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有兩位無人不曉的「大名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今天小缸就來聊聊廣州人心中的「白月光」——東山。
東山坐落著600多棟中西合璧的複式小別墅,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海外華僑回國投資建設的珍貴歷史遺蹟。這裡遍布政治、文化名人故居,是廣州的文化名片,也是小缸認為廣州最有文藝氣息的地方。
近日,關於廣州地鐵10號線署前路站的房屋徵收補償徵求意見稿,在市民中引起廣泛關注。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納入徵收範圍的署前路、廟前直街位於老東山中心區塊,也是寄託了許多市民特殊情懷的地方。當中就包括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廟前直街北側居民樓等老東山多處地標性建築。
越秀區圖書館,是原東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大樓舊址。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陳樹人紀念館,在明清時期為東山寺所在地。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另外,位於第七中學門口,極具人情味的廟前直街北側的一些臨街商鋪或將相繼搬走。或許是聽聞這個地方要拆,不少廣州街坊從四面八方趕來送別、留影、打卡。
這裡,承載著好幾代人的城市記憶。
廟前直街北側的人氣小商鋪。圖/南方都市報
擬被拆遷的地段正位於廣州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老東山的咽喉入口處,由教會、華僑開拓的東山有著廣州市現存最大規模的中西合璧低層院落式小洋樓。
這些小洋樓就靜靜地立在小街區的角落,似乎在邀請你走入並未褪色的歷史,翻閱那些仍然鮮活的往事。
歷史風煙中的老東山
東山,是廣州昔日的一個市轄區。直到2005年,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併,東山區與越秀區合併了。2005年前出生的東山區人,身份證號都是440102開頭的,就連戶口本、出生證明都寫著「東山區」。
而「東山」這個名號,則源於此地的東山崗和明代始建、清代重修的東山寺。
《廣州城坊志》「東山大街」載:「東山寺,在城東,明太監韋眷建。成化間,賜額『永泰』。」因太監所建,俗稱太監寺,其位置在今東山小街寺貝通津附近。
1931年,廣州市推行保甲制,開始設東山區公所,這是市屬行政區首次以「東山」命名。
百年前的東山還只是一片荒山。十九世紀末,來這裡開發建設的美國南方浸信會廣州分會,先後在此區興建了培正書院(今培正小學)、培道女學堂(今第七中學)、培正男學堂(今培正中學),以及一座可容納1300人的大禮拜堂等,成為了東山重要的拓荒者。
百年前的東山地圖
培道女子中學校門。圖/廣州市第七中學官網
緊隨著傳教士而來的,還有大批華僑。作為遠離國家本土的海外族群,華僑在辛亥革命成功後紛紛回國,他們或追隨孫中山參與國家建設,或返鄉建屋定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戰後經濟的萎靡演變為另一個契機,大批華僑回國後在廣州尋找落腳之處。
但城裡與西關,人煙稠密,早已針插難入。20世紀初,東山環境優美,人口稀少,離舊城區大東門不遠,地方廣闊,具有郊野天然的清幽寧靜,是一個適合花園洋房建設的地方。
1909年,廣九鐵路大沙頭站奠基,建成後為東山乃至廣州重要地標建築。東山距離廣九火車站較近,對外交通相對便利,新馬路的修建,使該街區現代道路網絡漸次形成,洋房也隨之開始大片興建。
與近代廣州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密切相關的一些名人住宅,包括梅彩逎「彩園」、鄒殿邦宅、恤孤路簡琴石「簡園」及馬灼文「逵園」等也在這一時期興建。
1919年《廣州指南》「東山」條指出:「昔本荒地,自廣九鐵路建成,西人皆在此建住宅以避市囂,華商亦接踵而來,於是遂成整潔之村落,有茶居、福音堂、學校等。地價日增,屋宇日盛,不久將與東關相連接。」
東山花園洋房是清代以前廣州傳統住宅中沒有出現過的新類型,因受官宦、華僑、軍政要員陸續在此定居過的影響,在傳統嶺南大屋的基礎上糅合了西洋建築風格,紅磚牆、羅馬柱,形成與「西關大屋」迥異的特色建築群。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東山五大僑園——逵園、春園、隅園、簡園、明園。
逵園,由旅美華僑馬灼文所建,其標誌性特徵是屋頂鐫刻著的建成年份「1922」的山花。圖/廣州日報
簡園,是著名愛國僑商、書法篆刻家簡琴石的別墅。圖/中國廣州發布
隅園,由國民革命海軍造船總監伍景英親手設計。圖/廣州越秀文體
明園,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圖/網友@十八子
春園,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在中共三大時曾居住在此。圖/廣州日報
歷史感與煙火氣並存
其實,對於許多廣州街坊來說,東山不光有厚重的歷史感,更讓人依戀的或許是那份獨有的人間煙火氣。
當時間流轉到下午5點10分,仿佛文藝電影開場的一幕在東山徐徐上演:
十幾所學校的放學鈴陸續響起,一大群學生湧上街頭,上班族也陸續從地鐵口、公交站走到街上,百貨大樓附近人頭攢動。
圖/網友@十八子
糖水店坐滿了人,菜市場起伏著吆喝聲,一家家舊式百貨店準備拉下鐵閘門。
圖/慢活廣州
圖/中國廣州發布
圖/中國廣州發布
公園裡有人下棋,詩歌分享會將在一個藝術空間登場,藝術市集上擺滿了趣致的原創設計作品,一棟百年別墅裡正在舉辦一場復古派對……
圖/中國廣州發布
圖/中國廣州發布
東山口的老建築最迷人之處在於,它們是活的歷史,存在於真實可觸碰的生活日常裡。
走在老街上,看到歷史的痕跡爬上了牆,想起兒時在街頭巷尾中的嬉戲時光。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嬉鬧聲讀書聲緩緩傳來。這裡,有著多少人的青春歲月。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圖/網友@吳小小雙呀
圖/網友@M42
更值得一提的是,遍布沿街的寶藏美食店:肥佬牛雜、澳泰美食、濃心爺爺、仁信雙皮奶、星芝……都是記憶裡無法取代的美味。
目前,東山口署前路地塊進行調整的信息,引起廣泛熱議。小缸查閱相關信息發現,拆遷地塊內沒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及線索。
儘管如此,被拆地段緊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是老廣州重要文脈東山口的組成部分,被拆範圍內的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也承載著幾代東山學子的成長記憶。
如果你眷戀著這些老地方,就拿上這份地圖,再去逛一逛吧!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渝
編輯 | 木言
校對 | 黃文波
審籤 | 周樂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