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金石文化,推動篆刻藝術持續發展,本報特闢「青年篆刻百家批評」專欄。本欄目以專家推薦和自由來稿兩種方式面向1970年代後出生的海內外作者徵稿,經審定,最後120位優秀青年篆刻家入圍。同時,為了保證本欄目的學術性,特邀請了歷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及高校教授對入圍作者的作品進行點評,相信會對廣大篆刻作者有所裨益。本報39至47期已刊發完畢,即日起微信公眾號將陸續推出並結集出版,敬請關注。
——《書法報·書畫天地》編輯部
作者名單(五)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王騰威 毛洋洋 尹義桐 李從眾 李 顯
汪鐵穎 章哲誠 嶽 奇 徐曙光 楊 逸
賈長慶 夏 俊 郭忠之 陶殿甲 李寶東
張志超 李興貴 董洪濤 李亞男 肖智芳
王騰威 1992年出生,河南商丘人。中國書協會員、河南印社社員、應天印社理事。天地入我廬
5.0cm×5.0cm
四年辛勤舊容非
5.0cm×3.5cm
臥讀陶詩
5.0cm×5.0cm
耕讀孝友之家
3.0cm×3.0cm
▲上下滑動查看
王騰威刻古璽,優點是沉著老練,線條雄厚。缺點是有幾方白文章法稍亂,混沌一片,缺乏亂中的秩序。還有個問題似乎有普遍性,值得一說,比如「臥讀陶詩」上部有邊線,下部沒有;「天地入我廬」上部有邊線,下部隱隱約約。我相信在還沒有明確藝術創作意識的戰國時期,印章都是有完整邊線的。之所以後來有的沒有了,有的變細了,乃是磨損的結果。印章線條從截面看是三角形的,正面看是上寬下窄的,因此印面受到毀損磨洌,線條就變細直至完全闕如。所以作者這種印面處理,實際上是一種仿古做舊。仿古做舊當然可以,積極面是古樸舊氣;而消極效果是感覺作者太刻意、太做作,缺乏一種坦蕩、自如和大氣!君不見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刻古璽,從來沒有這樣的「巧思」,似值得我們深思。
以金文入印,屬於廣義的「古璽」範疇。作品表現手法較好,強調大開大合的結構,爽利的刀法,又有一定的形式感,總體比較成功。然而,此類風格近些年來在年輕篆刻作者中頗為流行,相互影響。希望作者能進一步深入古璽,以求「古」韻,通過書印結合,完善自我。
毛洋洋 1992年出生於江蘇漣水,別署雲齋。中國書協會員。
心香
1.3cm×1.3cm
不負好湖山
2.7cm×1.9cm
登堂入室
3.7cm×1.3cm
長寄懷於碧雲(附邊款)
2.9cm×2.1cm
▲上下滑動查看
喜強化筆畫交接點。雖有情趣而取法不高,故氣局受制。「不負好湖山」「登堂入室」二印有村夫氣。建議多讀各種印譜,開闊眼界,必將使原有之特長升華。 長處:圓朱文以明代文人印為法,有意避開目前流行的王福廠、陳巨來,目光獨特。章法疏朗、結字方勁,刀法也很內斂含蓄,氣息醇雅。短處:白文印師法的傾向與朱文印不一致,如果朱、白文能在風格上拉近,則朱、白文可相輔相成。
尹義桐 祖籍山東,1990年出生於黑龍江雙城。中國書協會員、重慶市青年書協篆刻委員會委員。
物外遊
4.0cm×1.5cm
初發心
3.0cm×2.8cm
昆刀截玉露泥痕(附邊款)
5.0cm×4.0cm
壽如金石佳且好兮
4.0cm×4.0cm
▲上下滑動查看
從漢印出,用刀爽勁,氣格不凡。亦參古璽章法,結合有度。「昆刀截玉露泥痕」,參差變化,有味。印邊款衍一「違」字,可去掉。
尹義桐單刀刻白文印,自然拙樸,不經意處見意趣;朱文封泥大開大合、虛實相映、文字生動,頗佳。
