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在廣州,有一種情懷叫東山……

2020-12-23 騰訊網

在廣州,有兩位無人不曉的「大名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今天小缸就來聊聊廣州人心中的「白月光」——東山。

東山坐落著600多棟中西合璧的複式小別墅,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海外華僑回國投資建設的珍貴歷史遺蹟。這裡遍布政治、文化名人故居,是廣州的文化名片,也是小缸認為廣州最有文藝氣息的地方。

近日,關於廣州地鐵10號線署前路站的房屋徵收補償徵求意見稿,在市民中引起廣泛關注。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納入徵收範圍的署前路、廟前直街位於老東山中心區塊,也是寄託了許多市民特殊情懷的地方。當中就包括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廟前直街北側居民樓等老東山多處地標性建築。

越秀區圖書館,是原東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大樓舊址。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陳樹人紀念館,在明清時期為東山寺所在地。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另外,位於第七中學門口,極具人情味的廟前直街北側的一些臨街商鋪或將相繼搬走。或許是聽聞這個地方要拆,不少廣州街坊從四面八方趕來送別、留影、打卡。

這裡,承載著好幾代人的城市記憶。

廟前直街北側的人氣小商鋪。圖/南方都市報

擬被拆遷的地段正位於廣州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老東山的咽喉入口處,由教會、華僑開拓的東山有著廣州市現存最大規模的中西合璧低層院落式小洋樓。

這些小洋樓就靜靜地立在小街區的角落,似乎在邀請你走入並未褪色的歷史,翻閱那些仍然鮮活的往事。

歷史風煙中的老東山

東山,是廣州昔日的一個市轄區。直到2005年,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併,東山區與越秀區合併了。2005年前出生的東山區人,身份證號都是440102開頭的,就連戶口本、出生證明都寫著「東山區」。

而「東山」這個名號,則源於此地的東山崗和明代始建、清代重修的東山寺。

《廣州城坊志》「東山大街」載:「東山寺,在城東,明太監韋眷建。成化間,賜額『永泰』。」因太監所建,俗稱太監寺,其位置在今東山小街寺貝通津附近。

1931年,廣州市推行保甲制,開始設東山區公所,這是市屬行政區首次以「東山」命名。

百年前的東山還只是一片荒山。十九世紀末,來這裡開發建設的美國南方浸信會廣州分會,先後在此區興建了培正書院(今培正小學)、培道女學堂(今第七中學)、培正男學堂(今培正中學),以及一座可容納1300人的大禮拜堂等,成為了東山重要的拓荒者。

百年前的東山地圖

培道女子中學校門。圖/廣州市第七中學官網

緊隨著傳教士而來的,還有大批華僑。作為遠離國家本土的海外族群,華僑在辛亥革命成功後紛紛回國,他們或追隨孫中山參與國家建設,或返鄉建屋定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戰後經濟的萎靡演變為另一個契機,大批華僑回國後在廣州尋找落腳之處。

但城裡與西關,人煙稠密,早已針插難入。20世紀初,東山環境優美,人口稀少,離舊城區大東門不遠,地方廣闊,具有郊野天然的清幽寧靜,是一個適合花園洋房建設的地方。

1909年,廣九鐵路大沙頭站奠基,建成後為東山乃至廣州重要地標建築。東山距離廣九火車站較近,對外交通相對便利,新馬路的修建,使該街區現代道路網絡漸次形成,洋房也隨之開始大片興建。

與近代廣州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密切相關的一些名人住宅,包括梅彩逎「彩園」、鄒殿邦宅、恤孤路簡琴石「簡園」及馬灼文「逵園」等也在這一時期興建。

1919年《廣州指南》「東山」條指出:「昔本荒地,自廣九鐵路建成,西人皆在此建住宅以避市囂,華商亦接踵而來,於是遂成整潔之村落,有茶居、福音堂、學校等。地價日增,屋宇日盛,不久將與東關相連接。」

