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

2020-12-26 三個老農民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從古至今,廣大人民群眾對春節都非常重視,因為這個農曆新年,才是真正地辭舊迎新時刻。而公曆的「元旦」,上了年紀的農民一般都不在意,因此只有在農曆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農村才會出現歡天喜地的節氣氣氛,當然隨之而來的這些天也規定了很多習俗。

比如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就是告訴孩子們,在除夕之夜要為老人守歲。特別是家裡有七十歲以上年齡的長輩,子孫後代更不能睡覺,可以聚在一起打撲克,當然,不管幹什麼都要熬到正月初一天明。大家說這樣做可以讓老人身體健康,壽命更長。

雖然守歲這個說法沒有科學道理,但是這個作為晚輩的一個美好願望,還是值得孩子們驕傲的。因為讓老人看到子孫滿堂,一起都在為他們守歲,心裡會開心,想當然就更願意多活幾年了。孩子們聚在一起也不容易,可以多聊聊天,或者共同玩樂器,也更會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下面還有半句俗語,就是「正月初一忌鞭炮」,這個習俗又是為什麼呢?原來是農民很迷信,都說正月初一這天文財神,會分身到各家各戶,為他們送去聰明和智慧。而文財神最怕聲響,因此家家戶戶為了子孫後代能夠出現才子佳人,都不會燃放煙花爆竹。

在舊社會的時候,人們為了增加過年時節日的氣氛,一些有錢的大戶人家,會讓那些單身長工,拿著鞭炮但野外去燃放。這個習俗經年累月代代相傳,並且形成了俗語,因此才有了老話「光棍放炮,財主聽響」之說。

所以這句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其中「大年三十不睡覺」就是告訴大家在年三十晚上不要睡覺,要為自己的老人守歲。畢竟農村一直保留著「百善孝為先」這個傳統美德,雖然科技進步了,隨之大家也破除了迷信,但是很多人家依然保留著這個守歲的傳統習慣,也許是晚輩心裡為了讓老人能夠健康長壽,就把這個習俗,當作一個美好願望一直在傳承。

而後半句農村俗語「正月初一忌鞭炮」,現在農村很少有人聽了,都是想啥時候燃放煙花爆竹就去燃放,有時候一些人半夜三更打麻將回到家裡,心情好也會放禮炮,震耳欲聾的聲音能把半個村子人從夢裡驚醒。

再加上正月初一是迎文財神,即使還有些迷信的農民也不會在意他,因為家裡後代有沒有文人不重要,只要有錢就好。所以只有在迎接武財神的時候,才會積極響應,因為傳說中的武財神是送金銀財寶的,「武財神常光顧,乞丐也變富」,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這句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簡單講就是大年三十,要為自己的老人守歲,正月初一要去給孩子迎文財神。其實這些俗語沒有科學道理可言,都是一些人的美好願望而已。當然一些農民不這樣做了,大年三十的時候該睡覺還是睡覺,正月初一喜歡燃放鞭炮就使勁地燃放,現在沒有人說閒話了。