李從眾 1994年出生,北京通州人。中國書協會員、鄱湖印社副社長、東隅印社理事。
其修遠兮
4.5cm×2.2cm
五祥俱臻
Φ10.0cm
君子求諸己
5.0cm×3.0cm
群佛造像
2.6cm×6.5cm
▲上下滑動查看
李從眾崇尚大篆一路。從創作看,朱白皆擅,其書法也有一定基礎。他的主要弱項在白文印的運刀和結字上,如果能做到細而竣、緊而密之後,再來安排整個章法會更趨理想。
作者對秦印的理解比較深入,文字結構、布局,多字印的相互關聯等,安排都還比較合理。「五祥俱臻」「君子求諸己」等數印較佳,有些印顯得勉強,有待深入思考。近年來,秦印、秦封泥出土量較大,出版物豐富,希望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著重體會秦印文字的規範與巧妙,或許會有新的感悟。
李 顯 1973年出生。中國書協會員、中國佛像印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北蘭亭書友會會員、晉陽印社社員。克嗣良裘
1.6cm×1.6cm
長安樂
1.5cm×1.5cm
六德立身行忠義
1.9cm×1.8cm
癸丑九月廿四吾已降
3.5cm×1.5cm
▲上下滑動查看
印章取法古璽。線條凝厚,開合適度,得古璽神韻。特別是「拙」與「厚、古、樸」等審美要素的相融,表現極佳,也構成了作者篆刻審美的主要基調,自然樸素,凝厚蒼渾,也是作品中可圈可點之處。然而篆刻藝術對線條的質感要求,除彈性、韌性、張力外,還要強化力量感的體現。
從作品可看出作者取法古璽,求古璽爛銅殘缺效果,頗得古拙之氣,總體水平較高。細察之,文字線條殘缺較多,使得印面尤其多字印略顯瑣碎。作品大多或左下角,或中間,或右下角留空,可看出作者對「寬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種種實踐,但由於線條多殘缺,給這些大開大合的空間造成了瑣碎感。燕系、齊系古璽皆有留空格式,線條完整、聚散有致,作者不妨細細參悟,當可更上層樓。
汪鐵穎 又號淳風堂主,1970年出生於江蘇連雲港。中國書協會員、南京印社社員、蒼梧印社常務副社長。
一片傷心畫不成
2.8cm×2.8cm
神仙脾氣
3.2cm×3.2cm
大吉大利
5.0cm×1.5cm
仗義每多屠狗輩
2.9cm×2.9cm
▲上下滑動查看
印章取法秦漢。整體作品追求線條美感的同時很好地表現出了精神和力度,可見作者對「骨」「力」關係的深入理解,以「骨」生「力」,所以產生了骨豐肉潤、力蘊其中的藝術效果。印面骨力峻宕,意氣風發,形與神、意與法達到完美統一,形態與動作完美結合,體現了「骨」「力」「肉」的彼此依存,生動展現了作者的藝術追求。作者尚需在「理與勢」「質與法」的關係上進行深入探索。
作品師法古璽、秦漢而具現代感,善用衝刀,彰顯出「大膽」作風,得一「爽」字。由於線條的衝切,具有較強視覺衝擊的同時,也顯得有點「粗頭亂服」之感。朱文多去邊框,雖時下頗流行,但易失之「散」。若能放而能收,散而能聚,膽大而心細,爽朗中自然見蘊藉。
章哲誠 1973年出生。中國書協會員、南京印社社員、江蘇省篆刻研究會會員。
康樂
2.5cm×2.5cm
山溪野徑有梨花
2.5cm×2.5cm
梨花院落溶溶月
2.5cm×2.5cm
水流花謝兩無情
2.5cm×2.5cm
▲上下滑動查看
印宗秦漢並下探明清流派。講究印文內容的可讀性,注重形式美的豐富與完整。刀法以衝刀為主,線條乾淨、挺拔、爽利、清勁、瘦硬。朱文作品得明清流派遺韻,採用秦篆入印,婉轉流暢,用刀精微,偶見披削之法,轉折處不露圭角,活脫而有質感。然而此類印風的神採與前者統一更佳。
