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創新爭先,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六部門共同評選出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並向全社會發布「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即日起,「科協改革進行時」將陸續為您講述他們的故事,敬請關注。
「我最高興的是完成了兩個目標,一是儘快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儘可能把患者病死率降至最低;二是雷神山醫院所有戰友平安回家。」2月8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臨危受命,兼任雷神山醫院院長。
4月15日雷神山醫院「休艙」時,這兩個目標都實現了。在王行環心中,「這是我一輩子最值得的事」。而當他被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時,王行環說自己僅是幸運地代表中國1000萬醫務工作者獲得了這一榮譽。
王行環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
臨危受命勇擔當
完全陌生的環境、情況複雜的疫情、瞬息萬變的形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很多同胞的目光都落在雷神山上,充滿期待,我們也在同時間賽跑,與魔鬼較量,用雷神之矛決勝抗疫戰場,以精銳之師驅逐死神」,王行環說。
一開始,他帶領的「雷神山戰士」想效仿學習火神山醫院的管理和救治經驗。但建制不同、人員來源不同,他隨即轉變思路,創新性地提出「邊建設、邊培訓、邊治病、邊研究」的策略,用統一的醫療質量和安全標準救治更多患者。
王行環(左二)進入病房巡診
雷神山醫院克服了條件艱苦、設施不夠完備、制度不夠周全、團隊來不及磨合等太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在極短時間內凝聚來自286家醫院3202名醫護人員、1000餘名後勤保障志願者,與13000名建設者一起迅速建成擁有32個病區、1500張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壘」,書寫了中國奇蹟。
2011名患者整體病死率2.3%,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4.3%,這是雷神山醫院管理、後勤、感控、醫護各個層面共同努力的結果。除了高救治成功率,整個醫院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環境零汙染。
雷神山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醫療機構在疫情中衝鋒陷陣,成為這場人民戰「疫」中的「定海神針」。讓王行環印象深刻的是,「大家不顧生命風險、不怕犧牲,自願來到這裡,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國家危難時的擔當」。
把論文寫在抗疫一線
「疫情防控必須有科學的思路、全面的思考。」王行環不僅帶頭衝鋒在臨床救治一線,還聚焦研究解決救治與院感關鍵問題。他是「科技抗疫」和「把論文寫在抗疫一線」的踐行者,為抗疫提供了寶貴的一線資料和「中國經驗」。
王行環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共同主持制定了全球第一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方法學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快速建議指南》,並提交至行政管理部門決策參考。英文版閱讀量超過31萬次,現仍被廣泛轉載。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共同主編《實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手冊》,首印10萬冊立即全部用在了抗疫一線。
王行環調查病房情況
他還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共同完成了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Ⅱ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7月20日發表於《柳葉刀》。據國際Digital Science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1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新冠肺炎防治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數量居全球醫院第二名。
在王行環的帶領下,中南醫院多項科技成績突出:全球最早發現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的三家團隊之一、首次利用 ECMO 成功救治新冠重症患者、第一家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醫院、第一篇N95口罩可預防新冠肺炎傳播的論文。
此外,王行環還組織並支持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等開展多項臨床試驗,探討重症患者的救治經驗。他高度關注醫護人員的感染問題,正組織進行研究,以期為未來公共衛生事件規避醫務人員感染提供參考。
葆家國情懷 行敬業精神
「作為武漢的一名市民、一線醫生,我與他們在武漢共同奮戰近3個月的日日夜夜,令我終生受益,終生難忘。我將以他們為榜樣,學習科技報國的精神,學習大愛無疆的精神,學習敢於擔當的精神,學習不畏犧牲的精神。」王行環說。
他所說的「他們」,正是以參加抗疫的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
在武漢最艱難的時候,全國各地除了醫護人員、醫學科學家參與之外,各行各業的「科技工作者」也加入進來。王行環說,「甚至開展人工智慧疾病診斷研究的,引入機器人在隔離病區運用的,都參與其中。」
「我深深感覺到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情懷,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能夠站出來、頂上去,非常了不得。」他說道。
王行環把「心中有良知,行為有擔當」作為座右銘,創建了微創等離子前列腺切除手術體系,在泌尿外科微創醫學領域作出開拓性工作,還繪製了中國人群膀胱癌圖譜,為腫瘤精準診療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二十年來,中國醫學快速發展,我剛好在這個階段成長,自己受益於國家、受益於時代,同時也是重要的貢獻者之一」,他說。
「新一代年輕人比他們的前輩有更好的成長條件、更高的基本素質,國家的未來靠他們,我對他們充滿信心。」王行環希望,年輕科學家的成長,既要有知行合一的品格,又要有引領世界的思維和視野。
來源:中國科協網
原標題:《【最美科技工作者】王行環:抗疫一線守陣地》
閱讀原文