnaissance, and attack, ISTAR-A)能力。
另有包括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南非正在研發第二類(Category II)的武器系統,例如南非的追求者400型(Seeker 400 UAV),可攜帶較第一類更小之小型彈頭。因而,許多政策決策者與專家認為,武裝無人機將作為「國家戰爭方式之變化」或「改變遊戲規則」,或改變恐怖分子發動恐怖攻擊之手段與方式。
美國擬出售 「海洋衛士」給予臺灣之戰略與戰術意義
技術的轉變導致戰術的變化,而了解作戰後果是軍事戰略最為關切的問題。就軍事理論上而言,無人機系統可以有效的共享信息、合作計劃以及分配作戰與攻擊目標,做出協調一致的戰術決策,並對於高度威脅的環境做出反應。
首先,美國將開始搶佔全球無人機的市場。美國川普總統在今年7月底時引用「國家酌情權」(national discretion)鬆綁出口武裝無人機政策,重新詮釋《飛彈技術管制協議》,以允許美國國防承包商可向盟邦出售更多武裝無人機,改變中國於以色列已是出口武裝無人機主要國家的現況。
原本根據MTCR的規定,負載500 公斤以及航程超過 300 公裡的軍用無人機都會被歸為第一級,需要受到嚴格的限制。該項限制亦要求應根據具體情況考慮銷售內容,並對於潛在的無人機出售「訂定嚴格條件」,接收地也需要同意最終用途的保證作為銷售的條件,包括特定的「正確使用原則」(principles for proper use)。
美國放寬無人機出口的政策,可增加美國的國防工業、強化盟國的安全與反恐能力、提高美國本土的就業機會,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強化在地國在重要關鍵區域的軍事優勢。然而美國政府內部與部分國會議員反對放寬無人機的出口管制規定,特別能夠攜帶武器的無人機,可能被用於迫害人權、忽略國際人道法或甚至捲入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戰爭。
其次,無人機之運用將成為美軍嚇阻戰略重要部分。在今年3月份由美軍陸戰隊司令博格(David Berger)指出「2030年部隊設計」計劃(Force Design 2030)當中已規劃,將縮減戰機數量,減少陸戰隊在地面戰中的角色,而改由飛彈和無人機組成的「陸戰隊濱海作戰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s),通過威懾敵軍船艦和軍機等方式,阻止其控制爭議地區。以及美國陸軍參謀長麥康維爾(James McConville)日前指出,美軍將成立「全方位聯合作戰部隊」(Joint All Domain Task Forces, JADTFs)。這些的戰略構想,更有賴於美軍擁有足夠的軍事情報與戰略預警情報,其中無人機系統則在情報搜集與運用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後,美國再度藉由軍售強化臺灣防衛作戰的能力,並可促進臺美間共同的安全利益。試以2017年美國也曾經表示將出售「海洋衛士」給予印度。當時美國在印美兩國的共同聲明曾經表示,印度是「主要國防夥伴」,「美國和印度期待著在與美國最親密盟友和夥伴相稱的水平上,合作開發先進的國防裝備和技術」,兩國並於2018年籤署《通信兼容與安全協議》(Communications Compatibility and Security Agreement, COMCASA)。
根據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該協議旨在便利加密通信系統轉移,「讓使印度可以更佳利用美國現有的平臺」,以作為操作美國出售給予印度的無人機系統這種先進防禦系統的條件。換句話而言,倘若臺灣地區真購得MQ-9B無人機,可將其視為臺美未來軍事與情報共享的基礎,以及在未來可能聯合作戰的「第一手」。
隨著臺灣日漸關注兩岸間之在「灰色領域」的混合威脅,購置MQ-9B「海洋衛士」無人機並搭配臺「中科院」現正研發「騰雲無人機」,憑藉其超前的偵察能力和跟蹤目標數小時的能力,可強化在戰略水道的偵察工作,並增加臺灣自身面對威脅時的戰略預警情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