作者有一定的功力,創作水平及邊款總體較好,多字印取法南北朝將軍印以及明清流派印,路子對,但文字造型有待推敲。篆刻藝術最重要的當是文字造型這一關。而過造型關,無非「印內求印」和「印外求印」兩條。「印內求印」,當然就是從秦漢印中去學得,同時參考明清流派印章文字;「印外求印」則多用心於篆書的學習,以達到「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當然,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有難度,這是大多數篆刻作者所面臨的共性問題。
嶽 奇 號初堂,別署相思得志館主人,1983年出生。中國書協會員、陝西省書協理事、陝西省青年書協副主席、西安市青年書協副主席、終南印社副秘書長。
醉花陰
3.0cm×3.0cm
嘉酉
5.0cm×3.0cm
眾妙之門
3.5cm×3.5cm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5.5cm×5.5cm
▲上下滑動查看
嶽奇的印作主要表現大篆一路的藝術風格,運刀爽健肯定,結字方圓互寓。總的看,體現了大篆印作的基本體貌。白文印在表現上略勝朱文,顯得自由而富筆意;而朱文印多見雕琢,章法上重設計。希望作者能將朱、白文的創作理念互補,在總體氣息上更加統一。他的邊款值得誇獎,數種字體無論運刀結體皆顯一致,從中可以看出在書法上的有效積累和合度表達。
古璽創作的趨同性,既可看出大家對古璽創作的偏好,又可看出當代印風的流行趨向。古璽創作,似易實難。易在大效果,大開大合,文字多變,任意騰挪,具有視覺衝擊力;難在古雅而有新意,與他人拉開一定距離。要能真正於戰國古璽中下大力氣探究,同時又能下大力氣提升金文創作,才有可能於古璽印風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徐曙光 1983年出生,河南滑縣人。中國書協會員、河南省青年書協理事、安陽市篆刻委員會委員、河南印社社員、敦煌印社副社長、滑州印社秘書長。
春宵一刻值千金
3.0cm×3.0cm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3.5cm×3.5cm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3.1cm×3.0cm
奔競不息,勇立潮頭
3.9cm×2.0cm
▲上下滑動查看
長處:章法工整而見靈動,刀法細膩而能厚重,創作的穩定性強。短處:工穩一路印比較難見個人性情,王福廠、陳巨來諸前輩的個人風格很強,值得思索。印章取法元朱文和滿白文,屬工穩一路。印文多用小篆,刀法以衝為主,技巧精熟,精微細緻,線條厚重有力,章法得漢印遺韻,疏密安排隨意安詳。元朱文得益於陳巨來、王福庵、韓登安,刀法、篆法、章法和諧統一,與漢式白文印同出一轍。然而如何刻出自己的風格,大樸不雕,大味必淡,奇正相生,平中見奇,於不經意處引人回味,作者還需深入理解。
楊 逸 1996年出生,江西贛州人。浙江省青年書協篆刻創作委員會委員、南山印社社員。
一從大地起風雷
3.0cm×3.0cm
時有歸牛浮鼻過
3.1cm×2.6cm
夏木陰陰正可人(附邊款)
1.5cm×1.5cm
登高臨舊國
4.0cm×4.0cm
▲上下滑動查看
長處:取法以古璽為主,字法純熟、能因地制宜、變化自如,刀法細膩、力量暢達、氣息清雅,邊款也頗見匠心。短處:章法上平正、均勻了一些,古璽章法之妙處,妙在不平不均。
