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翰林學士、太常寺卿

2021-02-13 黃氏名人

      黃子澄(1350年-1402年),江西分宜縣(今為大崗山鄉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員,官至翰林學士。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歷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職,伴讀東宮。明惠帝即位後,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結果引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後,將黃子澄逮捕並處死,株連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黃子澄獲得平反,清朝乾隆年間,追贈諡號為忠愨。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黃子澄,名黃湜,以字行,分宜澧源(今為大崗山鄉大坑村)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三(俗稱探花)。伴讀東宮,累官至太常寺卿,曾與皇太孫談論削藩之事。皇太孫問黃子澄:「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麼辦?」黃子澄答道:「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以六師監之,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後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啊!」皇太孫認為他說得對。後來,每次叫黃子澄,必尊稱他為黃先生。 

建文削藩

   參見:建文削藩

   朱允炆即位後,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共謀削奪藩王權。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但黃子澄有不同意見,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現在想要問罪,應該先從周王開始。

黃子澄 

      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最後黃子澄的意見被採用,周王等五個藩王先後被削藩。[6] 朝廷用黃子澄和齊泰的計謀,調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帶調動軍隊以監視燕王。 

     1399年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後,就向朝廷告病,過了一段時間,病越來越重,居然成了病危。這場病並不是突發的,而是醞釀了相當長的時間。因為在即將到來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1399年五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禮制朱棣應該自己前去,但朱棣敏銳地感覺到如果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來了。可是父親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於是他派長子朱高熾及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個兒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視此事外,另一個目的就是告訴朝廷,自己沒有異心。但當時的形勢已經很明,朱允炆擺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此時把自己的兒子派入京城,簡直就是送去的人質。果然,朱高熾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書齊泰就勸建文帝立刻將此三人扣為人質。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但黃子澄竟然認為這樣會打草驚蛇,應該把這三個人送還燕王,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痺燕王。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時魏國公徐輝祖出來說話,按親戚關係算,這三個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著此三人長大,十分了解此他們的品行,他對朱允炆進言,絕對不能放這三個人回去,因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為人質,而且都身負大才,如若放虎歸山,後果不堪設想。緊接著,徐輝祖特別說到了朱高煦這個人,他告訴朱允炆,在他這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最為勇猛過人也最為無賴,他不但不會忠於陛下,也不會忠於他的父親。可是決定權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後作出決定,放走了朱高熾三兄弟。 

     靖難之役

    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亂,上書朝廷指稱黃子澄和齊泰為奸臣。  明惠帝派老將

這是黃子澄在江西分宜所在的紀念館

     耿炳文討伐,初戰不利。明惠帝聽從黃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李景隆接任後,表現更令人失望,屢戰屢敗,損失數十萬人。朱棣乘著李景隆戰敗之時,上書朝廷,極力批評黃子澄和齊泰,明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職,但仍暗中與二人議事。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濟南戰敗後被撤換,明惠帝赦免了他,黃子澄哭著請求明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沒有接納,黃子澄便說:「大勢已去了,我舉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當盛庸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東昌大破燕軍後,明惠帝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恢復了黃、齊二人的官職,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夾河戰敗後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職。

城破被殺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軍逐漸逼近南京,明惠帝謀求與朱棣談和,便把黃子澄和齊泰眨謫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明惠帝召黃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黃子澄密謀繼續反抗朱棣,行蹤被人告發,因而被捕。 

     後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樂帝)親自審問,黃子澄抗詞不屈,被肢解而死。  後收黃子澄遺骨葬崑山縣(屬今江蘇省)馬鞍山下。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黃子澄始得昭雪。  清乾隆年間,追諡忠愨。

個人著作

編輯

黃子澄因株連九族,稗官野史,作品亦少流傳,遺稿散失殆盡。現見諸史志的,僅存《李景隆師敗》、《還洞庭》、《酬姚六丈》、《送劉醫士歌》和《大崗山廣慶寺記》等詩文17篇。 

軼事典故     才思敏捷

黃子澄年少時便發憤讀書,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勤齋」。黃子澄在精通經史的同時,對文學也肯下功夫。他的詩文委有造詣,且才思敏捷。據《曝書亭詩話》記載:他去蒙山石門初次拜謁梁寅時,梁寅令他作《枯梅》詩,他稍事想索,一首好詩就出來了。 

     狀元成探花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黃子澄考中鄉試第二名,第二年參加會試、殿試,考中進士第一名。當明太祖問他的年齡,他說是34歲,再問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時緊張答不上來。於是,明太祖把他從第一名換成第三名,就這樣,狀元變成了探花。

