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有關恆大新球場的訊息刷屏了整個網際網路,無論是體育號還是各大新聞媒體號,都在競相轉發恆大新主場的消息。除了外形「獨特美」吸引人之外,其實際可容納人數也是個大亮點,據悉該球場建成後總計可入場觀眾人數突破了十萬人大關,比諾坎普球場的還要多。容量之大,的確驚人。除了恆大新主場之外,還有哪些球場也是以「容量大」而聞名的呢?在本文中筆者將給您詳細梳理,讓我們共同領略那些龐然「大」物。
溫布利球場:三獅軍團聖殿
作為英格蘭國家隊的御用比賽場館,溫布利大球場早已名聲在外。每逢比賽日,總有成千上萬的球迷來到此場地,為自己的球隊加油吶喊。對於三獅軍團球迷而言,溫布利球場必定是聖殿般的存在,1966年英格蘭本土奪冠,溫布利見證了輝煌。此外,溫布利還承辦過1948、2012年奧運足球賽的決賽,真可謂是足球殿堂。
溫布利球場始建於1923年,在本世紀初曾重新翻修過,七年後再次和世人見面。新修成的溫布利大球場總共有觀賽坐席90000個,其中上層座椅39165個、中層16532個、下層34303個。外接臨時座椅後,人數還會提升一些。如此大容量的比賽場,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內都能排得上號了。除了可容納人數提升,新溫布利的建設還加入了不少現代科技元素,比如浮動頂棚、便利交通站和完備的服務設施。有一項統計數字可以證明新溫布利的「大」,據悉,世界廁所最多的建築正是這個龐然大物,在它的內部總共安裝了2618個衛生間,真是夠方便的。
新溫布利球場改造後,第一場正式比賽是義大利U21造訪和三獅軍團青年軍的比賽。不過在那場比賽中,義大利人帕齊尼卻搶了風頭,他不僅打入了球場的第一球、還上演了帽子戲法,最終幫助球隊3-3戰平了對手。切爾西應該很喜歡這座主場,因為他們已經多次在此地奪走獎盃(2007、2009、2010、2012足總杯和2015聯賽杯等等)。2012/13賽季經典的歐冠決賽德國內戰版正是在此打響,最終拜仁戰勝了可能是近年來最好的多特,2-1成功摘下桂冠。
棉花碗和玫瑰碗:比大更大
過去,世界足壇總是稱美國為「足球荒漠」,不過近些年來,隨著MLS的逐漸職業化和各大明星的幫助加盟,美國足球大有起勢之意,整體發展速度十分迅猛。美國足球其實也有不錯的基礎,比如眾多的大體育場就是根本保障。下文提到的棉花碗和玫瑰碗,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兩個。
先說棉花碗。這座球場位於以「大」而聞名的德州。眾所周知德州的漢堡都要比其他州郡大上一圈,所以在興修主場時,自然也不會含糊。棉花碗球場可容納球迷數量為突破了92000人大關,比溫布利還有多些。它的「學名」是菲爾公園球場(坐落於該公園內),該球場是達拉斯多支職業足球隊的主場,也是1994年世界盃的場館。
其次是玫瑰碗。這座球場位於美國大都市洛杉磯,名氣顯然更大也有很多中國球迷都聽說過它的名字。原因有二,一是1994年的義大利巴西大戰、巴喬射飛點球的那場經典比賽,正是在這塊場地上;二是1999年中國女足曾經在此惜敗,沒能站上最高領獎臺。玫瑰碗體育場可容納人數達到了近93000人,也是世界知名的體育場館。除了舉辦足球賽事,它也是洛杉磯重要的綜合體育場館之一。
除了棉花碗和玫瑰碗,位於喬治亞州的桑福德體育場、位於洛杉磯的紀念體育場和位於密西根的密西根體育館等同樣可容納92000人以上同時觀賽。只不過它們舉辦足球比賽相對比較少,大多都是橄欖球和棒球使用。不過,這也足夠看出美國人修建主場的哲學了:「比大更大,絕對管夠!」
足球城球場:正式開啟非洲大陸的足球燈塔
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舉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除了它本身競技價值之外,這也是足球大賽第一次正式來到非洲,給這片廣袤的大陸帶來的教科書的賽事感受,這對足球事業的發展可以說是裡程碑式的標誌性事件。足球城球場是那屆世界盃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場館,它總共可容納球迷88460人(設計人數,世界盃賽事期間的最大觀賽人數為94731人)。在翻新之後加入了不少現代設施,得到了球迷們的廣泛認可。揭幕戰和決賽都在這塊場地開打,足以看出政府對它的重視。
其實足球城球場對南非人還有更重要的意義,1990年,南非著名領袖曼德拉曾在此發表他的經典演說,這對非洲解放事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很多人都對此頗有感情。不過,遺憾的是在世界盃後,由於資金問題,該球場遭到了遺棄,使用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冠名商國家銀行中心的敗落,是引起系列困難的根源所在。
阿茲特克球場:讓印第安文明重現世人的現代足球場
如果你玩過帝國時代,一定不會對阿茲特克這個名字陌生。是的,作為聞名世界的古老文明,阿茲特克是印第安人的榮耀,也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墨西哥作為後來的繼承人,自然不會忘記祖先的光輝歷史,歷任政府管理者都十分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他們將體育元素十分巧妙地融合,打造了令世人驚嘆的阿茲特克球場。
阿茲特克球場可以容納球迷人數突破了95000人(設計人數95500人),它曾經舉辦過兩次世界盃決賽,如此的榮耀可真是不可多得。1970年,貝利在此的閃光讓世界足壇翻開了新的一頁;1986年神一樣的馬拉度納則帶領潘帕斯雄鷹在此稱雄。此外,馬拉度納經典的「連過五人」、「上帝之手」也是這座球館永恆的回憶。
諾坎普球場:Vamos Barca!Forca Barca!