東山花園洋房是清代以前廣州傳統住宅中沒有出現過的新類型,因受官宦、華僑、軍政要員陸續在此定居過的影響,在傳統嶺南大屋的基礎上糅合了西洋建築風格,紅磚牆、羅馬柱,形成與「西關大屋」迥異的特色建築群。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東山五大僑園——逵園、春園、隅園、簡園、明園。

逵園,由旅美華僑馬灼文所建,其標誌性特徵是屋頂鐫刻著的建成年份「1922」的山花。圖/廣州日報

簡園,是著名愛國僑商、書法篆刻家簡琴石的別墅。圖/中國廣州發布

隅園,由國民革命海軍造船總監伍景英親手設計。圖/廣州越秀文體

明園,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圖/網友@十八子

春園,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在中共三大時曾居住在此。圖/廣州日報

歷史感與煙火氣並存

其實,對於許多廣州街坊來說,東山不光有厚重的歷史感,更讓人依戀的或許是那份獨有的人間煙火氣。

當時間流轉到下午5點10分,仿佛文藝電影開場的一幕在東山徐徐上演:

十幾所學校的放學鈴陸續響起,一大群學生湧上街頭,上班族也陸續從地鐵口、公交站走到街上,百貨大樓附近人頭攢動。

圖/網友@十八子

糖水店坐滿了人,菜市場起伏著吆喝聲,一家家舊式百貨店準備拉下鐵閘門。

圖/慢活廣州

圖/中國廣州發布

圖/中國廣州發布

公園裡有人下棋,詩歌分享會將在一個藝術空間登場,藝術市集上擺滿了趣致的原創設計作品,一棟百年別墅裡正在舉辦一場復古派對……

圖/中國廣州發布

圖/中國廣州發布

東山口的老建築最迷人之處在於,它們是活的歷史,存在於真實可觸碰的生活日常裡。

走在老街上,看到歷史的痕跡爬上了牆,想起兒時在街頭巷尾中的嬉戲時光。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嬉鬧聲讀書聲緩緩傳來。這裡,有著多少人的青春歲月。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圖/網友@吳小小雙呀

圖/網友@M42

更值得一提的是,遍布沿街的寶藏美食店:肥佬牛雜、澳泰美食、濃心爺爺、仁信雙皮奶、星芝……都是記憶裡無法取代的美味。

目前,東山口署前路地塊進行調整的信息,引起廣泛熱議。小缸查閱相關信息發現,拆遷地塊內沒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及線索。

儘管如此,被拆地段緊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是老廣州重要文脈東山口的組成部分,被拆範圍內的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也承載著幾代東山學子的成長記憶。

如果你眷戀著這些老地方,就拿上這份地圖,再去逛一逛吧!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渝

