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公元219年冬,關羽大義歸天,這位忠於劉備,受到曹操尊敬並讓曹操避其鋒芒的英雄好漢就此隕落了,220年正月,孫權驚恐劉備因關羽之死起兵報復,於是將關羽的首級放到了洛陽的曹操處。
曹操識破之後,將計就計,將關羽追贈為荊王,並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將關羽葬在洛陽城南,又建廟祭祀。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關羽講義氣,忠君主,讓歷代君王與百姓都有很大的感觸,到了隋朝時,有關關羽的神話故事便開始出現了,在關羽的家鄉解州以及關羽生活過的地方,普遍流傳著關羽顯靈護民的傳說。
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下令在關羽的家鄉興建了關帝廟,其他地方也相繼修建關廟,發展到唐朝時,關羽信仰基本形成了,在關羽誕辰時,皇帝就會舉行隆重的祭祀,關羽神像也已經出現了。
宋元年間,關羽從一名武將正式演變為了一尊神明,明清兩朝,關羽信仰文化到達了鼎盛期。萬曆二十年(1592年)時,明朝廷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了關林廟,康熙五年時將洛陽關帝陵敕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始稱「關林」。
「關林」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關林廟中間大門上有九九八十一顆金色乳釘,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最高品級的標誌;儀門東側是宋代抗金名將嶽飛所畫的「關聖帝君像」,西側的「關帝詩竹」相傳是關羽生前親手所繪,門額上的「威揚六合」匾,是慈禧太后的御筆,關林廟拜殿中的「聲靈於鑠」匾則是乾隆帝的御筆。
在上世紀70年代時,洛陽下了一場大雨,關莊村(位於偃師市佃莊鎮東)中被衝出了一座千年古墓,其出土文物讓史學界十分震驚,顛覆原先的認知,專家檢測後也是大呼:這不可能。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關莊村,經過相關的調查研究,這個村並沒有一戶是關姓,原先是叫潘凹村,後因關帝墓改名為「關莊」。
真正的關帝墓是由一冢和一個土石寨組成,為什麼說這才是真的關帝墓?據了解在千百多年前,曹魏都城洛陽並不是洛陽城,而是洛陽與偃師市的交界處,關莊村則是位於漢魏故城華南一華裡。
因大雨被衝出的千年古墓,考古人員經過發掘,發現古墓曾被盜過,不過還是出土了不少意義非凡的文物,其中一物最令人矚目,那是一顆人頭骨,通過出土文物、墓室規格,以及相關史載,史學界普遍認為這才是真的關帝墓,意味著1800年來大家都拜錯了地方。
那為什麼說關林廟是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的?這就要說到明嘉靖皇帝身邊的郝太監,郝太監祖籍關莊村,在嘉靖帝下令要大修關帝廟時,郝太監擔心文武百官到關莊村進香朝拜會成為村裡的一大負擔,又因為郝太監得嘉靖帝的寵信,他便假公濟私將洛陽城南20裡的鮑將軍墓修成了關陵。
一場大雨衝開關羽墓,墓中出土1物,專家檢測後大呼:這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