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559期

2021-02-18 哲學動態期刊資訊

亞裡斯多德《靈魂論》在日本-戈麥斯與出隆的靈魂觀

廖欽彬

摘要:亞裡斯多德的《靈魂論》於16世紀末,透過耶穌會士佩德羅.戈麥斯在日本的神學院教科書《耶穌會日本學院講義綱要》的介紹,以神學面貌出現。原本在《靈魂論》的理性與意志之定位、區分不明確的問題,在戈麥斯的神學人學式實踐論體系當中,得到了明確的說明。此種神學的靈魂論,因日本禁教關係,只留下和佛教思想論爭的史料,並沒帶來廣泛的實質思想效益。《靈魂論》到了20世紀,則因學院派學者出隆的純哲學之研究與推廣,看似以一種純學術面貌出現,在知識界有廣泛的影響力。然而出隆的希臘哲學、靈魂觀、人學之研究,因當時的政治、歷史、思潮等因素之影響,不得不以一種反映當代思潮的哲學面貌出現。出隆對《靈魂論》的能動理性解釋,便反映出時代要求哲學的實踐論面向。

兩部耶穌會靈魂論著作之間的被忽略的關係:戈麥斯的《耶穌會日本神學院講義要綱》與艾儒略的《性學觕述》

梅謙立

摘要:16-17世紀,耶穌會士將亞裡斯多德思想傳入亞洲,並以靈魂論為中心。本文將討論戈麥斯為日本所著之《講義綱要》(1593),並證明它後來作為艾儒略撰寫《性學觕述》(c. 1640)一書的重要來源,並提出學術界忽略了這兩部作品之間的關係,以及展示耶穌會的靈魂說如何適應亞洲的處境。

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對「自立體」概念的翻譯和闡釋

張逸婧

摘要:明末來華耶穌會士對西方哲學和神學的譯介構成了歷史上最早的中西哲學和宗教對話。其中大部分內容尚未得到哲學層面上的深入研究。本文從耶穌會士對來自亞裡斯多德的重要概念「自立體」的翻譯入手,考察其在古希臘文中的詞源、哲學意義以及在拉丁文翻譯中的傳承和演變,並比較利瑪竇《天主實義》和傅汎際、李之藻合譯的《名理探》中對該詞的中文翻譯,探討譯名中包含的儒家思想及其所引發的中西哲學比較問題。藉此一概念之迻譯,可管窺耶穌會「補儒」策略在傳播西學時的體現,並反思中西思想差異和跨文化對話。

靈魂(anima)與靈性:艾儒略《性學觕述》與宋明理學的相遇

林月惠

摘要:從中西異質文化的思想交流來看,明末耶穌會士所輸入的天主教「靈魂觀」,必須找到適合的思想風土,才能在地化而為中國士人所接受。本文以艾儒略《性學觕述》為主,分析他如何適應宋明理學而以「靈性」來闡釋天主教的「靈魂」(anima),並比較天主教「靈魂觀」與宋明理學「人性論」的異同。雖然「靈性」即是「靈魂」,不免有概念格義之嫌,但卻顯示宋明理學人性論(心性論)對天主教神學、哲學的在地化,有可能提供理論資源。

高一志《寰宇始末》與《神鬼正紀》中的西方靈魂論

林熙強

摘要:明季耶穌會士東邁來華,系統性譯寫了亞裡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E)以及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c. 1225-1274)的學說:前者以亞裡斯多德作品的八部柯因布拉評論(Conimbricenses, 1592-1606)為本,後者則以阿奎那《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æ , c. 1265-1274)為宗。在這兩個龐大的翻譯脈絡之中,都可見對於靈魂的闡釋,也成為來華耶穌會士立論的思想根源之一。高一志(Alfonso Vagnone, 1566-1640)在振鐸絳州十六年間的幾部宗教文學以及倫理學譯著,較為學界熟知並已探得翻譯上的源頭,而其堪以系列觀之的幾部神哲學類著作,學界迄今並無深入研究,而這些譯著之中卻也可見西方靈魂論的內容。靈魂論的基礎詞彙如「自立∕依賴」、「質、模、作、為」四因等,在高一志的神哲學類譯著中有不少闡述,因此本文擬就四卷《神鬼正紀》與二卷《寰宇始末》論靈魂的段落入手,探討高一志譯著中的西方靈魂論痕跡。

