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升級,網際網路經濟也升級到了物聯網,萬物可聯這種設想正在開始進入現實,雖然中國在通訊網絡做了巨大投資,4G5G系統普及率世界第一,即使最偏遠的地區,村村通電話已經成為現實,除了極其偏僻的沙漠和戈壁之外,都有無線信號可用,但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距離,卻並非如此,距離完全覆蓋還相差甚遠,陸地覆蓋率僅有20%,海洋覆蓋率只有5%,如此巨大的差距如何彌補,中國傳統狂修基站模式不再可行,科學家將目標轉向太空!
2020年5月12日9時16分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行雲二號01/02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物聯網技術的一次偉大突破,將基站從地面搬到太空!
快舟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物聯網技術進步整整一代
這次發射成功的行雲二號01/02星由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研製,將在軌開展天基物聯網通信技術、星間雷射通信技術以及低成本商業衛星平臺技術的驗證,並初步開展物聯網示範應用,通過多次試驗之後,未來中國將展開史無前例的密集發射,在2023年前發射80顆低軌道通訊衛星,這將組成一個密集的世界級別物聯網,任何進入網絡的物品,不管是在空中的飛機,地面的車輛還是海上艦船都可以進行貨物位置和狀態的實時追蹤,服務於全世界的民眾,這就是中國航天著名的「行雲工程」,將物聯網鋪到太空,將生意推廣到全世界。
就目前位置,中國用戶看到最多的,就是日常快遞物品跟蹤,可以看到物品從發送到運輸,每一站的流程,快遞物流後臺則還可以實際監控運輸車輛的實時位置,原因就是車輛採用了全新的信息技術,基於北鬥衛星導航技術和地面通訊網絡,在未來,中國客戶下單就不僅僅可以在國內,從國外購買,也可以看到貨物的實時位置,不管它在天上,海上,還是任何國家的陸地上。
行雲衛星尺寸不大,價格比較便宜
實際上,衛星設計師想得比我們更多,能提供極為豐富的功能,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後,除了可以進行智能貨櫃監管,也可以提供極地環境監測、地質災害監測、氣象數據預報、海洋環境監測、海上運輸通信等等多個行業的多種服務,這才是做到了一次下網,多種收穫。
由於中國發射任務繁多,地面站數量有限,所以應對未來增加的80顆衛星採取了比較先進的策略,不再是地面站一顆顆獨立指揮,而是首次採用了星間雷射鏈路技術,在軌衛星之間可通過雷射通信技術實現遠距離通信,不再完全不依賴地面站的傳輸,從而提高通信服務的實時性,太空沒有大氣消耗和雲層等的阻隔,所以雷射通訊作用距離更遠,保密性更強。
行雲衛星在武漢製造
這一次發射,採用了航天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這是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這款運載火箭基於大名鼎鼎的中國第一款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東風-31戰略飛彈技術上改進,通過增加末級液體助推的串聯式布局,對於運載火箭和衛星之間的接口,則採用國際通用接口設計,方便外國客戶預定使用。
快舟1號甲運載火箭,可以提供低軌道300公斤發射能力,這一次成功發射雙星,是快舟系列火箭第9次發射任務,迄今為止發射全部成功,可以說是中國新型運載火箭一個記錄,原因在於採用成熟的飛彈技術,可靠性非常高,而且準備時間也很短,發射成本也很低,無須佔用龐大的發射臺等設施,基本就是拉到發射場,無須麻煩的等待,經過快速檢測就可以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