相關焦點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臘月最為一年的結尾,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臘月和正月有什麼禁忌呢?臘月忌尾:臘月是每年的最後一個月,農村老人還常常把臘月叫做「歲尾」,作為結尾的一個月份,在農村有很多關於臘月的講究,人們認為,有些事情在進入到臘月後就不能再做,只有平平安安地將這一年送走,我們才會順順利利迎接新的一年,那麼臘月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老話有何講究呢?
    臘月是過去農村最熱鬧最忙碌的季節。這個季節農田已經沒有農活了,但隨著春節的臨近,屋外要整理,還要購買年貨,當然很忙,農村的大會也出現了忙碌的景象。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臘月忌尾,正月忌頭」,說的是啥意思呢?這句老話也指年末和稅收的部分神經。臘月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月,農村的古語進入臘月就是年。新年來的時候,很多事不能做,還有很多事要辦。其中不應該做的事情是「年底不搬家」。
  • 今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晴,陰溼到清明」是啥意思?
    今天是2021年1月13日,農曆2020年臘月初一,到大年三十除夕夜,整整還有30天的時間,也就是還有整整一個臘月的時間就到了春節了。按照農村的風俗,進入了臘月就等於進了年。也就是進入臘月份,一天比一天靠近年了,一天比一天有年味了,一天比一天喜慶了,一天比一天鞭炮聲濃了。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關於孩童出生的時日,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新年將至,農村俗語「好男有毛怕初一,好女有膘怕十五」啥意思?
    在農村裡有很多的俗語,比如說有的俗語是關於天氣的,在以前的時候,你農民耕種都是依靠天氣來判斷未來的天氣如何,有的時候俗語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讓農民在對天氣的判斷上進行了甄別,這樣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還有的俗語是關於人物的描述,比如這句俗語就是關於說人的,「好男有毛怕初一,好女有膘怕十五」這句俗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在農村,老人常說「二九不上門,三十不討債」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回到家,避免不了和叔叔伯伯們坐在一起攀談幾句,隆冬臘月,外面雪花零落,屋裡的暖爐旁大家卻樂開了花。除了分享一年之中發生的趣事樂事,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俗語,比如說「公雞打架頭對頭,夫妻吵架不記仇」,「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簡短有趣的同時,還能學習到一些人生哲理。
  • 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今年春節冷嗎?今天是12月15號,這是陽曆時間,我好奇今天早上有人拿著香紙往村裡的祖堂走,這是我們當地一個習俗,農曆初一十五要上香,大概農村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查了一下農曆時間。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農曆十一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冬月,今天已經到冬月初一了,到正月初一還有整整兩個月,還有兩個月就要過春節了。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今年春節會冷麼?
    在北方農村,人們一到冬天就會選擇在家裡「貓冬」,暖暖的炕頭才是冬季裡最溫暖的地方,而坐在炕頭上人們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聊家常,就像筆者的家裡,每天都會人來人往好幾波,因為爺爺是一個愛聊天的老人,又是周圍有名的「大拿」,所以每天我們的家裡就成了這些老人談天說地的地方,而今天筆者聽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俗語,那就是關於今天是冬月初一的,這個俗語就是「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
  • 農村俗語「辛丑稻麥豐,牛也不吃草」,啥意思?
    這是一句古老的俗語,是說辛丑年是一個好的年歲,從歷史經驗上看,辛丑年都是豐收年。明年是2021年,正是辛丑年。從農村這一俗語看來,明年是一個非常好的年歲,明年農業必定是五穀豐登的一個豐收年。農村俗語說,「辛丑辛丑,種田人辛苦就有」。辛丑這一年,農民只要把種子種下地,一定就會有收穫。
  • 農村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非常有趣,聽著解悶,今天坐在暖和的太陽地裡,同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神侃,這些老年人都是從建國初期過來的,對農村俗語出口成章,說馬上到臘月了,一年又過去了,小孩又大一歲,老人可又老一歲,出去打工的也該回來了,幹到什麼時候才是底?不是有句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嗎?這又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管用嗎?
    臘月初一也剛剛過去,對於一些地方的農村來說,到了臘月也就正式進入了過年的氣氛當中了。家家戶戶也開始進行過年的準備和來年農事的籌備了。在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還管用嗎?今天荳子就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諺語解析: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下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 的字面意思。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你不可全信
    在生命誕生方面,古人也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形成了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一、男不得初一古人有著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維,他們覺得在家庭中,男子最為重要,肩負著養家的重要職責。因此,在古代,男子的地位一般都很高。而家族中添丁進口主要是指有男孩出生,甚至覺得男孩才能延續香火。
  • 春節臨近,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還有一個多月就到我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春節了,在春節時候的農村,濃濃的年味讓原本比較平靜的農村越來越熱鬧了起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張燈結彩,貼對聯,豐富的年夜飯成為了大年三十的收官之作,過完出大年三十,從初一開始各種習俗就會一一被安排上,畢竟這春節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自然不會少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說的是人的出生時辰,男孩不要初一出生,女孩不要十五出生,這裡的初一,十五說的是正月的裡日子。也就是說男孩不要正月初一出生,女孩不要正月十五出生,這就是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
  • 農村俗語「臘月不訂婚,正月不娶親」啥意思?正月為何不能娶親?
    說起明年,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兩頭沒有立春的「無春年」,而在農村,無春年又被稱為是「寡婦年」,之所以稱其為寡婦年,主要就是因為人們認為「寡」是少的意思,而夫妻是成雙成對的,如果少了一個,那麼就不能稱之為婚姻,因此在農村有一個習俗「寡年不婚嫁」。
  • 農村俗語:「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說的啥意思呢
    在我們的農村,對於天氣的變化尤其的敏感,大自然的發生的變化,在農村的俗語、老話之中都有很好的體現,這也是多年的經驗積累,所演變成為大眾所熟知的俗語,在農村被廣為的流傳,根據季節、節氣的交換,什麼季節就應該出現什麼樣的天氣變化,但也有會偶爾出現一些例外,這種不正常的天氣變化,也被村民認為對於整個年景有直接的影響
  • 農村俗語「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啥意思
    導讀:農村蓋房講究「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有道理嗎?為什麼?俗語說「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這句話從字面上很難理解,甚至說的生硬晦澀,但是結果說的還是很嚴重的,不然怎麼說到家財財散走了。其實,這句話最重要的是理解「口」字。「口」誰都知道,最常用的就是說的嘴巴的意思,據古籍「口,人所言食也」,說的是人說話吃飯的地方。
  • 農村俗語「年前打春脫棉襖,年後打春三月寒」,啥意思?
    導讀:農村俗語「年前打春脫棉襖,年後打春三月寒」,啥意思?我們說年前年後主要是以農曆年來說的,也就是以過年第一天來作為分界點,我們常說的正月初一。春節一到,時間就可以說年前與年後之分了。第二種:陰曆年的年前與年後陰曆年的年前與年後主要是以正月初一為分界點的,這是我們傳統的天幹地支紀年曆法的。陰曆年是在除夕夜結束,而新的一年就是從正月初一開始。陽曆年會提前到來,而陰曆年會推遲一個多月到來。而我們平常常說的年前與年後主要是以陰曆年來說的,即以過春節為起點的。
  • 農村俗語『正月莫撿雞,臘月莫撿魚』,啥意思,有道理嗎?
    每年到了臘月期間,農村老人就開始坐在一起,用地道的方言討論當前的熱點話題,如村裡誰家的姑娘多醜都有人娶,多帥的小夥子找不到媳婦,誰家外出打工賺多少錢等等,有時會說做人啊千萬別貪小便宜,尤其這年關,更要注意,老話說的好『正月莫撿雞,臘月莫撿魚』,這又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