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中國哲學,作為普通大眾第一想法大概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吧,甚至有一些人還會產生「咦,中國的哲學是什麼?」,可能還會有人想中國哲學是不是引入外來的哲學理念,再進行中國化探索的思想呢?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聊聊《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它堪稱「門外漢」們的入門級中國哲學啟蒙書。
而這本書最早源於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1947年給美國學生講授中國哲學時的講稿。1948年當時美國著名的出版社麥克米蘭整理出版。因為它在世界級平臺地展現,很快就風靡全球,五十多年來,是各大世界名校中國哲學史學習的必用教材。
到20世紀80年代,由馮友蘭先生的學生第一次將英文翻譯成中文,1985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因其通俗易懂的表達,流暢清晰的邏輯,很快被中國大眾接受。且因馮友蘭先生中西結合後對中國哲學的再度思考,更具有世界高度的展望。
曾經我們不知何謂中國哲學,待揭開書方知原來它就是中國人的血肉。
什麼是哲學?書面話叫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翻譯成我們都知道的話就是,思考世界的形成,從何而來,探索人類思想的本質,為人處世的規則等等。
諸子百家: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陰陽家、荀子、韓非子、儒家、道家、佛教。這些人物和思想,根本不可能從國人的認知中徹底磨滅。而這些就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組成。
第一階段的大爆發
春秋、戰國時社會制度開始了劇變,各個階級的鬥爭非常激烈,這些階級的代表學者和思想家,從本階級的利益需求出發,對宇宙、社會、萬物、行為進行詮釋,並力爭獲得權力掌控者的支持,進而獲得影響整個社會的能力。
諸子百家由此產生,為中國哲學體系打下了紛繁堅實的思想基礎。
大浪淘沙,兩個流派的自我革新
在漫漫歷史長河的翻淘下,在權力與階級的鬥爭下,無數流派慢慢沉寂,最後留下的是不斷自我改革,不斷尋求生存與進步的兩個流派:儒家和道家。
道家,從「欲潔其身」、「人人為己」、「輕物重生」、「逃離世俗」的個人主義者,到開始認識萬事萬物的規律改變自我適應規律,再到了解規律掌控規律進而掌控萬物,最後發展成實現自我思想與靈魂傳承,「無我」的境界變化。
儒家:從「理想主義」聖人的仁義與「浩然之氣」,到「現實主義」「人性本惡」的思考,再到被佛教衝擊後再尋新生的「宇宙論」,進而發展「仁」與「理」的流派分歧,最後更新為「柏拉圖式理學」和「宇宙心學」。
包容後的自我吸納
在世界這個大環境中我們總會面臨外來思想的衝擊,學習融合成為自己的文化是必經之路。
佛學在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的接觸與發展,慢慢形成了中國佛教。印度佛教的傳入補足了中國哲學,在只講「人心」的基礎上,又講述了「宇宙心」的理論。進而促進了道教和儒家的再度發展。
基督教的傳入,因特殊的社會環境,對中國的影響是有限的,但緊隨而來的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界影響極大,為中國哲學提供了邏輯分析法。但西方哲學卻沒有和佛學一樣徹底融入中國的哲學體系中。
這本珍藏版的《中國哲學簡史》,不僅從封面上採用了硬裝書皮,為經典書提供了收藏保護;在內容上也別出心裁,既有原書的經典內容,又在結尾處貼心地添加了馮友蘭先生小傳和影像,
幫助小白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與書籍的背景與影響。這是一本值得收藏品讀的經典。
以上是我的閱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