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語高端論壇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著力打造的一個學術研討平臺,旨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話語體系重要指示精神,加強黨校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幾路大軍的交流合作。2020年10月24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與廈門大學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話語高端論壇在廈門召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何毅亭作了題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建構》的主旨報告,副校(院)長甄佔民主持開幕式。福建省委常委周聯清、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分别致辭,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原中央黨校校委委員韓慶祥,廈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輝躍參加開幕式。本屆論壇共收到論文180餘篇,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廈門大學、地方黨校等科研院所,約15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30餘位專家作大會發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建構」的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取得了重要研討成果。
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對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具有根本指導作用。
何毅亭在主旨演講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圍繞新時代中國話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麼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開創性、時代性的重大思想觀點,形成了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一整套重要論述,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強調國際輿論格局依然是西強我弱,要下大氣力解決中國在學術思想、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相稱的問題;強調中國話語體系的支撐基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強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條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強調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立足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以我國實際為研究出發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強調要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在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敢於發聲亮劍;強調爭取國際話語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特色,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強調要圍繞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出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強調要創新對外話語表述方式,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十個強調」,指出了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努力的方向,指出了話語體系建設與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念、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關係,為新時代推進中國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李君如認為,構建新時代中國話語和話語體系,要以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群眾性為基本原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為底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群眾性語言為言說方式,並能在世界廣泛傳播、得到世界廣泛認同。建設中國話語,同爭取中國國際話語權是不可分割的,要在爭取和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過程中建設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他還強調,形式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大弊,講故事是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好方法。
湖南省委黨校原副校長周正剛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建構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系的根本遵循,為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具體來說,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現了以「求真務實論」為特色的唯物主義基礎、以「系統辯證法」為特色的辯證法基礎、以「知行合一論」為特色的認識論基礎、以「人民主體論」為特色的唯物史觀基礎,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基本立場
話語總是一定立場和價值的體現。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系建設應該堅持什麼樣的立場,應該為誰立言、為誰說話,這是首要的、根本的問題。
何毅亭指出,要牢牢把握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這個重大實際,牢牢把握中國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這個重要屬性,牢牢把握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大國這個重大國情,牢牢把握中國是一個走向復興的開放大國這個重大趨勢,著力構建體現馬克思主義立場、人民立場、中國立場、人類立場,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他強調,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國話語建構必須站穩馬克思主義立場、社會主義立場,建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話語體系;中國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中國話語建構必須站穩人民立場,為人民代言,發出人民的心聲;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話語建構必須站穩中國立場,提升中國話語的主體性、原創性,把牢中國道路的解釋權、涉及中國議題的話語權;中國是一個走向復興的開放大國,中國話語建構必須站穩人類立場,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話語體系重構,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山東省委黨校黨建部主任吳榮生在強調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體系的人民立場時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來源於群眾的偉大創造。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為了全體人民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旨歸。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體系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首要的任務便是替人民群眾說話、說人民群眾的話語、以人民群眾的方式說話。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林雅華認為,針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建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批評的人民立場。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的建構不僅應當高度重視文藝作品的審美性、藝術性的內在規律,也應當重視文藝作品的歷史性內涵、時代性話題、人民性取向。
