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內容來源:人社部網站
圖表小米繪
圖片由中國勞動社保科研院提供
政策再升級就業更有「話語權」
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就業優先政策之後,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就業政策作為三大宏觀政策之一,提出加強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就業優先政策全面發力。
「就業優先政策提升到了三大宏觀調控政策之一,責任就更大了。自去年以來,為應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中美經貿摩擦的外部影響,我國出臺很多穩就業政策,並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預案。今年以來,我國在原有政策和預案上加碼加力、擴大範圍,針對疫情特殊情況,迅速研究推出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出臺及時精準、有力有效,為保居民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勞動社保科研院副研究員陳雲在會上表示。
近年來,為應對經濟因素對就業的影響,我國穩就業政策不斷加碼,穩崗、擴容、兜底、防風險系列措施不斷推進。
「我們始終堅持就業優先導向,從中央到地方都始終把就業作為一個重點。始終堅持完善政策體系,營商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對新就業形態保持一種開放支持的態度。堅持統籌做好群體就業,用市場的辦法,針對各類群體的特點分類施策。」人社部就業促進司負責人指出。
「十四五」的大幕即將拉開,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十四五」期間開展就業工作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勞動社保科研院研究員張麗賓表示,為應對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政策調控的方向和力度,而且要關注政策操作的方式,適度增加政策實施的彈性。
對此,人社部就業促進司負責人表示,要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政策,將新發展理念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中去。同時,推動就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三大宏觀經濟政策實現協同。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貨幣政策應更加靈活,更多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要實施就業友好型的社會政策,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均衡發展。就業政策還需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推動產業有序地由東部向中部、西部轉移,實現與勞動力的有效對接。」人社部就業促進司負責人表示。
立足「雙循環」打好「持久戰」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應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我國及時採取雙循環戰略。
人社部就業促進司負責人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將持續存在,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並逐步成為主要矛盾,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加大。與此同時,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新就業形態與傳統就業制度的矛盾開始凸顯,「機器換人」始終在進行。這些都對我國就業工作提出了不少挑戰。
與會專家指出,切實做到「六穩」「六保」,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就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當前我國的重點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從中長期看,要實現產業鏈安全與效率間的平衡。因此,我國正從國際經濟大循環,向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轉變,不斷擴大內需。通過巨大的經濟增長韌性、『世界工作檯』的樞紐作用,以及超大規模市場增長的空間,我們要以良好的內循環,來帶動雙循環的發展。」針對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張麗賓建議。
美團點評法律政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孟續鐸認為,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將給就業市場帶來重大變革。「未來,製造業將面臨著大規模的降成本和『機器換人』,這會將一些勞動力從傳統工廠標準勞動關係中『擠出去』。」
對此,陳雲持相似觀點。「一方面,製造業除了從傳統製造向更高質量的新製造轉變,同時也在向數位化轉型;另一方面,產業轉型升級不只是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同時也涉及新產業。」陳雲認為,結構性矛盾是一個常態化且將長久面臨的問題,但「內容在變、特徵在變、原因也在變」,需要打好「持久戰」。
「從思路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受『外生衝擊』影響較弱,更多取決於自身產業結構優化再平衡。因此,我們應該專注於本身,加快體制改革步伐,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同時要挖掘人才紅利的潛力,改善勞動力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探索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路徑,以不變應萬變。」張麗賓表示。
聚焦供給側化解結構性矛盾
重點人群、重點地區、重點行業,是「十四五」時期就業工作面臨的突出重點和難點。
農民工就業穩不穩,直接關係到就業大局穩不穩。展望「十四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仍然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
人社部農民工工作司負責人表示,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解決好農民工問題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促進農民工在城鎮穩定高質量就業和融入城鎮,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必然要求。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就地就近就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浙江省總結的「1+3+N」合作創業模式,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行性路徑。
據浙江省人社廳副廳長金林貴介紹,「1」代表村黨支部,未來合作創業要在村黨支部組織領導下開展;「3」代表3個組織,即村經濟合作社、企業、專業協會;「N」代表村民。在「1+3+N」這一模式下,村民與經濟合作社、企業、專業協會進行合作,企業帶領村民與市場合作,從而實現六個有效--組織有效、管理有效、基準有效、自律有效、生產有效、市場有效,最後實現鄉村振興。
「現代化的短板在農村。我們要把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對此,人社部門要發揮自身效能,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同時,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智能生產線的大量運用,大量低素質勞動力有可能要轉向農村就業。」金林貴認為,未來農村就業的方向值得關注。
推動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還需進一步優化供給側勞動力資源的結構,這有賴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順利實施。
「我們將把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作為整個職業培訓促就業的一個『拳頭』、一個關鍵行動,加大力度把它組織和實施好。同時,盤活現有資源優勢,激活現有校企合作的體系和渠道。」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負責人表示。
「十四五」期間,在職業培訓對象方面,重點在企業職工、就業重點群體和貧困勞動力這三大類。「在傳統的職業培訓對象基礎上,我們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把培訓的覆蓋面拓展到農村新成長的勞動力上。」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負責人指出。
提高供給側勞動力資源質量,還需重視職業精神的培育。「職業精神是四位一體的,即職業信仰、職業能力、職業行為、職業結果的統一體。」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表示,未來,無論是農民工還是高校畢業生,所有的群體都面臨著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問題。
賦能新業態順勢而為開新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聯組會上指出,「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突如其來。對此,我們要順勢而為,讓其順其自然、脫穎而出。」
對此,與會專家表示,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不少新就業形態「強勢崛起」。新就業形態創造新機遇,當前個體經營、非全日制用工以及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日益增多,正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受疫情影響,我國經濟運行模式被改變,大量依賴於線下空間聚集的生產和消費行為雖然停滯了,但嵌入『網際網路+』的在線行業、雲模式應運而生。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體系將發生巨大變化--線下經濟與線上經濟協同發展的新二元結構可能會產生。」張麗賓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勞動力短期失業率大幅上升,但一些新就業形態也應運而生,就業結構將發生變化。
新就業形態的蓬勃發展,也考驗著政府管理智慧。阿里研究院數字經濟就業研究中心主任徐飛認為,各級政府包容審慎的態度,對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伴隨著新就業形態的蓬勃發展,用工方式更加靈活多樣,用工主體難確認、用工性質難界定的問題日益突出。
「新就業形態出現之後,很多原來以固定的勞動合同為基礎制定的勞動關係,已經不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希望能繼續加大力度,尤其是加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社會政策的創新,破除政策中不適應新情況的地方,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應規章制度。」徐飛建議。
人社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負責人表示,人力資源服務行業要圍繞新就業形態,進一步拓展和優化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等業務,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同時,搭建線上線下信息服務平臺,支持勞動者靈活就業。
中國勞動社保科研院副院長莫榮在會議總結時指出,我國就業發展、就業政策和工作實踐,具有自身的突出特點,有很多創新之處,部分理念、政策和實踐走在世界前列。當前,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環境不確定性增大,勞動力市場出現許多新變化、面臨新挑戰,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要求,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提升理論和政策研究水平,總結經驗,謀劃未來,針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發展建善言、出良策,開拓新局面,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