從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傾心於戰國古璽三晉印風,求其古質雅致,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國美師風的一定影響。作品勻稱、協調。有些邊款略顯花哨。望在今後的創作實踐中,多開闊視野,不局限於地域、時風影響,開疆闢土,走出自己的路。
賈長慶 1984年出生,山東濟南人,京畿大學美術學博士。中國書協會員、山東省書協理事兼篆刻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印社理事。
軒翥
2.8cm×2.6cm
園博園
3.8cm×3.8cm
三賢堂
3.0cm×3.0cm
仁者壽
3.6cm×3.6cm
▲上下滑動查看
刪繁就簡三秋樹,那麼接下來就是標新立異二月花,作者把持住了一個簡單,就走出了一條路子,走出了自己的純真和可愛、率性和自然,筆畫充分展示出陽剛之美,平鋪直敘,似乎心不在焉,而內中存在著多少苦思冥想,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長處:章法、字法用心,刀法細膩,作品的完成度很好。短處:有些印上同代人的風格痕跡比較明顯,應該建立自己的風格。
夏 俊 1986年出生,江蘇常熟人。在讀博士、江蘇省篆刻研究會會員、常州市書協學術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委員、常州印社副秘書長。
忽如一夜春風來
2.1cm×2.1cm
枕上詩書閒處好
2.2cm×1.5cm
詩酒趁年華
2.9cm×2.4cm
有錢都買茶,無日不看書(附邊款)
3.8cm×3.7cm
▲上下滑動查看
使刀如筆,更比筆輕靈輕鬆自如,輕重提按,一任自然,從行刀中可以讀出作者使轉的遊刃有餘,能做到一刀完成,決不復用兩刀,所以整個刻痕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乾淨利落,絕無半點拖泥帶水,從使刀上表現出了篆刻藝術的精微。
在取法上,夏俊之作汲取吳讓之較多,運刀成熟,疏密有致,只是在結字上還待推敲,如參合一點生辣筆調更好。
郭忠之 1986年出生,甘肅秦安人。中國書協會員、甘肅省書協理事、甘肅印社理事、中山市方修書畫院院長、中山市書協副主席。
眾妙之門
2.0cm×2.0cm
一身正氣
2.5cm×2.5cm
日有喜
3.0cm×3.0cm
佛像印(附邊款)
4.0cm×1.5cm
▲上下滑動查看
郭忠之大致可歸屬於對刻印頗具敏感度的作者,無論朱文白文還是圖像印皆能體現自己的想法,可謂難能可貴,如能進一步借鑑古人,創作意味會更顯純正。
長處:古璽類型印章與圖像印形式感都很好,語言簡潔,不作雕飾。短處:方寸之地作圖像,形式上可變餘地不多,容易程式化。
陶殿甲 又名陶文,字陽君、以字行。1984年出生,河北獻縣人。中國書協會員、河北省書協篆刻委員會委員、滄州市書協常務理事、滄海印社副社長。
不群
1.8cm×1.5cm
眾志成城
2.5cm×2.5cm
遊目騁懷
2.6cm×2.6cm
君子義以為質
3.5cm×3.5cm
▲上下滑動查看
長處:章法布局、字法結構都具匠心,風格沉穩而形式多變。短處:線條、刀法上比較單一,變化稍少了一點。
印章取法古璽。用刀明快,開合適度,線條兼具凝厚、古樸、古穆、古厚。文字大小不拘,磊落跌宕,自由變化,呈現出文字本身之美。出之自然,行之自由。古璽印章因為年深日久,歷盡世間滄桑,其間的斑駁是時間的見證,也增添了古璽印的朦朧之美,也是古味、古拙的具體體現,望作者深入領會。
李寶東 字伯東,1991年出生。南京印社社員、六合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而樂
