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的中環,有條懷舊老街,斜斜的、靜靜地,像時光倒流,躺在皇后大道中至荷里活道之間。因地勢陡直,當年興建時特別用大石鋪砌路面,設計成一凹一凸的扁梯格局,既方便上落,又可沿兩旁瀉走雨水。這條歷史長廊,大家都叫它「石板街」。
石板街
「石板街」只是外號,它其實有個正名。1858年,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陸軍中將砵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
這個砵典乍(Pottinger),不單是英國在香港這殖民地上派駐的第一任港督,他更是1842年8月29日,在英軍艦艇上與清廷欽差大臣簽下《南京條約》的英方代表,砵典乍的大筆一揮,從此香港島就割讓給了英國。
砵典乍爵士
歷史的弔詭,在177年後出現。
日前,由民主黨李柱銘、涂謹申、支聯會李卓人、公民黨吳靄儀、香港眾志羅冠聰及記協前主席麥燕庭組成的「反對逃犯條例美加告狀團」,第一站飛到華盛頓,就跟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太事務高級主管會面,這個專門幫美國總統搞亞洲事務的頭目,名叫博明(Matt Pottinger),無獨有偶,也是Pottinger,譯名不同的砵典乍。
美國總統亞洲事務副助理博明與「反修例美加團」
177年前,國家弱,香港人無奈要向英國來的Pottinger俯首稱臣;177年後,國家強了,竟然仍有人甘做奴才,跑到美國向另一個Pottinger膜拜。
這陣子,美、英、法、德、加、澳、紐、日等親美國家,組成了新八國聯軍,對中國經濟進行圍剿式群毆,而這個常令國家頭痛的忤逆仔香港,竟然有人跑到美國腳下,拉著美政客的褲管,舉手申請做國賊。
美國國務卿與李柱銘(左二)率領的「反對引渡修例美加團」
沒有吳三桂引領,當日清兵也許找不到入山海關的路;沒有反對派提供子彈,今日新八國聯軍也不會有攻擊中國的棋子。
小島上一條法例的修訂,竟無端引來英國駐港領事及歐盟關注,美國國務卿更指修例威脅香港法治;德國聯邦外交部次官更高調抨擊,說條例一過,德國商人在港的營商環境將急速轉壞。最可笑還是那個加拿大的政府,孟案在前,虧他們還好意思說出「引渡」二字。
陳方安生(左2)帶領反對派議員訪美
日防夜防,國賊難防,恥辱刻在史書卻相忘於江湖,以賣國為樂的人,177年後,還是喜歡跪在砵甸乍腳下。
(作者:屈穎妍)
(原文出自2019年5月21日零傳媒《獨家》微信賬號)
(圖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