看到這裡估計有的球迷朋友會覺得之前提到的足球場都不夠「格」:要麼是非專供足球比賽、要麼年代過於久遠。不過接下來提到的大名鼎鼎的諾坎普球場,可是名副其實的專業級存在,能容納超過九萬人的它足夠宏偉,坐擁西甲豪門巴塞隆納主場身份的它足夠尊貴。集宏偉和尊貴於己身,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夠格的呢?
諾坎普始建於上世紀的五十年代。諾坎普所在的加泰隆尼亞地區,一直以來都有熱愛足球賽事喜好,特別是在經歷了大量的戰火洗禮後,終於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的,人們身心具乏,急迫需要體育賽事的精神慰藉。於是,在當地政府的主持下,諾坎普工程正式開動。
修建之初,諾坎普的設計容納人數為驚人的15萬人。可修著修著大家都覺得這個想法太過誇張,就將預算降低到了9萬人左右。到1957年9月24日,諾坎普正式竣工開放,可容納人數也定格在了93053人。隨著巴薩的成績越來越好,和國內經濟的提升,諾坎普幾乎每年都在翻修,結合各類新需求做出了不少改進。如今的主場擴增後、加上臨時看臺可容納超過10萬人。球場見證了球隊無數的榮耀,是每個巴薩球迷心中的聖地,每當Vamos Barca、Forca Barca的呼喊聲響徹球館,作為擁躉的巴薩人,又怎能不熱血沸騰呢?
其他歐洲豪門主場: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除了諾坎普之外,歐洲其他豪門球場同樣也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別樣的故事。首先介紹的就是著名的魔鬼主場,多特蒙德的威斯伐倫球場。其實威斯伐倫球場的「學名」是西格納爾-伊杜納球場,不過在國內大部分的球迷和轉播機構還是樂意採取遵循傳統稱之為威斯伐倫。多特主場可容納球迷數量相比於上面幾位可能「略有遜色」,只有83000多個座椅;可據德國轉會市場給出數字顯示,近三年該主場的每輪比賽的上座人數突破80000大關,如此恐怖的上座率,真是驚人。客隊來到這裡踢球,全場響起吶喊聲、再加上巨大的大黃蜂TIFO,可不就像來到了「魔鬼駐地」一般麼?
米蘭雙雄的主場,聖西羅梅阿查球場同樣出名。該球場始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承辦過包括世界盃、歐冠在內的幾乎所有足壇重要賽事,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滿貫級球場。該球場可容納人數為80018人(加裝臨時座椅可達85700人左右)。和聖西羅梅阿查能拼一拼底蘊的,估計也就是聖地牙哥-伯納烏和老特拉福德球場了,皇馬主場可容納人數也突破了80000大關,曾經舉辦過四次歐冠決賽;而曼聯主場則可以容納近76000名觀眾。此外拜仁的安聯球場、熱刺的新主場、以及馬競的萬達大都會球場同樣也可以容納7萬人左右,同樣是歐洲足壇的代表建築。
此外,每逢世界盃、奧運會等大賽到來,承辦方同樣也會修建新的體育場來滿足要求。比如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盧日尼基體育場(容納81000人)、聖彼得堡體育場、喀山競技場、下諾夫哥羅德體育場等;以及2008年奧運會的鳥巢體育場(容納91000人)、柏林赫塔的奧林匹克體育場(容納74475人)、埼玉2002世界盃球場(容納64000人)等。
五一體育場:若我稱第二、沒人敢叫第一
如果非要以大小論英雄,那朝鮮的五一體育場無疑是「王中王」。這座位於朝鮮平壤的主場,始建於1989年,容量竟然是驚人的15萬。在這裡舉辦過很多場正式的足球比賽,就在場地外很近處,還有專業的足球訓練場地。
可以和五一體育場「比劃比劃」的,估計也就是沒有改建之前的巴西馬拉卡納體育場了。據媒體報導在巴西世界盃之前,這座體育場最多一次曾經容納過20.5萬人同時觀戰,真的是難以想像的壯觀。不過在新時代,出於安全考慮,還是做了改建,最終可容納人數降低到了8萬人。
結語
足球場對俱樂部的影響不言而喻,特別是對於豪門和大國,好主場就像是自己的臉面一般,在未賽時就給足對方震懾。希望恆大主場能早日順利地建成,給國內足壇注入新的動力,開啟曾經的亞冠王者新的徵程。
(裡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