編輯 | 木言

校對 | 黃文波

審籤 | 周樂瑞

相關焦點

  • 鍾情廣州 本土歌手東山少爺用愛歌唱
    隨後,他以東山少爺為藝名正式出道,並推出廣州本土原創音樂專輯《唱好廣州》,廣受好評,有評論稱他是「廣州之光」。東山少爺在2017-2018廣州塔跨年晚會獻唱  「廣州仔」打造城市有聲名片  東山少爺的打扮很新潮。廣州潮人必備的油頭,簡單的T恤,腳上白色AJ非常乾淨,緊實的身材是常年堅持健身的有力佐證。
  • 第二期:老廣帶你玩轉廣州東山,當東山少爺是一種什麼體驗?
    正所謂「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既然上期介紹完廣州的老西關(第一期:老廣帶你玩轉廣州西關,看看廣州到底有多好玩!),今天當然要講講我們大東山啦。老廣州有句話:「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此話何解?在西關是位於廣州城西的地區,西關也是中國最早與洋人做生意的地方。所以這裡住的大多數都是為商賈人士。例如著名的十三行就是位於西關。
  • 廣州東山少爺公園入選當紅美學打卡空間
    廣州東山少爺公園入選當紅美學打卡空間金羊網  作者:譚錚  2020-12-05 升級改造後的東山少爺公園南廣場,以其富有東山文化特色的美學設計,納入2021美學旅行指南的10個美學打卡地。
  • 有一種情懷叫作露天電影
    有一種情懷叫作露天電影來源:溫州新聞網—溫州晚報發布時間:2020-08-10 10:00:03字體:大 中 小  三垟溼地是我市「兩線三片露天電影,一個存在於大部分人童年回憶裡的詞彙,甚至在00後的記憶裡是沒有這個詞的,而這次三垟溼地生態園北廣場分會場為市民帶來一波「回憶殺」,感受一下有種情懷叫作露天電影。  立秋後的夜晚涼風習習,市民呼吸著新鮮空氣,愜意自在。市民倪女士抱著孩子坐在地上一起觀看。倪女士居住在三垟溼地附近,她表示多年沒看過露天電影了,看到報導這裡有活動,就帶孩子來玩玩。
  • 西關-沙面-東山:為什麼這三區對廣州很重要
    在廣州老城區街邊巷筒裡的西關大屋,是古老廣州民居建築的代表作富商們的主要住宅樣式是一種土洋結合的「西關大屋」,對此,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的體會是低調的奢華。沙面建成後成為廣州外國人的聚居區,因此也成為廣州人心目中帝國主義的象徵,二十世紀廣州反帝運動的標靶。1903年,另一批外來開拓者——教會來到了廣州東山。在歷史建築的版圖上,東山是與西關、沙面同樣著名的地區,東山洋樓與西關大屋、東山少爺與西關小姐一樣大名鼎鼎。不過與沙面不同,東山洋樓的主人大多是中國人。
  • 東山入選美學打卡地,快來東山少爺公園體驗特色設計!
    12月4日,記者從廣州市越秀區融媒體中心獲悉,在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與瞭望智庫共同主辦的「2020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活動中,東山入選10大美學打卡地!在廣州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內南邊,中共三大會址旁邊,有一塊新文化藝術土壤,拔地而起的是「東山少爺公園」。
  • 2020年廣州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招生地段範圍
    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招生地段:  東山街  培正路 培正東街 培正新橫路 培正一、二橫路  新河浦 2、4、6、12、14、16 號  新河浦一、二、三、四(1-12 號、14-30 號、32-41 號)、五橫路 美華中路 美華北路
  • 東山入選10大美學打卡地!快來東山少爺公園體驗特色設計!
    東山少爺公園~在廣州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內南邊,中共三大會址旁邊,有一塊新文化藝術土壤,拔地而起的是「東山少爺公園」。東山少爺公園有三大亮點——彰顯東山人文情懷、擴展休憩空間以及街區智能化電子導覽服務。民國有句俗語「西關小姐,東山少爺」。東山一帶以花園洋樓最為著名,那曾是上世紀初海外華僑回國聚居興建留下的產物,在老廣心中有著重要地位。走進東山少爺公園,地面上隨處有石雕標識,北面牆上看得到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陳樹人先生的親筆書「東山」,南面文化牆上則有「東山大事紀年」的歷史記錄。
  • 廣州必打卡之地陳家祠,西關小姐,東山少爺
    陳家祠又叫陳氏書院,既是陳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陳氏子弟學習的地方。陳家祠以磚雕,木雕,陶瓷雕塑,石雕等修飾,徜徉於其中,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每一處雕飾都是精品,1959年成為廣東藝術博物館。        陳家祠大門外廣場很寬敞,古時候是陳氏族人春秋兩季舉行大型祭祖的場所。
