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裡斯多德《靈魂論》在日本-戈麥斯與出隆的靈魂觀
廖欽彬
摘要:亞裡斯多德的《靈魂論》於16世紀末,透過耶穌會士佩德羅.戈麥斯在日本的神學院教科書《耶穌會日本學院講義綱要》的介紹,以神學面貌出現。原本在《靈魂論》的理性與意志之定位、區分不明確的問題,在戈麥斯的神學人學式實踐論體系當中,得到了明確的說明。此種神學的靈魂論,因日本禁教關係,只留下和佛教思想論爭的史料,並沒帶來廣泛的實質思想效益。《靈魂論》到了20世紀,則因學院派學者出隆的純哲學之研究與推廣,看似以一種純學術面貌出現,在知識界有廣泛的影響力。然而出隆的希臘哲學、靈魂觀、人學之研究,因當時的政治、歷史、思潮等因素之影響,不得不以一種反映當代思潮的哲學面貌出現。出隆對《靈魂論》的能動理性解釋,便反映出時代要求哲學的實踐論面向。
兩部耶穌會靈魂論著作之間的被忽略的關係:戈麥斯的《耶穌會日本神學院講義要綱》與艾儒略的《性學觕述》
梅謙立
摘要:16-17世紀,耶穌會士將亞裡斯多德思想傳入亞洲,並以靈魂論為中心。本文將討論戈麥斯為日本所著之《講義綱要》(1593),並證明它後來作為艾儒略撰寫《性學觕述》(c. 1640)一書的重要來源,並提出學術界忽略了這兩部作品之間的關係,以及展示耶穌會的靈魂說如何適應亞洲的處境。
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對「自立體」概念的翻譯和闡釋
張逸婧
摘要:明末來華耶穌會士對西方哲學和神學的譯介構成了歷史上最早的中西哲學和宗教對話。其中大部分內容尚未得到哲學層面上的深入研究。本文從耶穌會士對來自亞裡斯多德的重要概念「自立體」的翻譯入手,考察其在古希臘文中的詞源、哲學意義以及在拉丁文翻譯中的傳承和演變,並比較利瑪竇《天主實義》和傅汎際、李之藻合譯的《名理探》中對該詞的中文翻譯,探討譯名中包含的儒家思想及其所引發的中西哲學比較問題。藉此一概念之迻譯,可管窺耶穌會「補儒」策略在傳播西學時的體現,並反思中西思想差異和跨文化對話。
靈魂(anima)與靈性:艾儒略《性學觕述》與宋明理學的相遇
林月惠
摘要:從中西異質文化的思想交流來看,明末耶穌會士所輸入的天主教「靈魂觀」,必須找到適合的思想風土,才能在地化而為中國士人所接受。本文以艾儒略《性學觕述》為主,分析他如何適應宋明理學而以「靈性」來闡釋天主教的「靈魂」(anima),並比較天主教「靈魂觀」與宋明理學「人性論」的異同。雖然「靈性」即是「靈魂」,不免有概念格義之嫌,但卻顯示宋明理學人性論(心性論)對天主教神學、哲學的在地化,有可能提供理論資源。
高一志《寰宇始末》與《神鬼正紀》中的西方靈魂論
林熙強
摘要:明季耶穌會士東邁來華,系統性譯寫了亞裡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E)以及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c. 1225-1274)的學說:前者以亞裡斯多德作品的八部柯因布拉評論(Conimbricenses, 1592-1606)為本,後者則以阿奎那《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æ , c. 1265-1274)為宗。在這兩個龐大的翻譯脈絡之中,都可見對於靈魂的闡釋,也成為來華耶穌會士立論的思想根源之一。高一志(Alfonso Vagnone, 1566-1640)在振鐸絳州十六年間的幾部宗教文學以及倫理學譯著,較為學界熟知並已探得翻譯上的源頭,而其堪以系列觀之的幾部神哲學類著作,學界迄今並無深入研究,而這些譯著之中卻也可見西方靈魂論的內容。靈魂論的基礎詞彙如「自立∕依賴」、「質、模、作、為」四因等,在高一志的神哲學類譯著中有不少闡述,因此本文擬就四卷《神鬼正紀》與二卷《寰宇始末》論靈魂的段落入手,探討高一志譯著中的西方靈魂論痕跡。
星湖學派對西方靈魂論的接受與拒斥:以《西學辨》和《上宰相書》為中心的考察
黃志鵬
摘要:本文主要以慎後聃的《西學辨》和丁夏祥的《上宰相書》兩部論著為核心,旨在考察星湖學派對西方靈魂理論的認識及態度。前者雖嚴辭批判靈魂論,但亦多在理性和學理的範圍內展開,並且也通過與異質文化的對話,加深並擴展自身文化傳統中的某些觀念。後者則作為「護教」書,力圖辨清天主教並非「邪教」,其中對靈魂論思想的論證,既有繼承自耶穌會士的部分,也有自己創造性的闡述。對這兩個文本的分析,有助於我們了解西方靈魂論在朝鮮朝後期的傳播與影響,也對於我們當下關於跨文化對話的探討,具有一定的意義。