歷史評價

乾隆帝: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孺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張廷玉《明史》: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洩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

 

由於黃子澄慚臣節,不降服朱棣,被朱棣殘酷地殺害,還禍連十族,所以舊時的士子都歌頌黃子澄的節義,鞭撻朱棣的兇殘。如趙遜顏的《過太常祠》詩:

如公節義振義秋,不負科名第一流。

晁錯計紓憂更切,景隆薦誤恨難收。

一朝鼎鑊君臣薄,異代蒸嘗奸宄羞。

最是傷心株連處,還多十族入雙眸。

此詩在讚嘆疾風勁草、百折不移的黃子澄,針砭鼎鑊臣僚、株連十族的朱棣的同時,還對黃子澄參與這場鬥爭的得失作了評價。 

家族成員

黃子澄被殺,禍及滿門,株連九族,家屬被殺65人,異姓致死者54人,外親400餘人皆充軍。

        黃家的女眷則遭到慘無人道的凌虐。  黃子澄的妻子和妹妹被送教坊司(官方妓院)充妓,每天遭20人輪姦,奸後生的孩子,繼續充妓。 

南京城破之前,黃子澄的妻子許氏與兒子黃圭、黃玉、黃潤、黃澤從老家來到蘇州府,決心與黃子澄共赴國難。蘇州知府姚善見局勢難以挽回,有意要為忠臣義士留下血脈,就改變了他們的姓名、戶籍與身份,以便能逃脫即將到來的大屠殺。黃圭改名為田立微,戶籍改在蘇州府崑山縣,身份是位道士;二兒子黃玉改名為田彥修,身份是崑山縣一農村的裡正;三兒子黃潤改名為田彥溫;四兒子黃澤還是少年,也是改名換姓。4人均學會了崑山方言,忠臣之後終於逃脫了朱棣的大屠殺。 