1.8cm×1.8cm
長安樂
2.5cm×2.5cm
有面有米有福
2.5cm×2.5cm
柴門延客看弈(附邊款)
3.0cm×3.0cm
▲上下滑動查看
李寶東刻漢玉印,用刀堅挺,文字端莊,線條潔淨,頗具古意,邊款工力亦佳。
李寶東篆刻走平實、工穩、純正一路。取法漢玉印、鳥蟲篆、明清元朱文。章法、字法端莊、整飭、謹嚴,線條線質挺勁、爽健,剛中帶柔。長此以往,定有所成。「柴門延客看弈」一印邊款中的「」應為「」。
張志超 1990年出生。中國書協會員、西泠印社社友會會員。
狂魚舞月
5.0cm×5.0cm
鑿山骨
7.0cm×7.0cm
老馬識途
4.0cm×4.0cm
漢書下酒
8.0cm×8.0cm
▲上下滑動查看
「漢書下酒」此印用刀方銳,章法具變化,字法大小不拘,亦較生動。整體似乎還有些封泥的氣息,特別是邊款法北魏造像,奇正錯落,古意充盈,與印面相得益彰,殊為不易。但章法散淡亦應適度,過了就可能流於簡單和荒疏,邊框處理也應注意及此。
印作取法古璽,形疏神朗,張弛有度,嚴整活潑,獨出機杼。觀其篆法和文字安排,多重應用虛實、揖讓、奇正、俯仰等矛盾關係,整體取勢多變;用刀衝切削等並用,刀鋒藏露綜合實施,線條凝練而不失虛幻古拙,避免平衡呆板;印面斑駁,充分彰顯刀花瀰漫醇厚之美。藝術雖是「顯」學,要善於表現,但更要善於隱藏,望作者深入理解。
李興貴 1991年出生。中國書協會員、中國鐵路書協會員、湖北省文聯中青年優秀文藝人才庫成員。
釣魚賞花
2.5cm×2.5cm
海風碧雲
2.6cm×2.6cm
翠陰護曉
2.5cm×2.5cm
當仁不讓於師
3.0cm×3.0cm
▲上下滑動查看
宗法黃牧甫,結構、線條以及粗細變化等皆已具備黟山派特性,在學黃牧甫一路作品中屬於較好的。但學一家,即便再像也只是模仿而已,如何更進一步,需要深思。建議上追秦漢、封泥,尋根溯源,漸漸化人為己,化古為新,走出自己的篆刻藝術之路。
印章取法黃士陵。作者深諳黃氏印風之淵源,求取三代金文,並按小篆的印化手法進行處理,保留一部分金文體勢特點,能揚長避短。把握住漢印的本來面目,線條光潔,強化了線的粗細變化、幾何形態,採用了強烈的疏密對比。大膽運用簡化手法,將金文、隸書等相對篆書來說較為簡化的字形植入印面,金石味道無損,韻味不減。然而如何避免線的呆板,在重複中求變化當需深入理解。
董洪濤 1974年出生,別署契齋。中國書協會員、黑龍江省書協理事、大慶市書協副主席、大慶印社副社長。
若水
1.5cm×1.0cm
豪橫
1.4cm×1.9cm
超以象外
1.6cm×1.3cm
午後聽雷(附邊款)
1.3cm×1.0cm
▲上下滑動查看
印章取法古璽。作者用篆範圍廣泛,但能相融相諧,由此可見作者基於深厚書法功底帶來的高超通變能力。刀下之線熔挺健、清秀、雋美、敦實、凝厚於一爐,用刀之沉著與靈巧結合得甚為緊密。有的線條筆力遒勁、精氣瀰漫;有的溫文爾雅,一派天機。此皆得益於作者刀筆相諧,鋒隨情動,雖風貌不一,彼此有別,但又完美統一,可見作者高明之處。若能在個人風格上強化一些會更佳。
作品大體可以看出兩大類,一類甲骨文入印,一類金文入印。風格取向文雅一路,巧拙相安,頗為難得。甲骨文入印非常難,難在文字數量不夠,局限了創作的題材,同時,甲骨文字多斜線、生折,方寸間不容易協調,作者知難而進,期待有所突破。金文入印,前景較甲骨文入印更加廣闊,也正因為此,近些年來眾多年輕篆刻家參與其中。作者以古璽為形式,得其古雅。期待進一步深入探索,與古為新,走出自己的新路。
李亞男 1991年出生,河南商丘人,齋號牧春堂。中國書協會員、中國佛像印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印社社員、應天印社理事。
長安樂
