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心梗,隨時有生命危險。而急性心肌梗死後又並發室間隔穿孔,死亡率更是超過90%!兩個多月前,我們科室就收治了這樣一位從外院轉過來的男性患者劉先生。
劉先生在當地住院治療了10餘天,但仍然有胸悶氣促等症狀,到我們科室後,心臟聽診時心前區可以聽到明顯的雜音,這讓我懷疑他可能出現心梗後的併發症:室間隔穿孔。
室間隔穿孔大部分是先天的。但是,劉先生患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後室間隔發生缺血並出現破裂導致的繼發性室間隔缺損,是一種少見但非常嚴重的併發症,病死率高。如果不積極治療,該病發生後一周的存活率是50%,2周存活率低於30%,而大於4周的存活率僅為10%~20%,是急性心肌梗死後嚴重的併發症之一。
這種室間隔穿孔一般發生在心梗後3~5天內,室間隔穿孔後,多數患者會出現低血壓,急性心力衰竭,嚴重者很快死亡,輕者也往往出現胸悶、氣短等心力衰竭的症狀,同時合併有頑固性胸腔積液。
經過彩超檢查,證實劉先生為室間隔肌部穿孔,胸部彩超也提示有雙側胸腔積液。
根據劉先生的病情,我們制訂了治療方案:先進行胸腔穿刺引流及藥物治療改善胸悶症狀,之後行冠脈造影及必要時植入支架,再進行室間隔穿孔介入封堵。
經過胸腔穿刺引流,劉先生的胸悶症狀緩解了不少,但每天引流出的胸水約有1000毫升,這與室間隔穿孔加重心功能衰竭有關,只有把穿孔的破口封堵住才能使胸水減少。
由於穿孔早期破口周圍壞死的肌肉還沒有形成瘢痕,這個時間行介入封堵可能導致破口更大,所以需要等待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後才能進行封堵。
在等待介入封堵期間,我們給劉先生做了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前降支血管完全堵塞,於是用介入的方法開通血管後植入支架2枚。
又等待了4周後,對室間隔穿孔進行了介入封堵,手術很順利完成了。
封堵術後第二天,劉先生引流出的胸水明顯減少,第三天胸水就完全消失了,活動耐量較之前明顯增加。
發生室間隔穿孔後,最有效的辦法是把破口堵上,主要有外科手術和介入封堵兩種辦法。
然而,心肌梗死導致的室間隔穿孔不是整齊的破口,往往是不規則的,甚至在室間隔的肌肉如隧道般斜行,這使得在外科手術時不易確定破口的位置,手術後容易遺留殘餘的破口,而且存在創傷大等風險。
與外科手術相比,介入封堵的辦法則創傷很小,只需要穿刺大腿根的血管即可完成手術操作,傷口只有2mm大小。另外,介入封堵時可以通過左心室造影顯示穿孔的位置和大小,封堵後還可即時檢驗封堵的效果,避免出現遺漏。
劉先生能夠從死神手中逃離,無疑是幸運的。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從源頭上來預防心肌梗死,平時多關注心臟健康知識,一旦有心臟不適及時到醫院檢查,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心梗後室間隔穿孔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專家介紹
李凌國家二級教授,主任醫師,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心臟康復學組副組長、第十屆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常務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血管循證與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控制吸菸協會心血管疾病防治控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河南省分會副主任委員。曾獲「河南省第三屆優秀醫師」「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中原健康好衛士」「全國醫德標兵」。
擅長診治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各種類型的休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肺栓塞、心力衰竭、高血壓病、心肌病、風溼性心臟瓣膜病、先心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