星湖學派對西方靈魂論的接受與拒斥:以《西學辨》和《上宰相書》為中心的考察

黃志鵬

摘要:本文主要以慎後聃的《西學辨》和丁夏祥的《上宰相書》兩部論著為核心,旨在考察星湖學派對西方靈魂理論的認識及態度。前者雖嚴辭批判靈魂論,但亦多在理性和學理的範圍內展開,並且也通過與異質文化的對話,加深並擴展自身文化傳統中的某些觀念。後者則作為「護教」書,力圖辨清天主教並非「邪教」,其中對靈魂論思想的論證,既有繼承自耶穌會士的部分,也有自己創造性的闡述。對這兩個文本的分析,有助於我們了解西方靈魂論在朝鮮朝後期的傳播與影響,也對於我們當下關於跨文化對話的探討,具有一定的意義。

柏格森VS愛因斯坦:哲學家和物理學家的世紀之辯及其影響研究

李建會

摘要: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哲學家柏格森對相對論進行了哲學批判。1922年4月6日在法國哲學學會爆發了一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影響深遠的辯論,這就是著名哲學家柏格森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之間關於時間本質的辯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時間概念,而柏格森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時間。因此,愛因斯坦在法國哲學學會演講之後,作為聽眾的柏格森,在討論期間,對愛因斯坦的時間觀念發表了評論。隨後,愛因斯坦對柏格森的評論做了簡短回應。兩位巨人之間半個多小時的爭論,引發了學術界持續了幾十年的爭論。柏格森的批評,不僅影響了諾貝爾獎委員會,使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未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還影響了海德格、懷特海、薩特、以及後來科學大戰中的後現代主義人文學者;而愛因斯坦的思想則影響了羅素、卡爾納普、萊欣巴哈等分析哲學家和邏輯實證主義者以及後來科學大戰中的科學主義學者。這場爭論表面上是關於時間的本質的,但本質上是關於科學和哲學關係的。愛因斯坦及其支持者反對哲學介入科學話題,認為哲學應該放棄構建關於世界本質的理論,專注於對科學的概念或理論進行反思批判;而柏格森及其支持者堅持認為,科學對世界的研究是不完備的,哲學也可以研究科學研究的物件,獲得關於世界本質的知識。沿著愛因斯坦的路線,英國科學家霍金甚至說,對於宇宙的本質的思考,哲學已經無能為力(「哲學已死」)。然而,霍金自己提出的實在理論在哲學上又顯得非常稚嫩。因此,哲學還不能死。哲學可以是反思批判的思想,但也可以是關於世界本質思考的學問;對世界的本質的思考還離不開哲學。

數位人文視野下的天主教文學與翻譯:張秀亞譯作的文本探勘分析

廖詩文

摘要:本研究利用R語言的文本探勘技術,分析《張秀亞全集》中收錄的三部西方天主教文學作品:《恨與愛》、《回憶錄》、《聖女之歌》,探查此三部譯品中的共現現象、張秀亞譯文的文字特徵,並藉此建立數位人文式的翻譯文學研究模式,歸結出此研究方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利用R語言的斷詞分析與詞頻統計功能,可證驗三譯品的故事結構皆圍繞著高頻詞「天主」進行延伸,符合天主教文學的共現性,而各作品所抽取出的高頻詞也可再利用關係參數找出特色特徵。其次,從譯本語料庫可看到張秀亞運用獨特詞彙進行翻譯的特性,辭彙數量龐大且不流俗,與其散文或詩詞創作的美文輝映相襯,使這三譯作成為具張氏風格的譯品。由數位人文方法進行的天主教文學翻譯研究,優點在於可析離出譯本中的重要語彙、關鍵詞,我們可以從結果中得到一些想法,判斷譯者如何使用語言來呈現原作的風格。

論程頤哲學合理的世界與不合理的人間的問題

尹錫珉;朱光鎬

摘要:程頤站在以世界看成為合理的北宋傳統中。他主張世界中的所有存在者都受到理的支配。不過,他通過「天理」和「人慾」的對立來,同時主張倫理主體的自律性問題。如果是這樣,理支配之下的合理世界中,人慾等的不合理性,則從何來的呢?是不是理的支配不夠徹底?牟宗三先生主張程頤的理「只存有而不活動」。果真如此,程頤說的現象世界的合理性,即「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命題則不能成立嗎?他把合理世界與不合理人的問題,轉換為倫理主體的道德情感以及倫理選擇的問題,從而他迴避一切存在論的難題。程頤之如此的轉回,把宋明理學的中心話題,從宇宙論或存在論轉換為道德心理學。

