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假期馬上就要來了,雖然我國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是還有些無症狀感染者潛伏在人群中,歐洲和美國更是每天上萬的增加,對於疫情我們還不能掉以輕心,儘量少去人流集中地方。
這個假期不能跨區域出行,帶孩子們去哪裡好呢?五一假期正值春夏之交,草木葳蕤,天朗氣清。不如我們避開人群,走進廣袤的大自然,帶孩子去附近鄉間,一邊吟詠經典的田園詩,一邊感受田園詩意吧。
一.享受登山的樂趣
01.《題鶴林寺僧舍》(唐)李涉
終日昔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美好的春光即將消逝,詩人打算趁著春日去登山。路過竹院時遇到僧人,閒話多時,由衷感慨自己在紛紛擾擾的世間,偷得片刻安閒。這種境界,不也是我們一直嚮往的嗎?雖然沒有正面寫登山,但是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詩人的心曠神怡。
02.《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關於登山的名句,前有詩聖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珠玉在前,難以超越。可是王安石另闢蹊徑,用富有哲理性的語言,不僅完美地總結了登山之樂,也勉勵我們不斷進取,攀登到更高的高度,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03.《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個詩句精闢地概括出了藏在我們身邊的哲理:身處其中,往往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04.《登廬山五老峰》(唐)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李白的詩句總是自帶一種豪放飄逸之氣,這首詩也不例外。青天,金芙蓉,九江秀色,雲中的霧松,這些美景皆是登山所見,白衣飄飄的詩人,在這樣的意境中,更顯詩仙的飄逸之氣。
05.《登山》(唐)許棠
信步上鳥道,不知身忽高。近空無世界,當楚見波濤。頂峭松多瘦,崖懸石盡牢。獼猴呼獨散,隔水向人號。
二.感受田園牧歌之美
01.《積雨輞川莊作》(唐)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王維的詩一直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精於繪畫,在作詩時融合了繪畫的構圖、色彩技巧。「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色彩搭配令人嘆為觀止:漠漠水田,白鷺翩飛,陰陰夏木,黃鸝歌唱,色彩對比強烈,畫面清新自然,宛若欣賞一幅優美的山水田園畫卷。
02.《渭川田家》(唐) 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夕陽西下,牛羊歸來。慈祥的老人掛念著頑皮的孩童,倚杖等候。「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麥苗開始揚花,桑葉稀疏,春蠶休眠,清新的田園氣息撲面而來。詩人偶遇扛著鋤頭的田夫,一起閒話家常,依依不捨。
03.《過故人莊》(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的田園詩清新淡雅,不是沒有意蘊的平淡,而是一種返樸歸真的平淡——「豪華落盡見真淳」。綠樹環繞的小村旁邊,有青山隱隱,故人準備好了美味,邀我共享,一起把酒臨風,閒話桑麻,還約定重陽節重聚,這份深情厚誼,多麼令人感動!
04.《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厭倦了官場的陶淵明,辭官回到田園,如脫籠之鵠般歡喜激動,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朋友,看到這些詩句,是不是感到莫名的親切溫暖呢?
05.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簡陋的的茅屋,溪流潺潺,溪邊草青青。辛棄疾和妻兒在此過著恬然自樂的田園生活。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躲在溪頭臥剝蓮蓬,又頑皮又可愛的模樣躍然紙上。
三.體驗農業勞動的辛苦
01.《憫農二首》(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兩三歲的寶貝都會背這首詩,可是詩歌背後的辛苦,孩子們真的懂得嗎?平時要教育孩子不要浪費糧食,每一粒米,都是經過千辛萬苦,才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面的。
02.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鄉村四月,農事漸漸繁忙了起來,才結束了蠶桑的辛勞,又迎來了繁重的插秧任務。
03.《夏日田園雜興·其七》(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古代農村人的生活,就是這樣的夜以繼日。白天要乾田地裡的活,晚上回家還要紡織,小孩子也被大人們的忙碌所感染,在桑樹的陰涼處學者種瓜。
04.《歸園田居·其三》(魏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外狹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並非我們想像的那般悠閒富足。他需要像真正的農民一樣勞動,才能滿足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可是碰到荒年,「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家人忍飢挨餓,依然是常有的事情。
05.《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一生致力於為底層人民吶喊,努力記錄下當時普通老百姓的疾苦。「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就是千百年來,我們勞動人民的縮影呀!夏日炎炎,可是為了儘快收割莊稼,他們精疲力盡也不捨得休息,只想早點收完成熟的麥子。
今日穀雨,雨生百穀,12首經典詩詞伴你一起「聽雨」
四月清和雨乍晴,陪孩子學習6首關於四月的古詩,薰染心靈的詩意
陪孩子玩飛花令遊戲,輕鬆記憶《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