有子孫黃表在明武宗時考取進士。 

後世紀念

    黃子澄死後葬在崑山市的馬鞍山,在崑山亭林園裡可見到黃子澄的墓碑,上面鐫刻著「明黃節愨公子澄墓」8個大字,但他的墳墓已無從尋找。 

相關焦點

  • 備受建文皇帝重用的左右手:齊泰、黃子澄
    建文帝即位後,起用兵部侍郎齊泰為兵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共同參預軍國大事。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明史恭閔帝紀》)齊泰,初名德,溧水(今江蘇省南京市) 人。
  • 忠臣黃子澄
    為了弄清四書五經的根本大義,他曾向「以易經魁江西鄉試」的分宜防裡人歐陽貞學《易經》,跟「精通經義」的分宜人周與學學《書經》,後又拜在大學問家梁寅的門下學習《春秋》。他在精通經史的同時,對文學也肯下功夫。黃子澄的詩文頗有造詣,且才思敏捷。據《曝書亭詩話》記載,黃子澄去蒙山石門初次拜謁梁寅時,梁寅令他作《枯梅》詩,他稍事思索,一首好詩就脫口而出。
  • 朱棣攻陷南京後,如果黃子澄等人選擇歸順,能否保住一命
    黃子澄是明初名臣,於洪武年間入仕,當時取得會試第一,深得朱元璋賞識。之後歷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朱元璋還讓他當了皇太孫朱允炆的老師。朱允炆即位後,黃子澄兼任翰林學士一職,並且深受其信任。 齊泰於洪武十八年考中進士,後來被朱元璋提拔為兵部左侍郎,受顧命輔佐皇太孫朱允炆。
  • 黃氏名人|太常寺卿黃子澄
    黃子澄博學多才。少年時拜同鄉歐陽貞為師,學《易》,又跟周與學《尚書》、梁宥學《春秋》,在當地頗負盛名。洪武十七年(1384)黃子澄參加江西鄉試,奪得第二名。第二年參加禮部會試得中第一名,會元,殿試高中鼎甲,位列探花。授翰林編修,任滿升修撰,為東宮太子伴讀,累官至太常寺卿。  建文帝被立為皇太孫時,諸王叔心有不服。
  • [崑山名人]探尋明代忠臣黃子澄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黃子澄考中鄉試第二名,第二年參加會試、殿試,考中進士第一名。當明太祖問他的年齡,他說是34歲,再問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時緊張答不上來。於是,明太祖把他從第一名換成第三名,就這樣,煮熟的鴨子竟然飛了,到手的狀元變成了探花。  殿試後,黃子澄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後升職為掌修國史的翰林院史官修撰。
  • 悲情才子黃子澄:丟了狀元,誤了國事,忠臣變罪人,家眷被逼為娼
    雖然因為一個小意外丟掉了狀元身份,但朱元璋對黃子澄的才學很是賞識,授予他翰林院編修之職。太子朱標病逝後,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又升黃子澄為掌修國史的翰林院修撰,令其伴讀東宮,成了皇太孫朱允炆的老師,後又升為太常寺卿。
  • 明朝第一掘墓忠臣——黃子澄
    這位世界排的上名號的『坑貨』就是明朝建文時期還被成為『大儒』的黃子澄。 黃子澄坑害一個朝代但他並不傻,他是洪武十八年探花。 朱允炆即位後,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共謀削奪藩王權。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擒賊先擒王嘛,當時燕王的勢力最大,肯定先把拽的收拾掉。但黃子澄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柿子要挑軟的捏,周王勢力弱並且還有違法犯罪行為,黃子澄還說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應該先從周王開始。
  • 新餘忠烈名臣黃子澄
    黃子澄小時候讀書非常刻苦勤奮,悟性極高,才思敏捷。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鄉試第二。明洪年十八年(1385年)會試第一,殿試第三,探花及第。早期朝廷安排他從事修撰工作。明太祖朱元璋見他才華出眾,讓他侍讀東宮,當起了皇太孫朱允炆的老師,朱允炆在黃子澄的教育薰陶下進步非常快,深受朱元璋的喜愛,同時黃子澄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 唐市宋代翰林學士
    劉舜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劉碩德,一個叫劉碩勳,劉碩勳後來跟隨什麼遷居大軍遷回了江西原籍認祖歸宗去了,而劉碩德做點燒青瓦的營生在唐市街花草坪楚江邊立足,碩德生了三個兒子,第二個兒子叫劉彥舉,彥舉按理應是當時享譽中華的名人,只因史海鉤沉蒙元滅宋,導致歷史斷代,使這位翰林學士僅在唐市留有一個墓葬,其學說和立著全無經傳,我們在唐市花橋劉氏後裔中了解到一些關於劉彥舉的生平經歷,娓娓道來。
  • 建文永樂論·黃子澄·齊泰:朱棣對待朱允炆舊臣的非人道與無人性
    黃子澄 黃子澄(公元1350年~公元1402年),名湜,子子澄,以字行;分宜(今屬江西)人。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黃子澄會試第一,授職編修,進升修撰。 黃子澄還曾伴讀太子朱標。 建文帝即位之後,命黃子澄兼任翰林學士。 黃子澄遂與齊泰一起參與國政,共謀削藩事宜。 建文帝敗績之後,黃子澄的親族多被誅滅。
  • 陳尚君:唐代與翰林學士有關的兩種詩歌總集考釋
    森立之以為「舊題《翰林學士》,亦未詳為誰。今檢書中所載許敬宗詩居多,而目錄每題下稱同作幾首,似對敬宗言,則或疑敬宗所撰歟!」推測「此必唐初詩文總集殘卷」為許敬宗所編,與《文館詞林》、《芳林要覽》相類。服部宇之吉《佚存書目》則另擬題為《貞觀間君臣唱和詩集》。福本雅一認為可稱《弘文館學士詩集》,或稱《唐太宗御製及應詔詩集》(見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編《唐鈔本》附解說)。
  • 翰林學士詔安林壬的傳說故事
    清末四品御前帶刀花翎侍衛林天驥、翰林院編修林壬叔侄同科文武兩進士,同朝為官,家世顯赫,更成為一時佳話。此穴名叫「天鵝孵蛋」,有幾顆蛋便出貴幾人,原本一窩九顆,因只剩下了完整的兩顆,後來也就只中了翰林和侍衛兩大貴。二、中進士翰林公少時便聰穎異於常人,府試高中秀才,省試又榜上有名,因此信心百倍進京參加三年一度的京城會考。此去,林壬也是一帆風順,會試高中二甲第42名,殿試中式第7名,後授翰林院編修。
  • 中國史上唯一的阿拉伯進士,被皇帝欽點為翰林學士,引發朝堂激辯
    李彥升由於名次靠前,理應被點為翰林學士,但就在此時,朝中卻出現很多反對的聲音。 唐宣宗畫像 唐宣宗認為盧鈞講得有道理,遂同意錄取李彥升為進士,並欽點他為翰林學士。由此,李彥升成為中國史上唯一一位阿拉伯進士,堪稱「破天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