相關焦點

  • 《哲學與文化》2020年第6期目錄
    1 導言:基督宗教視域下的跨文化交談專題 黎建球、何佳瑞5 多瑪斯自然律的現代解讀 黎建球23 「全球倫理」的跨文化建構
  • 唐君毅與印度哲學(注釋)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龍達瑞:《大梵與自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00);孫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論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姚衛群:《印度宗教哲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吳學國:《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 方東美先生~中西哲學大師,他的整個哲學體系可謂《易經》的創造性詮釋與發展.
    他「講學中外共53年,沿聖垂文,四百萬言」,方先生的學術思想與藝術世界如華嚴慧海,廣大圓融,值得後代認真研究和弘揚。在中國現代哲學家中,方東美是一位獨具一格的人物。他的獨特貢獻,在於為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現代轉折指點了一條全新的路徑。他深入中西哲學的堂奧,融匯百家,又最終回歸於中國文化本位,並創造了一個富有特色的哲學系統。
  • 千年一問 鄭問的美學與哲學 | ARThowwhy
    或許能先不論鄭問以廣受世人肯定的畫技談起,以展區的〈哲學鄭問〉、〈遊戲鄭問〉為例談談鄭問的哲學與美學。〈千年一問 • 故宮鄭問大展〉,哲學鄭問除了畫技外,《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當中的故事哲學也是鄭問以現代亞洲為題材所自創的奇幻故事。故事中各式各樣的「王」,懷抱對生命不同的理解與夢想,卻被環境阻礙而各自苦思追尋。鄭問在敘事中置入他對現實的觀察與生活體驗,透過各種角色類型表現他對人性的思索與省思。
  • 【IUMR】 顧彬:我看當代德國哲學
    這個概念以一種內在張力為出發點。也許這種內在的張力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新教)和猶太教。這種不幸意識表現一個人的特徵:他是這個人,卻想做那個人,他生活在這個世界,卻要生活在那個世界,生活在與這個世界不同的、更美好的世界。因此,絕非偶然,蘇聯覆滅後,憂鬱在德國成為一個哲學主題。
  • 《哲學與文化》2020年第10期目錄
    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章第7節及其譯本的個案研究 呂博侃19 地獄中的聖母:瑪利亞在但丁的《地獄篇》與基督徒傳統 餘哲安41 往神之旅程:遠藤周作與偵探小說 金承哲57 互文中的書寫與信仰界域:遠藤周作《沈默》與格雷安.葛林《權力與榮耀》之互文性敘事研究 鄭印君79 中華文化語境下的天主教文學:從明清時期至當代 黃渼婷專題書評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5期
    論霍耐特的阿多諾詮釋羅名珍摘要:阿多諾的哲學一向被視為是對現代社會的極端批判,缺少對社會進步的想像。本文藉由系統地分析當代批判理論家霍耐特的阿多諾詮釋,以反駁此通說。本文指出,霍耐特捨棄了僅以歷史哲學的角度理解阿多諾,而試圖指出阿多諾所見之社會成員的批判潛能。
  • 方東美教授通論「西方哲學精神」
    這篇論文不僅(一)從現代科學與邏輯的立場,評述了黑格爾哲學「系統建立」的缺陷,而且(二)梳理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斯賓諾莎、康德、菲希特等重要思想傳統的脈絡,進而(三)透過修正、貫通,打出「從康德到黑格爾」一條通路,建立西方哲學統一系統,將黑格爾哲學導入正確起點,追尋「和諧創造的坦途」。
  • 博士論文:《儒學的慰藉與傷害:追影子的人》
    夏林清:〈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第31期(2006年秋)夏林清:〈角落、暗處與陰影~發展文明空間的拮抗力量〉,《中國人民,輔仁大學「文化、社會與心理」學術論壇》(2008年10月)。夏林清:〈卡榫—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哲學與文》第35卷第1期(2008年)。
  • Jaya的設計哲學
    然而,同樣還要歸功於他獨特的設計哲學。在2016/3/25日亞太酒店高研班第十二期的課程中,中國Jaya國際設計公司總經理徐德清老師為大家講解了設計大師Jaya的傳奇人生... 授課主題:Jaya的設計理念 1.場所感Jaya的作品讓人感覺是與當地融合在一起的,因為周圍環境,包括當地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形成了作品規劃和設計的中心。
