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7月21日訊 (YMG記者於明君 徐峰 通訊員吳明順 王善浩)連續高溫給市民特別是既往身體虛弱者帶來明顯不適。據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統計,近幾天,大約每天有7例市民中暑,個別中暑者症狀較重。中暑者以中老年居多,多為戶外長時間勞動或活動誘發。
18日下午2點,龍口七甲鎮50歲的程某在道路行走時突然頭暈、心悸,隨即暈倒在地。一位路人見狀急忙撥打120急救電話。不一會兒,急救人員抵達現場,程某系中暑,由於搶救及時,目前身體狀況已無大礙。
無獨有偶。萊山一紙箱廠女工宋女士昨天上班時因中暑昏迷,被送到醫院急救,「她入院時處於昏迷狀態,體溫達41℃,情況非常危險。」大夫說。經過治療,宋女士已脫離生命危險,轉入普通病房。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中暑者年齡多在40歲至60歲,多數因在高熱環境下工作而昏迷。如患者體溫超40℃且伴有抽搐症狀,可能就是患上了熱射病。熱射病是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
120急救指揮中心專家提醒,如果出現頭暈、心悸、乏力、胸悶、精神不集中等先兆中暑症狀,應迅速到通風的地方休息,幫助身體散熱,並及時補充水分、鹽分。如果出現先兆中暑症狀還不引起重視,繼續勉強工作,很可能發展成重度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老人、孩子、病人易中暑
高溫當頭,煙臺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專家就夏季防中暑方面提醒廣大市民注意預防和緊急處理。
根據症狀的輕重,高溫中暑可分為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輕症中暑可表現為頭暈、頭疼、面色潮紅、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脈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重症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重症中暑可以表現為這三種類型的混合型。中暑可以導致死亡。
市衛生監督所介紹,高溫中暑的高危人群可劃分為老年人(65歲以上)、嬰幼兒和兒童、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從事戶外工作及戶外體育運動項目的人員。
「這些高危人群更需要家人看護。」市衛生監督所的工作人員說,嬰幼兒及兒童,易受高溫影響,需依賴他人幫助來補充水分。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高溫下,身體機能可能無法有效地應對、處理高溫給身體帶來的傷害,尤其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的老人。
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中暑有多種症狀
高溫中暑分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中暑,採取措施也不同,下面介紹五種中暑類型及處理方法: (一)熱疹,又稱痱子,是一種在炎熱、潮溼的天氣裡大量出汗而引起的皮膚刺激。它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常見於少年兒童。熱疹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提供一個涼爽、溼度小的環境。保持患處乾燥。
(二)曬傷,雖然曬傷引起的不適通常很輕微,一般一周以後可自行緩解,但它仍然是一種對皮膚的傷害。嚴重的曬傷需要到醫院進行醫治。在處理曬傷的皮膚時,避免反覆日曬,曬傷的地方請冷敷,或浸泡在涼水中;在曬傷的地方塗抹保溼乳液,不要使用霜、軟膏等質地過於濃稠的護膚品;不要擠破水泡。
(三)熱痙攣,通常發生在人進行劇烈運動且大量出汗時,使人身體中的鹽分和水分隨汗液一同流失。肌肉中的含鹽量低可能是造成熱痙攣的原因。熱痙攣表現為肌肉疼痛或抽搐。病發時,應停止一切活動,靜坐在涼爽的地方休息。飲用稀釋、清爽的果汁或運動飲料。
(四)熱衰竭,是一種高溫引起的相對溫和的健康問題。它可以是高溫暴露,體液補給不足,或身體水、鹽、礦物質不平衡,經由幾天的連續積累發展而來。熱衰竭起病迅速,其症狀包括:眩暈、頭痛、噁心或嘔吐、大量出汗、臉色蒼白,通常片刻後立即清醒。以下降溫措施可能會有幫助:1) 涼爽且不含酒精的飲料2) 休息3)涼水澡或擦拭身體4)開空調5)換上輕便的衣服。
(五)熱射病,當身體無法調節自身的體溫時,會發生熱射病。在10~15分鐘內,體溫可達到40攝氏度以上。如果不接受緊急救護,熱射病可導致死亡或殘疾。在試圖給病人降溫的同時,周圍其他人應幫忙撥打急救電話。
如何預防中暑
(一) 大量飲水 在高溫天氣裡,不論運動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體的攝入,不應等到口渴時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溫的環境裡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至少每小時喝2~4杯涼水(500~1000ml),水溫不宜過高,飲水應少量多次。高溫天氣時,不要飲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飲料。這些飲料會導致失去更多的體液。同時,還應避免飲用過涼的冰凍飲料,以免造成胃部痙攣。對於某些需要限制液體攝入量的病人,高溫時的飲水量應遵醫囑。
(二) 注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運動飲料可以幫助人們在流汗的過程中補充身體所需要的鹽分與礦物質。如果正在進行低鹽飲食,在喝運動飲料或服用鹽片之前,應當諮詢醫生。
(三)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飲食儘量清淡。
(四) 穿著合適的衣服並塗抹防曬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