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李斌認為,人民立場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立場,是否反映、在何種程度上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訴求直接決定著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的立場、觀點及其合理性、合法性。站在人民立場,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人民建言立說是中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顯著特徵和本質要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話語貢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包含諸多重大原創性思想觀點,體現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中國話語建構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
何毅亭從全球話語體系重構的角度,全面梳理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話語貢獻。他認為,自啟蒙運動以來,西方話語逐步確立了在全球的統治地位,主導了全球性議題的解釋權、話語權。不推進全球話語體系的重構,就不可能走向全球正義的新秩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立場上,提出了諸多體現中國智慧的標識性概念、標識性範疇,為全球話語體系重構作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比如:中國倡導正確義利觀,反對叢林法則、零和博弈;倡導全球治理觀,反對一方主導、幾方共治;倡導新發展觀,反對梯度發展邏輯;倡導新安全觀,反對結盟對抗、排他性安全觀;倡導新文明觀,反對文明優越、文明衝突;倡導義利兼顧的信任觀,反對肆意退群、肆意廢約;倡導「自主選擇」的制度觀,反對制度輸出、顏色革命;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反對普世主義、西方中心主義;倡導新型國際關係,反對幹涉內政、強權政治;倡導新型大國關係,反對國強必霸、修昔底德陷阱;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對依附體系、中心—邊緣結構。
韓慶祥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胸懷兩個大局,直面當代中國、當今世界,回答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轉移到當代中國以後突顯出來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破解了一系列具有總體性、戰略性、根本性的問題,為創新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這一理論包括歷史方位論、民族復興論、人民中心論、發展理念論、兩大布局論、戰略安排論、強軍戰略論、命運共同論、深化改革論、強大政黨論十個方面,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具特色的原創性話語。此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全球治理、「一帶一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思想,也為解答當今世界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話語體系重構作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魯品越著重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經濟學話語的原創性貢獻。他認為,新時代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價值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以雙循環大格局為緯,以解決當代西方經濟學不能解決的兩大經濟難題(貧富分化問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關係問題)為重要指向,突破了西方經濟學以資本為中心的話語體系。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郭建寧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話語體系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它不僅是思想體系,還是話語體系,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系具有主題明確、標識性強、覆蓋面廣、喜聞樂見等特點。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邱耕田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抗擊疫情系列重要講話中所闡述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理念,既是中國抗疫行動的價值指南和行動指南,也是一種基於歷史和現實的話語創新。這些話語安撫了民眾情緒、消除了社會恐慌,堅定了政治信任、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社會公平、凝聚了社會共識,是中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精神密碼。
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火生認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從中國實踐中總結和提煉中國話語,構建出中國夢、精準扶貧、美麗中國、「兩山」理論、以人民為中心等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意義又易於理解的國際話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原創性貢獻。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宋建麗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一脈相承,是中國提出的關於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於塑造新型人類文明,在大歷史尺度的脈絡中把握人類生存和發展面對的挑戰,給出了建設性的全球治理新方案,突破了西方現代性問題的框架,超越了陷入困境的西方現代性話語體系,為重寫現代性話語,作出了中國話語貢獻。
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王公龍認為,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反貧困實踐中凝練出的具有原創性、標識性的話語,它飽含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引領中國人民創造擺脫貧困的偉大奇蹟,是獨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表達了人類改造貧困的基本規律,已經成為新時代我們在世界上展示中國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
新時代中國話語建構的方法與路徑