  • 招生:中研院2019哲學研習營開始報名!
    【研習營主旨】中國文哲研究所為提供國內哲學(及相關)系所交流平臺,提升研究生對於哲學的傳統與現代的訓練,拓展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與前瞻視野,規劃舉辦「2019哲學研習營」。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透過學界教研單位的師生交流,講習激盪,期待能夠厚植扶持有志於哲學研究的青年學子。
  • 【學術動態·書訊】劉紀蕙:《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
    劉紀蕙以此事件作為哲學考掘學的標記與索引,討論中國思想史中幾次儒教復興背後的政治經濟因素,以及貫穿中國歷史的「規範性治理範式」與「解放性批判政治」的對立模式。同時繞道西方,說明當代漢學家如朱利安與畢來德等人為何無法掌握法家與道家最為激進的批判政治力量。
  • 關子尹新著 || 《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目次並楊儒賓序及自序
    當中文大學當局蓄意要壓抑中文的學術地位,只準英文授課時,子尹兄挺身而出,他以強而有力的文字宣示了中文是文化心靈的器官,思想與文字泯不可分的立場,而且還廣泛參與討論,舌戰群雄,戰火從校園一路燃燒到大眾媒體,終於取得校園內部與香港社會的認同,校方撤回提案。第二個故事,他在授課講學之餘,因個人發心,兩三位學生的幫助,窮數年之力,居然開發出《漢語多功能字庫》的網頁,成為島民及海內外華人廣泛使用的網路字典。
  • 一本正經地搞笑——「排骨仔」的幽默哲學
    第40期│2020年9月  圓頭大眼、表情「木獨」的插畫人物「排骨仔」自2014年誕生以來,因緊貼時事、帶有諷刺意味的黑色幽默風格俘獲了大批觀眾的心
  • 六大子題之包容與多元文化
    包容與多元文化多元性是臺灣生活環境裡的基本狀態,也造就臺灣人能欣賞、包容不同的文化價值與美感—中、歐、美、日、非等各種民族特色的元文化
  • 不要再把《露西》當成科幻動作爽片了 它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哲學電影
    1974年美國人在衣索比亞發現一個生活在三百二十五萬年前的南方猿人,命名為「露西」(因為考古隊發現她時,營地正播放披頭四歌曲「露西在天空上戴著鑽石」;奉上閱讀建議配樂:Beatles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 正面思考的哲學意味變得不誠實
    正面思考的哲學意味變得不真實,它意味變得不誠實,意味你看到某些東西然而你否認你所看到的,它意味欺騙自己和他人。  正面思考只是牛糞哲學,是美國在人類思想上作出的「貢獻」--別無其他的了!戴爾卡內基、拿破崙希爾以及基督教的神父文森特皮爾--這些人的美國頭腦整個充塞著這種荒謬絕倫的正面思考哲學想法。  它特別吸引平庸的頭腦。
  • 世界上最佛系的民族,卻有著超高犯罪率:規避憤怒的作用與反作用 | 黃沐恩《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黃沐恩 著通識教育叢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情緒是怎麼一回事?是生而有之,還是後天習得的?是簡單的身體反應,還是複雜的認知過程?是全人類通用的程式,還是隨著人的不同而不同,或是由社會建構、為不同文化獨佔的產品?本書試圖尋找情緒之為情緒的本質。
  • 以阿多諾(Theodor Adorno)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文化工業」之美學分析
    馬克思所謂的「商品拜物教」指人蔽於現成商品,無法透過商品看到商品製造過程中的社會關係。因而將商品以及商品的交易絕對化、神秘化了。 5楊小濱,1995,《否定的美學》,麥田出版,城邦發行,臺北,p.8-9。 6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揚智文化,臺北。
  • 珞珈哲享 | 徐弢:士林哲學同基督宗教信仰之關係的再思考(一)
    然而,並非所有的新士林哲學家都認同基督宗教哲學的概念。如耶穌會學者柯布登(Frederick Copleston)認為,多瑪斯主義的哲學是一種建立在「理性自主」原則上的哲學,其結論之所以同基督宗教信仰一致,並非因為信仰的幹預,而是理性與信仰的不謀而合,所以「僅就這種哲學與基督宗教是相容的這點而言,不少多瑪斯主義者才同意稱其『基督宗教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