柏格森VS愛因斯坦:哲學家和物理學家的世紀之辯及其影響研究
李建會
摘要: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哲學家柏格森對相對論進行了哲學批判。1922年4月6日在法國哲學學會爆發了一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影響深遠的辯論,這就是著名哲學家柏格森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之間關於時間本質的辯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時間概念,而柏格森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時間。因此,愛因斯坦在法國哲學學會演講之後,作為聽眾的柏格森,在討論期間,對愛因斯坦的時間觀念發表了評論。隨後,愛因斯坦對柏格森的評論做了簡短回應。兩位巨人之間半個多小時的爭論,引發了學術界持續了幾十年的爭論。柏格森的批評,不僅影響了諾貝爾獎委員會,使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未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還影響了海德格、懷特海、薩特、以及後來科學大戰中的後現代主義人文學者;而愛因斯坦的思想則影響了羅素、卡爾納普、萊欣巴哈等分析哲學家和邏輯實證主義者以及後來科學大戰中的科學主義學者。這場爭論表面上是關於時間的本質的,但本質上是關於科學和哲學關係的。愛因斯坦及其支持者反對哲學介入科學話題,認為哲學應該放棄構建關於世界本質的理論,專注於對科學的概念或理論進行反思批判;而柏格森及其支持者堅持認為,科學對世界的研究是不完備的,哲學也可以研究科學研究的物件,獲得關於世界本質的知識。沿著愛因斯坦的路線,英國科學家霍金甚至說,對於宇宙的本質的思考,哲學已經無能為力(「哲學已死」)。然而,霍金自己提出的實在理論在哲學上又顯得非常稚嫩。因此,哲學還不能死。哲學可以是反思批判的思想,但也可以是關於世界本質思考的學問;對世界的本質的思考還離不開哲學。
數位人文視野下的天主教文學與翻譯:張秀亞譯作的文本探勘分析
廖詩文
摘要:本研究利用R語言的文本探勘技術,分析《張秀亞全集》中收錄的三部西方天主教文學作品:《恨與愛》、《回憶錄》、《聖女之歌》,探查此三部譯品中的共現現象、張秀亞譯文的文字特徵,並藉此建立數位人文式的翻譯文學研究模式,歸結出此研究方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利用R語言的斷詞分析與詞頻統計功能,可證驗三譯品的故事結構皆圍繞著高頻詞「天主」進行延伸,符合天主教文學的共現性,而各作品所抽取出的高頻詞也可再利用關係參數找出特色特徵。其次,從譯本語料庫可看到張秀亞運用獨特詞彙進行翻譯的特性,辭彙數量龐大且不流俗,與其散文或詩詞創作的美文輝映相襯,使這三譯作成為具張氏風格的譯品。由數位人文方法進行的天主教文學翻譯研究,優點在於可析離出譯本中的重要語彙、關鍵詞,我們可以從結果中得到一些想法,判斷譯者如何使用語言來呈現原作的風格。
論程頤哲學合理的世界與不合理的人間的問題
尹錫珉;朱光鎬
摘要:程頤站在以世界看成為合理的北宋傳統中。他主張世界中的所有存在者都受到理的支配。不過,他通過「天理」和「人慾」的對立來,同時主張倫理主體的自律性問題。如果是這樣,理支配之下的合理世界中,人慾等的不合理性,則從何來的呢?是不是理的支配不夠徹底?牟宗三先生主張程頤的理「只存有而不活動」。果真如此,程頤說的現象世界的合理性,即「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命題則不能成立嗎?他把合理世界與不合理人的問題,轉換為倫理主體的道德情感以及倫理選擇的問題,從而他迴避一切存在論的難題。程頤之如此的轉回,把宋明理學的中心話題,從宇宙論或存在論轉換為道德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