構建新時代中國話語,是一項系統工程,關鍵在於落地推進。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田鵬穎指出,中國話語的建構是理論創新、術語革命和偉大鬥爭的過程,要從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內在關聯把握中國話語建構的緊迫性;從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時代把握中國話語建構的戰略性;從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把握中國話語建構的策略性,做好「融通中外話語」的大文章,讓其他國家對中國從道義認同轉向話語認同、真理認同。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乾元認為,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話語建構和傳播的經驗和智慧,就是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為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善於凝練治國理政的核心話語理念;善於利用多樣化的話語樣態;善於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語言展開對話。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強調,要用中國話語闡述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關鍵在於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並結合新的時代特徵和實踐特點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文講述馬克思主義,用中國話闡釋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要走向世界,走向未來,漢語作為我國的通用語言仍然是中國共產黨講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語言。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豔濤認為,要建構面向21世紀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關鍵是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中國學者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善於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分析框架,善於進行學術議題的設置,努力打造易於為國際學術界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戴登雲認為,構建中國話語和話語體系存在著用西方的概念來超越西方話語的悖論,要實現中國話語的原創性,必須要在哲學層面建立一個關係本體論,並且掌握漢語語言的哲學基礎,實現歷史哲學和總體歷史敘述的重構、政治哲學的突破、表述範式的轉型。
江蘇省委黨校教授王世誼從執政黨建設的角度出發,認為科學構建新時代中國執政黨建設理論話語體系,應當從宏觀視角整體建構,明確執政黨建設理論話語體系的目標、原則和重點,從微觀視角研究建構路徑;要思考話語體系背後的思想內涵、話語建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基礎,探討化解政治風險,促進執政黨建設理論話語體系結構優化、功能強化、優勢轉化的方略。
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策略
當前,國際話語格局仍處於「西強我弱」。在西方話語霸權的態勢下,新時代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規避不了對西方話語霸權的解構。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認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關鍵是把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國際話語優勢,徹底扭轉「西方主導、西強我弱」的話語態勢,改變「中國奇蹟」和「話語貧困」的背反局面。要高度重視加強世界性議題的設置,吸引國際學術界共同參與討論,引領世界範圍內的學術大討論;積極主導引領「涉中」議題,國際話語舞臺「涉中」的議題要做到「中國闡釋」,不能停留於「闡釋中國」的被動局面;在對外交流和傳播時,要提升對外交流的理論和學術含量;要增強中國話語的親和力和公信力,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傳媒集團和社會組織力量,探索語言學習和教育傳播的新形式,注重用新媒體拓展中國話語的傳播空間和覆蓋領域。
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鄭傳芳認為,打破西方話語壟斷和霸權,增強國際話語權,就要堅持正義、公道、和平、誠信原則;國際話語建設要有針對性、策略性和藝術性,要讓外國人聽得懂;要吸取借鑑我國歷史上對外話語的經驗和教訓,同時也要與甩鍋、醜化中國的西方話語進行鬥爭;要培養國際話語權的隊伍,充分發揮政府和民間兩方面的作用。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副總編輯熊若愚認為,增強國際話語權必須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要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中國制度建設理論話語體系等。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著力提升對外傳播效果,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著力發揮黨校在傳播中國主張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曙光指出,資本與權力的合謀,是西方政治話語走向霸權的關鍵密碼。資本和權力的雙重護衛,奠定了西方政治話語的霸權地位。西方政治話語霸權的形成有其內在機理,西方話語霸權,其終極目的在於塑造一元話語世界和現實世界。終結話語霸權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話語霸權地位的終結,「本身是實在的可能」。終結西方話語霸權,希望在東方,東方的希望在中國,要把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優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優勢、五千年文明積澱的歷史優勢轉化為中國的話語優勢,終結西方話語主導的霸權格局,走向美美與共的國際話語時代。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編審儲峰認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必須融合硬實力與軟實力同步共進。國家實力是話語權的根本支撐,強大的硬實力是提升國際話語權的「物質基礎」,硬實力強則話語權根基牢;先進的文化軟實力是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思想支撐」,軟實力強則話語權動力足。要重視話語內容與傳播策略多元高效提升,建構比較完備成熟的中國話語,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推廣中國話語。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羅建波認為,國家實力增強是話語權的根本支撐,要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既要繼續發展經濟等硬實力,也要更快更好發展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提升是當前重中之重。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黎明認為,國家綜合實力和發展成就是構建國際話語權的基礎。國際話語權源於國家發展成就,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也就是國家的綜合國力。國際話語權的大國博弈,實質是依託國家發展成就、國家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
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閆興認為,要從建設自身話語體系和改善外部環境兩個方面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要明確話語定位,維護良好的國際形象;發揮新技術優勢,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尋求利益共同點,與志同道合國家進行國際合作;完善學術話語體系,打造國際性學術交流平臺。
青海省委黨校教授何啟林認為,應對西方話語霸權的挑戰,要增強綜合國力,厚植國際話語根基;堅持問題導向,優化國際話語環境,贏得國際話語權利;提高國際話語質量,向世界有力傳遞中國聲音。加快構建「強起來」的中國話語體系,積極開拓公共外交的傳播新路徑。
山東省委黨校教授田菁認為,針對西方話語霸權壓制、國際話語經驗不足、國際傳媒相對落後等問題,新時代開創中國國際話語權建設新局面,必須要積極應對西方話語霸權,贏得國際話語權利;提高國際話語質量,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提升國際傳媒水平,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
廣東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小龍認為,有效傳播需要解決好「對誰傳播」「誰來傳播」「傳播什麼」「怎樣傳播」等問題,要注重傳播對象的精準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內容的大眾化和傳播格局的立體化。
江蘇省無錫市委黨校副教授鬱彩虹認為,要提高中國主流媒體對外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在傳播內容上,需要中國主流媒體主動設置議題,詮釋中國,引領世界輿論。在傳播對象上,需要針對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公眾進行差異化傳播;在傳播途徑上,藉助文化載體和現代傳播技術傳播主流價值觀。
大會還圍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與中國話語、新時代外交策略與國際話語權、對外援助與中國國際話語權建設、新時代中國政治實踐創造性轉化和話語建構、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對外話語構建、中國之治與中國話語建構、中國扶貧與中國話語建構等多個專題進行研討,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