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ICBC2020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責編 ∣吉 佳
學術專題 VOL.9 院士論壇
納米生物學與納米生物催化(納米酶):新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
Nanobiology and Nanobiocatalysis (Nanozym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a New Era
納米酶是指蘊含酶學特性的功能納米材料。經過國內外學者近十餘年的共同努力,納米酶研究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前沿交叉學科領域——納米酶學。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和當今風雲激蕩的國際形勢下,諸如納米生物學與納米生物催化等變革性科學研究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可或缺力量。作為由我國科學家引領的前沿研究領域,納米酶學的發展將為凸顯中國在納米生物學與納米生物催化研究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主動應對新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受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委託,納米酶分會即將承辦題為「納米生物學與納米生物催化(納米酶):新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的院士論壇。
本論壇將邀請領域大家,與參會者共同探討納米生物學與納米生物催化(納米酶)的前沿學術問題,以期能吸引並鼓勵更多青年研究人員的加入,使我國繼續在這一領域保持引領地位,並走出一條由中國科學家帶領的由「零到壹」的創新研究之路。
Session主席
閻錫蘊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曲曉剛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邀請報告人
董紹俊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董紹俊院士長期從事電分析化學研究。她率先在中國開展化學修飾電極研究,開拓了多種體系的電極表面修飾和自組裝;首先在國內發展光透光譜電化學的現場方法研究,並建立分析光譜電化學法的理論和技術;在生物電化學中深入探討生物大分子的電子直接轉移機制,研製成功以修飾電極為基礎的生物傳感器,實現在純有機相中的生物檢測;對修飾電極的電催化理論和方法,涉及非穩態體系和超微修飾電極,做出了貢獻。
譚蔚泓 中國科學院院士
分析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
譚蔚泓院士長期從事生物分析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解決了分析化學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在國際生物分析化學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在核酸適體、分子識別、納米生物傳感等領域做了大量系統的原創性工作。提出核酸適體細胞篩選新方法,揭示其細胞識別的基本性質;提出多種高靈敏、高時空分辨納米生物傳感方法,對生物分析化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趙宇亮 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員,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中科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主任。
趙宇亮院士主要從事納米生物效應分析與安全性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實驗室,將放射化學原理發展到體外與體內超微量納米顆粒的定量方法學研究,揭示了多種無機納米材料、碳納米材料的體內分布圖譜,生物學效應規律,結構-效應關係,及其化學機制。在納米安全性和納米藥物領域做出了重要創新性貢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化學獎,中國毒理學傑出貢獻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等。
施劍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施劍林院士主要從事無機納米材料,介孔材料與介孔主客體複合材料的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與環境應用;介孔納米顆粒的可控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多功能化、藥物輸運和納米診療劑等方面的研究。最近提出了「納米催化醫學」的全新研究前沿方向,使用無毒納米顆粒而不使用傳統的有毒化療藥物,通過引發瘤內原位的催化反應達到抗腫瘤目的。
李景虹 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學所所長。
李景虹院士致力於分析化學、生物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納米分析化學、單細胞分析化學、納米電化學及環境能源電化學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寬誠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樊春海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傳感器、DNA納米技術與DNA計算和生物光子學,提出了「生物分子識別-生物分子摺疊-電子/能量傳遞」的耦聯傳感模式,構建了基於DNA分子設計與界面調控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深入研究了導電高分子材料的信號採集性能和核酸適體的分子結合性能,構建了基於功能材料識別與信號特性的光學生物傳感器;實現了生物分子在納米材料上的單一和多重組裝,構建了基於納米生物複合探針的超靈敏生物傳感器。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多種生物傳感的原理設計和傳感元件製作,並已研製出多套樣機系統
院士天團將於 11月16日 正式登陸
第十八次中國生物物理大會
我們期待您廣州相聚
原標題:《【ICBC2020】學術專題介紹:納米生物學與納米生物催化(納米酶):新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