Φ3.0cm
孟母三遷
3.2cm×2.7cm
龍驤豹變,青出於藍
3.3cm×3.3cm
溫故知新
4.0cm×4.0cm
▲上下滑動查看
李亞男的作品面目略顯「雜糅」,建議可先選定一家,深入體驗之下,再作其他風格的涉獵。
「龍驤豹變,青出於藍」章法散了,文字亂了,文字往四邊靠,中心顯得空洞。當然,在界欄格式下,文字往中心聚也不好,會顯得擁塞。往四邊往中心,究竟以什麼程度為好,恐怕沒有規律可以執行,只有作者反覆安排,反覆寫印稿比較,然後基本按設定的印稿操作,庶幾乎得之矣。而此印顯然沒有慘澹經營的安排,上下左右的文字距離邊欄幾乎一樣,毫無古璽支離錯落之美。邊欄線則太細弱。下邊線斷成三截可以,但是在每個文字下保留一截,平均分配,就大不可以。總之,此印缺乏認真思考和周密安排,不是正確的篆刻之道。
「孟母三遷」比較好,章法有序,線條也老到。唯一不足是「遷」的左部過於小了。「溫故知新」「長安樂」有秦印意味,線條、章法和做舊都到位,惟妙惟肖。近年來這類風格入展率高,但我不甚看好。這類印章雖然做到「似曾相識」,但沒有「無可名狀」,缺乏創造的端倪。肖智芳 號犀堂, 1990年出生,湖南株洲人。中國書協會員、江西省書協篆刻委員會委員、嶽麓印社社員。
始知真放在精微
1.9cm×1.7cm
燕子欲歸時,小樓昨夜西風
2.8cm×2.1cm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3.5cm×2.3cm
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
3.5cm×2.9cm
▲上下滑動查看
肖智芳刻得細膩工整,一筆不苟,精細入微,十分了得。仔細讀下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功夫。他的長處在於刻鑿,短處則恐怕在於文字,準確地說短處在於篆書造詣。比如陶淵明飲酒詩印,周密安詳,穩妥細緻,全印二十字,沒有一筆懈怠,極為不易。然而從篆書角度考量,則覺得「我」字太工藝化;「為」字中間部分兩個口處,走的路線不對;「貴」字上下部分稍見鬆散;「酒」的水旁篆法也欠雅致。再如白文「燕子欲歸時,小樓昨夜西風」,作者滿足於文字排滿,章法嚴整,但是「昨夜」二字左部極狹小,右邊極長大,從篆書的美感考量,就稍遜色了。今天的元朱文作者在刻鑿功夫上大多不遜色於陳巨來,而在作品效果上還達不到陳的高度,恐怕篆書造詣上的差別是原因之一。
肖智芳的數方極工穩的印作,多是多字印,綿密細麗,頗見經營之功。此方「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元朱文印,卻刻得空靈瀟散,沒有過於安排的「匠氣」,似得熟後「生」的妙境,雖整體章法平平淡淡,無疏無密,但樸實無華的素雅,正應和了內容的意境,所謂不經營處勝經營;邊飾的畫意也能與印面交相呼應,如再刻得輕鬆寫意些,呼應的結果想來會更好。
《青年篆刻百家批評》
火熱預售中!
《青年篆刻百家批評》結集,涵蓋12位專家對120位青年篆刻家的240條評語。其中包括「個人面貌」的形成途徑,如何積累、運用正確篆法,邊款詞句、形式與印文如何統一,詩、書、畫等印外功夫對篆刻家的重要性等重要內容。適合有一定篆刻基礎的讀者,有助於了解當代印壇和國展評委的「打分點」,為您投稿增加一分信心。《青年篆刻百家批評》作品集效果圖
定價:128元/冊
優惠價:100元/冊
(2021年1月10日截止)
預售熱線
章13407180582(微信同號)
027-86780331
027-867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