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森和李可
在談國足歸化前,先讓我們了解下「歸化」一詞的含義。法律上的歸化,是指某個人在出生國籍以外自願、主動取得其他國家國籍的行為;一般是居住在國外的人,依據所居國的法律規定取得新國籍。
據此可知,國足歸化球員首先要徵得球員的同意才行,而歸化成功的艾克森、李可等顯然符合這一條件,至於他們為何願意放棄原國籍而加入中國,最大的動因無非是有機會代表中國隊打世界盃。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愛中國,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在自己的國家很難有機會踏上徵戰世界盃的徵程,畢竟他們原屬國足球水平要高中國好幾個段位。
對於這些在原屬國無法出場而實力出眾的球員,對中國足球而言,歸化之路至少從某種程度上擴大了國足選材範圍,在某些位置上可以解燃眉之急,例如艾克森的加入,可以解決鋒無力的問題,而李可的加入,則可以緩解後防用人之難題。艾克森及李可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足的實力,有利於國足徵戰世界賽事。
另外,國足歸化有利於加大內部競爭,促使本土球員提升競技水平以獲取代表國家隊出徵的資格,當然這是以本土球員有為國出戰榮譽感為前提。倘若本土球員絲毫不在乎這個資格,那他們也就始終停留在混吃混喝的水平,這也從某方面說明歸化的必要性。
2002年中國隊
遙想2002年韓日世界盃,我們在無歸化球員的情況下也能突破重圍殺入世界盃決賽圈,那是何等的激動人心。如今,17年過去了,我們曾想殺入世界盃決賽圈是家常便飯,可未曾想是痴人說夢。這17年,中國甲A聯賽變為中國超級聯賽,看似水平更高級,但國足們在國家隊的表現卻一再令人失望。這17年,國家隊走馬觀花似的換了不下10個教練,平均每個教練執教時長不足2年,2年對於一個職場人員來講都不算長,更何況一個國家的足球隊教練,這非常不利於技戰術打法及團隊凝聚力的形成。可以說,這17年,對中國足球而言,是非常失敗的。
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在我看來,是中國足協長期以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以短期目標而犧牲長遠目標,盡幹些不專業的糊塗事。17年來,中國足壇只出現了一個武磊真正意義上在世界五大聯賽踢球,而17年前,有鄭智、孫繼海、李鐵、楊晨等人。足球人才的缺失是中國足球無法走遠的根本,中國足球需要拿出魄力,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去耕耘。
歸化只是一種手段,本身並無好壞之分,而動用這種手段的原因無非是國內本土足球人才的匱乏,中敘之戰的失利正好印證這點。無論是競技水平和態度,歸化球員都是對國足有利的,而我們缺少的是與之相匹配的本土球員。而如何去挖掘更多更好的本土球員,無非是靠青訓、聯賽等,這些都需要專業人才去做,且需要沉下心來去做。
所以說,歸化本身並無問題,甚至有利,但這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根本措施,中國足球要做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