  • 大廣州故事多,「東山少爺、西關小姐」分別指的是誰?
    大家好,我是小錢哥,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定期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廣州民間小故事,讓你更加了解廣州的人文、風情、美食、風景。如果你生活在廣州,我想你會因此更加喜歡廣州,而如裡你是在其它城市,那我的分享,也許會改變你的旅行計劃甚至工作和生活,讓你想要來廣州一堵這個城市的風採。
  • 有一種情懷,叫「成龍的電影上映了」
    以警察故事系列電影來說,大家記住了身手敏捷的陳家駒,但是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能叫的出名字的幾乎沒有,觀眾看的時候也就感嘆一下,好漂亮之類的話。動作片成就了成龍,他是香港影人中第一個片酬過千萬的明星。到了90年代,成龍作品數量和質量都很穩定,《飛鷹計劃》《城市獵人》等等都是當時的熱賣電影,成龍的片酬已經高達3000萬了。
  • 這裡是廣州版「彭浪嶼」,帶你探索廣州東山少爺的秘密!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廣州的東山少爺,今天小編想要帶大家去的地方就是廣州的東山口,一個盛產東山少爺的地方。東山口在民國時期是眾多華僑富商以及鎮要的聚集地,這裡還有人們所熟悉的東山洋房。在一個愜意午後,踏進東山口這片街區,聽著這裡的鳥鳴還有風吹過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可以讓人感到舒適與寧靜。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探索廣州的東山口。東山口是廣州一個盛產富豪的地方,所以才有了東山少爺這一說法。
  • 廣州兩棟名人故居濃縮兩段東山歷史
    「省城風物」注重學術上的實證方法,力圖系統展示廣州的輝煌往績,喚醒沉睡的城市記憶。   發現經過   從冼錫鴻回憶 整理出東山名人故居   談到廣州東山的開發,不能不提培正元老張立才和冼錫鴻。從冼錫鴻自己寫的系列回憶,我們順藤摸瓜,系統整理東山名人資料,發現此前人們對東山的認識很不充分。
  • 廣州東山這裡將大變身……
    繼近期完成升級改造的 東山少爺公園南廣場驚豔亮相 併入選 ○ 富有東山文化特色的美學設計,被納入2021美學旅行指南的10個美學打卡地之一 新河浦這個地方 將變身
  • 「東山少爺」口述,東山仔寫東山事
    8月29日,由吳偉鵬、雷鳴夏、何志達、陳夢醒合著的《記憶東山——老洋樓裡的人和事》在南國書香節分會場發布,書中包括東山五大園及普通東山少爺的故事,引起廣泛關注。 吳偉鵬,80後,是土生土長的「東山仔」,東山獨有的歷史人文氣息給他的童年留下了對美好的最初體驗。在吳偉鵬的眼中,東山是一個文化遺產和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的人文社區,是一個情調高雅又不失煙火味的文化藝術空間。
  • 董靜:有一種情懷叫「綠皮火車」
    有時我們只能買到站票,小推車一過來,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而那些有座位的旅客,看著他們一個個悠閒自得坐在位子上,聊天或打牌,面前的小桌板上,有的乘客還放著一包滷菜、花生米和一瓶啤酒或白酒,朋友對飲或獨飲,招來多少站客的羨慕和嫉妒。女兒最喜歡吃車上的盒飯,每次都要買一盒。我發現,列車上盒飯的價格會隨著旅途距離的縮短而降價,從開始的十元一盒,到後來的五元,一般我會等到五元再買。
  • 有一種生活,叫廣州香格裡拉的浪漫
    生命中有一種美,叫香格裡拉。
  • 在嶽陽,有一種情懷叫3517……
    說這話的人叫吳家樹,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軍需部副部長。這次他奉令帶領警衛員及2名工程技術人員,到嶽陽縣為建設軍需工廠選點。一句話擲地有聲,拉開了嶽陽境內最早大型化工及機械化服裝生產企業建設的序幕,而且是建設支援抗美援朝,解決部隊裝備的軍工企業,絕對大事件。
  • 在樂從,有一種街坊情懷叫「趁墟」.
    大家都知道樂從有鋼鐵,有家私,但未必知道我哋其實仲有個「墟」。「3、6、9、」,「1、4、7、」,「大笪地」都系屬於我哋樂從人嘅集市情懷!樂從墟嘅故事要從清初講起,曾經騰衝有位教書先生自發組織d村民,系九沙河邊的六棵水松樹旁自由買賣。久而久之,「六松墟」就變成咗宜家嘅「樂從墟」。
  • 臺灣醫療新知與技術,廣州國際大健康產業博覽會亮相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馬思泳記者皮澤紅報導 6月28日,來自臺灣多位知名醫學專家及醫療產業組織「臺灣健康產業團」齊聚廣州,首次以「展、會、團合一」的交流模式在第27屆廣州國際大健康產業博覽會中舉辦「兩岸健康醫療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